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一生從事反清事業的顧炎武,為何會成為清朝學術的開山之祖?

顧炎武,字忠清,江蘇崑山人,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明朝滅亡後,他輾轉全國各地,從事反清運動,一生拒絕仕清,成為當時最有骨氣的文人之一。然而,一生反清的顧炎武卻最終成為清朝學術的“開山之祖”,他的“經世致用”成為清代學術的思想核心,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1613年,顧炎武出生。14歲時,他和同窗歸莊成莫逆之交。18歲時,兩人到南京參加考試,一起加入了復社。兩人雖然才華橫溢,“博學於文”,但是卻屢試不中。從27歲開始,他放棄了參加科舉考試,轉而學習地方誌,從中瞭解農田、水利、礦產、交通以及地理沿革方面的知識,這為後來《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的撰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生從事反清事業的顧炎武,為何會成為清朝學術的開山之祖?

顧炎武認為,明朝學術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明朝計程車人崇尚空談,尤其是王陽明的心學出現後,社會上的空談之風就十分盛行,和魏晉南北朝十分相似。魏晉南北朝盛行玄學清談,明朝盛行儒學的空談。而顧炎武以身作則,決定要對學術進行撥亂反正。

顧炎武認為,學術應該要對現實社會有指導意義。他提出“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認為,從宋明理學產生以來,士人們就醉心於訓詁之學,不會被社會產生任何意義。顧炎武繼承和發揚了先秦儒學的優良傳統,將“經世致用”作為學術活動的指導思想,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明朝滅亡後,顧炎武投身於南明朝廷,寫出了“乙酉四論”,力圖糾正明朝的種種弊政,挽救南明王朝。然而,南明很快就崩潰了,顧炎武又和歸莊一起投筆從戎,加入了反清的事業中。清軍進攻崑山時,顧炎武的家人遭到了殺害,只有顧炎武倖免。此後,顧炎武又加入了隆武政權等抗清活動。

一生從事反清事業的顧炎武,為何會成為清朝學術的開山之祖?

顧炎武

1650年,顧炎武對抗清運動徹底失望,於是選擇剃髮、歸隱、著書立說。他和黃宗羲一樣,開始反思明朝滅亡的原因。

顧炎武總結出了明朝滅亡的兩大原因:一是明朝亡於空談;二是明朝亡於士大夫無恥。在明朝滅亡後,顧炎武眼見大量的明朝士大夫不顧禮義廉恥地投降清朝,棄民族大義於不顧,心中非常悲痛。

同時,顧炎武當時也指出了“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顧炎武認為,國家不過是一家一姓的國家,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王朝。保衛國家,那是君臣的事情,和百姓無關。但是如果國君虐害人民,使得民不聊生,那就是亡天下了。另外,如果外族入侵,要毀滅華夏文明,那也是亡天下。拯救天下,那是每個人都是有責任的。這句話被後來的梁啟超總結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炎武

顧炎武身邊的好友後來都逐漸投歸了清朝,但是顧炎武依然堅持氣節,他雖然剃了頭,但是從未想過仕清。康熙皇帝對這位骨子裡就反清的仁人志士卻非常寬容,他多次請顧炎武出山,讓他參與修《明史》等文化工作。顧炎武的態度很堅決,拒絕。

一生從事反清事業的顧炎武,為何會成為清朝學術的開山之祖?

他將自己的家產變賣,然後到周遊北方,孑然一身,遊蹤不定,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往來曲折二三萬裡,所覽書又得萬餘卷”。在這個期間,顧炎武不斷改姓換名,交了不少了友人,當然也播下了許多風情的種子。最慘的是這些種子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親竟然是鼎鼎有名的顧炎武。

然而,就在考察北方的過程中,顧炎武的心態卻逐漸發生了變化。他周遊北方的過程中,發現北方穩定,經濟恢復,吏治也遠遠好於明朝;同時也認識到清朝入關並未摧毀華夏文明,而是繼續推動華夏文化的發展。看到這些現象,顧炎武也在反思自己傳統的“華夷”思想。

一生從事反清事業的顧炎武,為何會成為清朝學術的開山之祖?

開始的時候,顧炎武認為“夷狄”並非中國的民族,屬於外族,因此認為清朝入關屬於“亡天下”。但是後來,他認識到夷狄也是中國的一部分,並且認識到了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優勢,心中的“華夷之防”逐漸鬆弛。

顧炎武的“華夷之防”觀念是和“亡天下”的思想緊密結合的,顧炎武以前認為清朝入關就一定會毀滅漢文化。但是後來發現清朝除了“剃髮易服”這種表面上的形式外,其他都是在繼承、發展漢文化,例如崇尚儒學、開科舉,實行仁政。在這樣的情況下,顧炎武堅持“不仕二姓”,但是公開和清朝官員交流,並且四處講學。

顧炎武雖然不仕清朝,但是清朝官方卻非常認可顧炎武。清朝初期的學者,基本是認同顧炎武是當時最傑出的學者。乾隆時期的《四庫提要總目》對顧炎武的評價是“博極群書,精於考證,國初稱學有根柢者,以炎武為最。”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清朝對學術還是比較寬容的。

一生從事反清事業的顧炎武,為何會成為清朝學術的開山之祖?

明末清初三大家

顧炎武的學術思想也的確對清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於顧炎武倡導“明道救世”“經世致用”,一舉扭轉了明朝的空談之風,使得學術活動變得更加務實。當然,學術風氣的轉變不是顧炎武一個人的功勞,是當時學者的共鳴,如黃宗羲也同樣批判明朝學術的空洞無用。不過,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顧炎武。隨後的200年,中國學術都以“經世致用”為根本,這種思想還一直影響到了現在,也就是“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一生從事反清事業的顧炎武,為何會成為清朝學術的開山之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