首頁/ 歷史/ 正文

擺攤的劉備,是如何營銷自己,豎起“漢”字招牌的?

小販劉備終成一代帝王,絕不是僅靠“仁義”二字,沒點手段還真豎不起這“漢”字招牌。

前段日子沸沸揚揚的擺攤話題,不由讓人想起了當年織蓆販履的劉備。擺攤的劉備在漢末三國亂世中,能百折不撓,遊走各方營銷自己,從織蓆販履終成蜀漢帝業,堪稱一代傳奇。

擺攤的劉備,是如何營銷自己,豎起“漢”字招牌的?

除了《三國演義》把劉備打造成仁義之君外,正史對劉備的評價也頗高。陳壽評價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那麼劉備真的是靠仁義成大事的嗎?他究竟是如何豎起自己的“漢”字招牌的呢?雖然《三國志》的內容簡略,遠不如《三國演義》裡的人物豐滿,但我們可以透過耙梳史料找到一些端倪。

01

偽託帝胄,反覆難養

當下不少人把劉備從擺攤的小販,華麗轉身成為蜀漢開國皇帝,當成了“鹹魚翻身”的神話典範。然而從史料我們得知,劉備的出身起點並沒有那麼低。坊間流傳劉備出身卑微的依據就是“織蓆販履”四個字,“販”的意思就是賣。但賣東西並不侷限於擺小攤,劉備家織蓆販履的大機率應該是有店面,甚至是僱用了小工。他家很可能是個體工商戶或者小作坊主。何以見得呢?因為劉備十五歲時,母親就讓他去拜當時的大儒盧植讀書了,顯而易見,這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

擺攤的劉備,是如何營銷自己,豎起“漢”字招牌的?

涿郡 - 劉備的家鄉

有史書記載,劉備得到了同學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的資助。但按史料敘述的順序來看,劉備是先上學,後得到劉元起資助的。再者,《三國志·先主傳》裡說劉備年少時“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這是富二代的生活場景,絕不可能是擺小攤之家能消費得起的。

劉備雖然家境不差,但其自稱是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極有可能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實際上劉備和漢朝皇室血脈相去甚遠。裴松之就說劉備“雖雲出自孝景,而世數悠遠,昭穆難明,既紹漢祚,不知以何帝為元祖以立親廟”。

劉備強調自己是漢室帝胄,是為承接東漢法統稱帝找依據。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生育能力很強,光兒子就有一百二十多個。其中有個兒子叫劉貞,元狩六年(前117年)被封為涿縣陸城侯。經歷了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涿郡的劉姓人數已有數萬人。這就導致官方的記載會有遺漏,所以劉備要沾皇室這塊金字招牌的光,說自己是劉勝的後代,即使大家有所質疑,也沒有十足的證據。

因此,劉備在當時既不是社會底層,也不是貴族豪門,可能是小康之家。在漢末諸侯爭霸中,劉備起初實力較弱,沒有固定的地盤,只能到處“傍大腿”。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都曾當過劉備的大哥,因此時人稱其“反覆難養”。

02

告急於吳,借地荊州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擊敗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親自討伐劉備,劉備汝南大敗後,往投劉表。劉備投奔劉表以後,表明上恭敬有加,實則廣收當地豪傑,挖劉表牆角,“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這使得劉表對劉備暗存戒心。

擺攤的劉備,是如何營銷自己,豎起“漢”字招牌的?

劉備在荊州七年,在籠絡各方人才上取得了實際成效。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劉表病逝,次子劉琮繼位,隨後投降曹操。劉琮左右大批荊州人士歸順劉備。此後劉備遭到曹軍追擊,一路南逃,在當陽長坂遇到了從江東過來的魯肅。經魯肅的建議,劉備屯軍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西部),遣諸葛亮隨魯肅面見孫權。

諸葛亮走後,劉備天天擔心曹軍攻戰,當看到周瑜的船隊過來以後,很是興奮,親自去見周瑜。見到周瑜後,劉備問:“現在東吳決定抵抗曹操是明智之舉,您帶了多少人馬?”周瑜回答:“三萬人。”劉備說:“可惜太少了。”周瑜說:“足夠了,您就看我如何擊破曹軍吧。”(《江表傳》)周瑜雖這麼說,但劉備還是心有疑慮,派張飛、關羽領兩三千人預備在後,但不歸周瑜指揮,作為自己的退路。

此後周瑜在赤壁擊敗曹軍,繼而奪取南郡,還很大方地“分南岸地以給備”,但劉備認為給得太少,親自去京口(今鎮江)面見孫權,請求都督荊州。當時周瑜、呂範等人勸阻孫權,但孫權害怕曹操再次南下,為了繼續維繫孫劉聯盟也就同意了。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向朝廷上表,保舉劉琦為荊州刺史,並以他的名義奪取了荊南四郡(武陵、長沙、零陵和桂陽郡)。同年,劉琦因病逝世。於是劉備部下推舉劉備為荊州刺史,由此,漂泊半生的劉備終於有了一塊穩定的地盤。

03

以怨報德,襲取西川

坐穩荊州之後,劉備開始根據既定的戰略計劃奪取益州。在劉備奪取益州的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張松和法正。按照《三國演義》裡說法,這兩人背叛劉璋投靠劉備的原因是“人心離散,思得明主”。然而真實情況是什麼呢?

實際上,這二人都是劉璋集團的政治失意者。法正原本是陝西扶風郿縣人,建安初年,關中地區出現饑荒,法正就南去益州投靠了劉璋。法正到了劉璋這裡混得並不好,“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法正沒有被劉璋重用,而且一起僑居益州同郡縣的人都議論他品行不端。按理說,同為老鄉僑居異地,應該相互幫襯才對,而法正卻遭到同郡縣鄉人的非議。

這絕不是空穴來風,法正的為人在其得勢後就暴露出來了。劉備佔領益州後,法正得到重用,拜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法正一時“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大權在握。法正當權以後“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由此可見,法正這人品行確實不咋地,睚眥必報。當時有人向諸葛亮告狀,請求抑制法正的驕橫,但諸葛亮知道劉備能得到益州,如今“翻然翱翔”,全靠法正,因此,對法正的行為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

另一個張松是益州本地人,和法正一樣,張松也是“抱負不遇”。張松這人很聰明,能夠過目不忘,但他“放蕩不治節操”,一直以來不被重用。劉璋曾派張松的哥哥張肅去晉謁曹操,曹操拜張肅為廣漢太守。第二次劉璋派張松去見曹操,曹操啥官爵也沒給張松,張鬆氣不打一處來。回到劉璋面前就各種噴曹操,讓劉璋和曹操斷絕往來。同時建議劉璋請援劉備以拒漢中張魯,暗地裡把益州的地形、府庫、兵備、人馬等等機要統統捅給了劉備,慫恿劉備取益州。劉璋在那個時代是個沒有太多心眼的傻白甜,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正是這二人為劉備取川奠定了基礎。民國曆史學家蔡東藩就評價這二人:“但張松、法正併為璋臣,璋可輔則輔之,不可輔則去之;必賣主而求榮,殊非人臣之道,松之受誅宜也!法正特幸而脫禍耳,是可為後世之不忠者戒焉。”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率萬人入川,劉璋帶人到涪城(今綿陽)相迎,雙方“歡飲百餘日”,開了個超長party。這期間張松、法正以及龐統都建議劉備趁機除掉劉璋。小說裡劉備回答:“劉季玉與吾同宗,不忍取之。”(《三國演義》第六十回),而《三國志·先主傳》裡劉備的回答是:“此大事也,不可倉卒。”《三國志·龐統法正傳》裡劉備的回答是:“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小說和正史裡的意思完全不同。劉備並沒有否認要幹掉劉璋,只是認為時機尚不成熟。這顯示出劉備在政治上比法正、龐統之流要高超許多。劉備剛剛入川,尚未站穩腳跟,此時突然發難擊殺劉璋,川人必定不服,且西川各要口必定嚴加防備,對劉備收取西川增加了諸多難度。按照劉備一貫的“仁義”套路,一定是先收買人心,再奪取城池、土地。

聚會結束後,劉璋還送了“米二十萬斛,騎千匹,車千乘,繒絮錦帛,以資送劉備”。(《吳書》)劉備假意帶兵北去葭萌關,但並未進攻張魯,而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劉備在葭萌關養兵一年,最終找了一個拙劣的藉口攻打劉璋。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征討東吳,孫權向劉備求救。劉備以回師救孫權為由向劉璋索要大批錢糧兵馬,劉璋給了四千兵,物資給了一半。劉備以此為由,激勵將士“吾為益州徵強敵,師徒勤瘁,不遑寧居;今積帑藏之財而吝於賞功,望士大夫為出死力戰,其可得乎”(《魏書》),正式和劉璋反目。但此時錢財夠用的劉備並不急著救孫權。可見,其襲取益州是有預謀的計劃,絕不是激憤之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