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古代科舉吃住都在一個小空間,竟要熬過九天,他們是如何度過的?

用科舉制選拔人才,從隋朝大業元年時就開始實行,到清朝已有1000多年曆史,最開始的科舉制度是由隋文帝建立的,目的是為了選拔人才,為朝廷收納更多的新鮮血液,其制度還不算太完善,後來經過唐、明、清的完備,科舉制度更上一個臺階,越來越淪為封建統治階級鞏固皇權的工具。

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吃住都在一個小空間,竟要熬過九天,他們是如何度過的?

到了清朝,這把雙刃劍越來越顯示出對人類身心的殘害,有的人可以憑藉這場科舉跳出貧困的束縛,直衝青雲,而有的人則可能一生都考不過科舉,昏昏沉沉度日如年。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科舉制度也是清朝廢除的,那麼比起前代,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清朝,它的科舉制度是不是也有什麼奇特之處呢?清朝的科舉分成三種,第一種是童生試,第二種是鄉試,第三種是會試,童生試是最基礎的,考過了就是秀才,可以進入鄉試,鄉試考過了進入會試,會試過了,則可以入朝為官。

古代科舉吃住都在一個小空間,竟要熬過九天,他們是如何度過的?

科舉的鄉試和會試最為難熬,需要考三場,考九天,考試地點叫做貢院,是由許多格子間構成的簡陋建築,現在的北京還有貢院的遺址,貢院的小隔斷既狹小又密集,每個小格子正好能坐下一個人,前面有個擋板,考生進去後,放下擋板,開始考試。

空間狹小

古代科舉吃住都在一個小空間,竟要熬過九天,他們是如何度過的?

那麼這座小格子究竟有多大呢?距測量,明清時期每間號舍寬三尺,深四尺,後牆高八尺,前簷約高六尺,清代每尺相當於31。1釐米,如此算來,則每個號舍的建築面積只有1。16平方米,雖然有專門的木板放置下來可以休息,但是考試面積還是過於狹小。考試時間上,如果第一場考試是八月初九,那麼考生就需要初八那天進入號舍,一共三場考試,共呆九天六夜。每個號舍所在的地點也不同,有不幸運的考生,可能會被分配到廁所旁邊的號舍,在臭氣熏天的環境中學習、睡覺,那是最大的折磨了。

古代科舉吃住都在一個小空間,竟要熬過九天,他們是如何度過的?

除此之外,明清科舉考試還有一個規定,就是“登藍榜”,倘若在考試中有考生的試卷被水碰溼或者被雨水打溼,考官將會用藍筆標註出來,意味著試卷未改,便提前落榜,因此,考生們會非常注重科舉考試的卷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