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崇禎皇帝個人性格上有哪些缺陷?

崇禎看不透利益。

做父母的,總希望孩子能聽話;做領導的,都希望下屬能聽話;做老闆的,希望能找到更多客戶與資金;做情侶的希望對方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然而,事情並不常常按我們的意願發展,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要他人放棄自己的想法,順應自己的心意做事,需要我們先懂兩件事:

1、看透人們對利益的態度;

2、會將利益給真正能做成事的人。

請大家看清楚,利益、看透利益、會用利益有著本質的區別。明末的崇禎皇帝就是因為不懂得這三者的關係,落得煤山上吊的下場。

崇禎皇帝的人生很悲劇。他不好色不享樂,一心為國家社稷謀福利。所以他聽到袁崇煥拍著胸脯保證“五年平遼”時,太激動太興奮了,差不多把半個國庫都給他了。包括:

尚方寶劍一把

15萬軍隊

8萬戰馬

一年四百八十萬兩白銀

以及遼東地區的人事權,財政權,軍事指揮權,監察權,且可以便宜行事。

這個權力有多大呢?就是整個遼東,皇帝的聖旨不管用了,大家都要聽袁崇煥的。

袁崇煥這番話說出來,把朝廷百官嚇壞了。其中一官員許譽卿問袁崇煥。你說能五年平遼,我們想聽一聽具體的執行方案。袁崇煥說,看皇帝著急,安慰一下皇帝。

許譽卿一聽這話,當時就急了。你奶奶的,這種話也是隨便亂說的?別看皇帝只有18歲,但是皇帝遇事非常叫真,你怎麼能和皇帝這樣亂許諾呢?袁崇煥也覺得這個海口誇得太大,立刻上書找些理由推脫,比如朝廷上下需全力配合,如果哪個環節出問題就打不下來等等,歸根結底:推諉。

為啥朝廷百官和許譽卿都那麼著急呢?

因為在崇禎沒繼位時,魏忠賢曾經在寧錦之戰時,一次集結軍隊15萬給袁崇煥。可是,他並不敢出城作戰。但是,官員們疑慮是一回事,真要上前線去打仗又是一回事。崇禎問遍朝中大臣,既然沒人敢答應,有人出來應聲也是好的。大不了如袁崇煥自己說的,腦袋掉了碗大的疤。

原文:“若屆期不效,臣以身請死於皇上。”

最後的結局你們都知道了,袁崇煥因“反間計”被片了3600刀,歷史上稱:崇禎多疑,自毀長城。

但要我說:崇禎的錯誤根本不是多疑,而是沒有監督。

信任不能代替監督!

事實究竟如何呢?要從另一個遼東守將毛文龍說起。

當時能夠對付滿清的就兩支軍隊,毛文龍和袁崇煥。用兩個而不用一個,利益就是吊在兩人頭頂上的肉,這樣的格局,因為距離遠,無法互相干擾,但因為利益驅使,他們會爭搶奪取,也會相互提防。最重要的是,兩人的權力得到制衡,崇禎仍然是能指揮兩支軍隊的皇帝,能指揮他們。

然而,袁崇煥用尚方寶劍把毛文龍殺了。理由是:毛文龍活著,會阻礙我平遼,所以我殺了他。當然了,如果我五年之後平不了遼,你也可以殺我。原文:“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誅文龍者誅臣!”

袁崇煥這個舉動,就是要捏住崇禎命脈,讓他無法取得利益制衡。

“你豬油剪什麼打算,無非是想一旦我議和就讓毛文龍做我的備胎替換件,休想?”

秦漢時期著名道學家黃石公曾說:“起用有智謀、有勇氣、貪財、愚鈍的人,使智者爭相立功,使勇者得遂其志,使貪者發財,使愚者勇於犧牲。根據他們每個人的性情來使用他們,這就是用兵時最微妙的權謀。”

原文:黃石公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決取其利,愚者不愛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

殺死毛文龍後,袁崇煥就能實現他一直不敢說的:“我只會守城池,打是打不過的,議和吧!”他的這個想法,在明清兩朝的史記中都有記載:

《國榷》九十卷載:後金陰通款崇煥,求殺毛文龍,而崇煥中其計不覺也。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四載:袁崇煥想透過和議收復遼東。“建州曰:果爾,其以文頭來,崇煥信之。”

《石匱書後集》卷十載:袁崇煥想透過和議收復遼東。“女真許之,乃曰:無以為信,其函毛文龍首來。

《明季北略》卷四載:滿清兵入中國,恐文龍截後,通書崇煥,使殺毛文龍,佯許還遼。此次袁崇煥一上任,思殺毛文龍,則遼可得。

由此可見,毛文龍的存在,既妨礙袁崇煥全權掌控遼東地區,又妨礙他議和,被殺就在情理之中。可這怪誰呢?只怪崇禎眼睛瞎了,一腔熱血把半個國庫連帶著尚方寶劍都給了他。他不趁著這個機會趕快用,還等到打了敗仗,再被皇帝看透嗎?

可見,崇禎真不是個會用利益的皇帝,尚方寶劍給袁崇煥就是“狐假虎威”。

那時,年輕的崇禎還在幻想,我那麼信任你袁崇煥,那麼優待你,你一定會掃平滿清,拿出漂亮的成績單。不是有句話叫

“君以國士待我,必以國士報之”嗎?

可他卻不知道,擁有部隊後還可以走另外一條路——-軍閥化。啥叫軍閥化?大家一定知道張作霖和他兒子張學良,他們就是獨自擁有軍隊的軍閥主,俗稱“土皇帝”。

袁崇煥的算盤打得不錯,只是需要時間。然而缺乏毛文龍制約的滿清,短短一年時間就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煥還沒完成自己想做的,只能連夜奔赴京城救駕,此時,他還帶著皇太極那邊的喇嘛試圖讓大明與滿清議和。

明帝國處死袁崇煥的罪名中,有一條是:

及後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崇禎當然大怒,我給你那麼多錢,你把我當猴耍?我們現在看袁崇煥是民族英雄,因為他是被大清乾隆皇帝力捧的民族英雄。從乾隆皇帝的利益出發,大明不願意議和,不是燒得慌嗎?

可這簡直是扯蛋,就好像狼吃羊時,非要說這是羊逼的;其實,狼並不想吃羊。袁崇煥拿了大明朝廷那麼多好處,殺了大將,還嚷嚷著要推羊入狼口,面聖前還佈置好了兵變計劃。崇禎能不把他生吞活剝嗎?

但為時已晚,大明終於被滅。其原因就在於崇禎願意給利益,但是他

1、看不透該給什麼樣的人利益。

2、怎麼拿利益讓人聽命。

他的故事至今還在上演,比如有些老闆相信員工肯踏實創新,砸錢研發,最後員工帶著創新成果跳槽去競爭對手;有些夫妻假離婚買房,錢和房子歸其中一方,結果再不肯復婚。

那遇上這樣的事,我們該怎麼做呢?

至聖先師孔子給出了一套答案。他把人分為五個層次:庸人,士人,君子。

庸人,內心深處沒有任何嚴肅慎重的信念,做事馬虎,有頭無尾,滿口胡言,不能當大任;

士人,有信念,有原則。雖不能精通大道和人道的根本,但是向來都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雖不能把各類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值得稱道之處。這一類是主要知識分子。

君子,誠實守信,對人不炫耀不嫉恨,通情達理,說話不武斷不狂妄。行為一貫,守道不渝,自強不息。在別人看來,顯得平平常常,坦坦然然,並無特別出眾之處,然而真要趕上他,卻很難做到。

賢人,品德合於法度,行為合於規範,其言論足以被天下人奉為道德準則而不傷及自身,其道性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損傷事物的根本。

聖人,必須達到自身的品德與天地的自然法則融為一體,對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終結已經徹底參透。

原文:故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聖,有賢。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

這麼看來,袁崇煥也就是個缺德的庸人。崇禎用錯人,看不透該給什麼樣的人利益,怎麼拿利益讓人聽命,也就不奇怪了。

崇禎皇帝個人性格上有哪些缺陷?

崇禎皇帝個人性格上有哪些缺陷?

崇禎皇帝個人性格上有哪些缺陷?

崇禎皇帝個人性格上有哪些缺陷?

崇禎皇帝個人性格上有哪些缺陷?

崇禎皇帝個人性格上有哪些缺陷?

崇禎皇帝個人性格上有哪些缺陷?

崇禎皇帝個人性格上有哪些缺陷?

崇禎皇帝個人性格上有哪些缺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