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秦國攻打六國的戰場全在關外,秦國的戰略目標:保全故鄉毀滅敵國

一,秦國本土少有成為戰場,主動出擊是秦人的秉性。

秦國攻打六國的戰場全在關外,秦國的戰略目標:保全故鄉毀滅敵國

說起秦國成功消滅六國,統一天下,成就大秦帝國,固然有許多上天的眷顧,人為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讀了這麼久的春秋戰國秦漢,會有種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狀態,那就是攻擊方面的秦國,極少把本國當作戰場。自從秦非子開國之後就有這種特徵。直到把山東各國給蠶食鯨吞為止。但是當秦國本土成了戰場,秦國也就滅亡了。可以看出作為戰場發生國所蒙受的災難和損失之大。

由此可見,無論強國弱國,當你處於攻擊方,處於戰爭的主動一方的時候,雖小也不小,雖弱也就不弱了,秦人是明白這層理由的,商鞅打敗魏國俘虜公子卬的成功,開啟了秦人的貪慾,從此年年出關尋事挑釁,把別國當作主戰場。而秦人剛開始是沒有多大信心的,說秦國經商鞅變法富強,在商鞅活著時強不到哪裡去。也許開始是以攻為守,畢竟韓趙魏也是處於上升時期。這就不難理解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為什麼屢次北伐,屢次失敗,還要去北伐?原因就在於攻守之勢的轉換,不一定是強者永遠的強,弱者永遠的弱。諸葛亮是以攻為守,把戰場擺在敵國的土地上,造成再慘重的破壞,也只有敵國去承擔。諸葛亮是熟讀經史子集的人,他這一招是學習秦國主動進攻六國,把戰場擺在敵國的城市鄉村,消滅敵國軍隊的同時,把敵國基礎設施破壞殆盡,每一次的戰爭創傷,敵國需要長時間恢復,這對六國而言,無疑是一種戰爭破壞。而秦兵一退,不僅不傷秦國一根毫毛,反而擄掠到城市、土地、俘獲人員,珍寶財富。這就是“客場”作戰的好處。蘇德戰爭,德國在蘇聯的“客場”,讓蘇聯的城市鄉村變成廢墟。蘇聯作為主場,蒙受的損失,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日本人在中國的侵略,戰場在中國,中國人民蒙受的損失,也是亙古未有。

秦國攻打六國的戰場全在關外,秦國的戰略目標:保全故鄉毀滅敵國

二,秦國僅僅有少數幾次被攻擊,均被擋在邊境和關口上,沒人深入內地。

秦國自開國以來,也就只有兩次在秦地作戰場。秦襄公時代,勤勞周王室。出於獎勵秦襄公維護國家大義,擁戴周天子的行為,周王給了秦國大片土地,這片土地讓犬戎佔了去,秦襄公去討要獎品,在歧山下,也就是在秦國邊境作戰,不幸的是戰死了。還有一次是秦穆公奮發圖強,用由余得地千里,益國十二。這也是在秦國北邊作戰。戰火燒在邊境上。河西之地,魏國奪了去,這是惟一一次關外諸侯國深入秦國北部邊疆打敗秦國,秦國十餘代積弱二百二十六年的結果。五國攻秦,五國幾十萬人馬被函谷關擋住,“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九國也好六國也罷,反正是讓秦人“追亡逐北”地趕跑了。從此再也不會有第二次扣關攻秦了。證實了戰場擺在秦國,秦國失敗後,也得經受戰爭的創傷,恢復創傷也是曠日持久。這就不難理解,秦孝公之後為什麼秦國屢出關東,在異地作戰,把戰火燃燒在六國的城市村莊和宮殿苑囿之上。

三,關外盡戰場,破壞無止境,自己卻能發展

秦國對六國的戰爭,把戰場放在別國的土地上。為什麼能夠在函谷關和崤山以東的地區肆無忌憚地縱橫,糟蹋別國的土地,掠奪別國的人口,屠殺別國計程車兵?原因很簡單,秦國不講理,不知禮,只用拳頭說話,這是人的本性決定的。秦國戎狄之族尤其奉行這一套。其二是軍功爵制在起作用。殺敵人一顆人頭有獎勵有爵位,無論是誰?腰間有顆敵人的首級,兜裡有隻敵人的左耳,均會高人一等。所以,秦兵一到敵人土地上,看到敵人的人頭就要發瘋,就要去摘桃子。這就不難理解伊闕之戰十三萬顆人頭,長平之戰四十餘萬顆人頭的去向了。這該給敵國多大的震懾力和破壞力!

秦國攻打六國的戰場全在關外,秦國的戰略目標:保全故鄉毀滅敵國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中的六世,他們這六個君主在位期間,東出函谷關成了司空見慣的事。秦昭王時代的白起打楚國,楚國國都屢遷,殘殺十幾萬士兵後,連夷陵也給燒了,這對打擊楚國該有多麼酷烈。秦軍攻擊韓國上黨地區,給韓國造成國土分割。引發長平之戰,繼之以邯鄲之戰,秦軍客場作戰,把戰火燒遍大半個趙國,給趙國的破壞力巨大,數十年也不可恢復戰前水平。而秦國本身卻毛髮不傷一毫。更不會影響到關中,巴蜀這些富庶的後方根據地。秦國本土壓根兒就沒受到戰火洗禮。關中,巴蜀,漢中地區照樣開足馬力生產耕種,並不受戰爭的影響。這是為什麼呢?

四,秦國吸收鄰國勞動力,代替秦人耕種莊稼

這還得以商鞅變法中的關於人口引入條例入手來論證這個深刻的戰略性問題。秦國是戎翟起家的國度,生產力水平極低,當時鐵農具又沒有出現,生產關係又惡劣。隸農的生產積極性肯定不高。所以,自秦襄公得周王諭旨開疆拓土以自強而來,也是地廣人稀,耕作制度落後,連周朝的“井田制”這種嚴重阻擋歷史進步的制度也實行不起來。秦國就大量招賢,秦穆公得由余,五羖大夫等人教導民眾,改善生產關係,提高生產力,一度稱霸西戎,干涉中原事物。之後三百年間,秦國又沒存在感了。“諸侯卑秦”就在於秦國內亂,丟了河西之地。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商鞅要講耕種,就必須要有勞力,解放生產力首先要落實在勞動者身上。

秦國攻打六國的戰場全在關外,秦國的戰略目標:保全故鄉毀滅敵國

秦國勞力不足,就招三晉勞力到秦國來,給他們住的房子,種子,牛馬畜力,鐵製工具,只要安心種地,三代免除兵役。種出來的糧食分成。如此一來,大量的有先進耕作技術的熟練勞動力,從韓趙魏流向秦國。這種勞力叫”客民“,主民是秦國本土之民,專門負責打仗,秦人出去打仗,管你成功失敗,也對”客民″沒有關係。客民主業的糧食生產和手工業製作不受戰爭影響,照樣生產。相反,六國被秦兵蹂躪,那是玉石俱焚,城鄉被火,民眾流離失所。引入勞力的結果讓秦國“耕”與“戰”分工,各司其職。而其他國家則是戰時,全民皆兵,平時盡為庶民。與秦國相比,又差了一截。

唐代的杜佑《通典》卷,這樣描述秦國的土地制度,道出了其優越性:吸引了韓,趙,魏等國的大量勞力,以專業從事生產勞動。

鞅以三晉地狹民貧,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於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復三代無知兵事,而務本於內,而使秦人應敵於外。故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

五,類比論述主動進攻的優越性,孔明北伐反證出秦人有戰略考慮

山東六國當然就比不上秦國的國力和生產了。同理,諸葛亮在兩川時,也是把戰場擺在魏國境內,蜀國國內免遭兵燹,農業,手工業生產照樣有條不紊地進行。軍隊打了勝仗同喜,打了敗仗也還有國內,好歹有個迴歸的地方。這是諸葛亮要北伐的原因。一旦停止不戰了,也就只有防守了,而防守不慎,極易被攻破,鄧艾,鍾會兩路兵來攻,難於上青山的蜀道也不起作用,擋不住敵人進攻,一攻而入國破家亡。這與六國的命運何其相似。所以,攻擊可以改變被動,也可以轉化被動挨打的處境。秦人選擇了主動出擊,保住秦國本土不受戰火摧殘。使之繼續穩步地提供糧食和兵員。

秦國攻打六國的戰場全在關外,秦國的戰略目標:保全故鄉毀滅敵國

秦國把戰場選在敵國的土地上,根本原因就是要破壞敵國的生存秩序,秦國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舊世界,重建新秩序。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遠千里長途征戰。從秦國征討的地緣關係而言,三晉是秦國首先攻滅的地區,秦國踏著韓國的土地進攻趙國,趙國屢經秦國的蠶食鯨吞,秦兵連地形也跑熟悉了。趙國在六國覆滅中最慘烈,幾乎成了焦土。可見秦軍客場作戰給趙國的毀滅性打擊該有多慘酷。

秦軍站在趙國民眾的苦難上,掃蕩燕國,魏國,楚國和齊國,無不是對趙國作戰的翻板。秦軍這時是在關外找補給也可以征戰未臣服敵國。這是秦國領土的延伸。秦國的顏色如滴在浸水的紙上,全把六國給染成秦國的顏色。十年之內,消滅了六國。

六,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鼎盛,主動出關攻城掠地背後是有堅實的根據地。

商鞅為爭取封邑,引著秦兵能欺詐戰敗魏國公子卬,給了魏國沉重打擊,開啟了秦人的貪婪之慾。之後,伐蜀取得大片土地,這當然也是把敵國作戰場。給敵國造成巨大破壞之後,又重新推行商鞅變法的成果,使其農業經濟重新復甦。巴蜀成了秦國堅實的後方基地。

秦國這種儲存本土不受戰亂破壞,一直堅持到了秦朝滅亡。這是從秦孝公一直到秦王子嬰,關中,巴蜀,漢中均沒有受到戰火的侵襲。尤其是巴蜀漢中,即使是秦末,楚漢也少有被戰火燃燒過。

秦國攻打六國的戰場全在關外,秦國的戰略目標:保全故鄉毀滅敵國

秦帝國後來情況發生了鉅變,這些地方被其他軍隊攻進,秦國離破滅的地步也不遠了。沛公劉邦從武關而來,駐軍灞上,秦國國王子嬰投降,項羽攻入函谷關,進了咸陽,秦國徹底覆滅,火燒咸陽三個月,這是當年的秦國軍隊毀滅六國的翻板。因此,一個國家在戰火的摧殘下滅亡,成了殘酷的現實,即或有條件死灰復燃,不經過幾十年也是再難以爬起來的。這也是秦地再難復立,也沒有秦人子弟想要復立秦國的原因之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