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每個人瞭解三銖錢的方式都不一樣,不信進來看看

五銖錢可謂家喻戶曉,長盛不衰,流通百年,三銖錢你知道嗎?

漢武帝(劉徹)時鑄過著名的五銖錢,但在推行五銖之前,曾鑄過三銖錢,卻不為人注意。這是因為鑄造時間短,流傳不多的緣故。漢武帝是西漢傑出的政治家。他繼承了祖父文帝(劉恆)、父親景帝(劉啟)的“文景之治”政策,繼續削弱割據勢力,並將煮鹽、冶鐵、鑄錢等重要的工商業和金融業收歸官營,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強了國力。當時經濟上的富裕程度,在《史記。平準書》上有記載: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在貨幣方面,先是郡國即山鑄錢,民間盜鑄也盛。文帝時流通的四銖半兩錢,多已減重至三銖左右。武帝即位,從建元元年(前140年)就整頓幣制,開始鑄重如其文的三銖錢。由於這種三銖與原來的四銖半兩錢規定等價行使,所以盜鑄亦盛。到建元五年又行使以前的四銖半兩錢制,鑄有郭四銖半兩錢。到了元狩四年(前119年)重新改鑄“守狩五銖”。這是新的法定貨幣單位,也是五銖錢制的開端。以後,五銖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

漢武帝鑄三銖錢共有兩次,相距有20年。這兩次所鑄三銖錢有不同之處,一般認為前者無郭,後者稍具內外郭,現在從傳世品和出土的情況來看,確實存在著兩種不同的三銖錢。無外廓,銖字“金”字旁多變,甚至有些已經無法識別金字旁。

三銖錢迄今流傳不多,正因為稀少,過去有人就用其他錢改刻出售。

民國初年,曾出現過“銖”字去掉“金”旁的“三朱”假錢。曾使以前的收藏家方家上過當。錢幣學家鄭家相在天津供職時,經常造訪藏泉家方若。有一天,他與另一位錢幣學家張絅伯又到方若的書齋一舊雨樓訪問。方若拿出一枚三朱錢,該品滿身硬綠。方說,昨天以80元購得,並露出極為滿意的樣子。鄭家相將錢接過來細看,便大叫:先生上當了。說這是半兩錢改刻的。方若不信,說筆畫均有硬綠保險,怎能說上當,還說,漢武帝既鑄三銖,又鑄半兩,這錢是鑄半兩時鑄的三銖錢,省筆也“理所或有”,鄭家相說,此錢雖有硬綠,但細看,在“朱”字間還有硬綠不銜接之處。“三”字為“兩”字所改,“朱”字為“半”字所改。不相銜接之處,是用生漆所填。張絅伯當時也附和鄭家相的說法。方若將信將疑,取出小刀,試剔填漆處,填漆驟出,筆畫遂斷。“朱” 字口不成為 “朱”字了。方若一氣, 將錢投入水池中。

每個人瞭解三銖錢的方式都不一樣,不信進來看看

經歷過這件事,後來鄭家相在回憶的文章中發表議論說:看自己收羅的古錢,往往有貪心,多從好處著眼,因此常常被迷惑;看別人的錢,往往有嫉心,多從短處著眼,因此常常清醒。這種改刻,不是方若不能辨別,實在是因為他好奇,一時受迷惑,才上當受騙的。人們常說“旁觀者清”,是有道理的。也不是我鄭家相鑑別能力勝於方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