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蒙古與明朝大決戰,30萬蒙古軍一夜之間全軍覆沒?這個說法不嚴謹

元朝時期,蒙古人在內地統治了幾十年,雖然歷史盛傳蒙人對漢人不厚道,但卻在亡朝之後被總結出“因寬亡國”的現實。這種矛盾就如同後來與明朝的對戰一樣撲朔迷離,明明有著強大的戰爭能力,可卻多次敗於明朝軍隊,最終將一個偌大的王朝輸了個乾乾淨淨。

蒙古與明朝大決戰,30萬蒙古軍一夜之間全軍覆沒?這個說法不嚴謹

定西大決戰,徐達以計取勝,外加朱元璋幫襯,蒙元集團被打了個落花流水

事實上,在明朝已經攻佔了蒙元首都的時候,內地並沒有完全失陷,比如山西、陝西、甘肅等地,都還是蒙元集團的地盤。

只不過當時明朝勢力大好,所到之處總能嚇退一部分人。比如當時山西、陝西的守城之將,因為害怕打敗仗,便很愉快地舉起了白旗。

這種態勢讓蒙元集團很是被動動,當局馬上就派出了自己的大將王保保來控制局面。王保保堪稱一員虎將,其用兵打仗還是很有一套的。不僅如此,蒙元集團算是背水一戰,將國內人馬都集起來送到了王保保的麾下,據說有幾十萬人馬。

王保保一路橫衝之撞,很快就將蘭州給包了起來。明朝政府認為不能放縱王保保,必須趁熱打鐵,要將蒙元打個心服口服。於是,大將徐達受命出征,日夜兼程趕往蘭州。

結果,元、明兩軍於甘肅沈兒峪相遇,展開了兩軍對峙之狀。當時王保保打了勝仗,正盛氣凌人。徐達戰爭經驗豐富,況且只有10萬兵馬,自然不會以硬碰硬。

蒙古與明朝大決戰,30萬蒙古軍一夜之間全軍覆沒?這個說法不嚴謹

徐達計謀深廣,他可不會坐以待斃。只見他先是派了幾個小隊的人馬,黑白交替地去前線叫陣。不過,他囑咐小隊伍:只許虛張聲勢,不準真打。

與此同時,徐達又讓人找來了樂隊,沒日沒夜地在陣前吹拉彈唱。蒙元集團的人馬萬分不解,個個整裝待命,就是搞不清什麼時候徐達的大隊才會打過來,更不知道小隊的騷擾哪次是真,哪次是假。

這樣一連折騰了幾天,把個蒙元人馬給搞得頭暈腦脹。主要是每天不敢卸裝休息,累得受不了。所以,很快大隊人馬就失去了盛勢凌人的狀態,個個垂頭喪氣。

徐達一看時機成熟了,出奇不意發動了進攻。可想而知,王保保的隊伍敗得那叫一個慘,大批的隊伍接連敗退,被人家明朝政府的人馬給追得連氣也喘不過來,一時之間死傷無數。王保保來不及多想,帶著為數不多的人馬跑回大草原去了。

據說當時朱元璋也給徐達幫了大忙,用高官厚祿的方法,吸引蒙元集團內部的漢人。戰爭開始之後,很多人便直接棄械投誠了。

蒙古與明朝大決戰,30萬蒙古軍一夜之間全軍覆沒?這個說法不嚴謹

蒙元集團明明能征善戰,為何會輸得這樣慘?其中原因很簡單,蒙元集團被養廢了

有人就不明白了,蒙元集團明明有那麼多的人,還有王保保這樣能征善戰的大將,怎麼可能一下就敗了呢?僅僅是因為徐達使用了個“疲軍之計”嗎?

這恐怕只是一個方面,畢竟兩軍對陣,勢氣是取勝與否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蒙元隊伍原本就受到了朱元璋的蠱惑,再加之明朝所到之處無不取勝的現實,軍心不穩,打起仗來必然失利。

王保保雖然厲害,可是人家徐達不與他硬碰硬,先是讓你失去耐性與精力,再是出奇不意,如此再打起來就方便解決了。

當然,這隻能說是蒙元敗退的因素之一。因為蒙元集團隊伍自身也有著很大的原因,這一原因使他們對戰爭產生怯懦心理。

那這是什麼原因呢?事實上很簡單:養尊處優。當年蒙元集團進入內地之後,對於內地奢華生活的誘惑,那是無法阻擋的。這樣多年傲視漢人成了習性,結果活著活著就把自己養廢了。

所謂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退後,這就是現實的殘酷性。蒙元集團入主中原只顧著享受了,哪還有當年能征善戰的資本?恐怕連自己是草原兒女的事實都忘記了吧?

蒙古與明朝大決戰,30萬蒙古軍一夜之間全軍覆沒?這個說法不嚴謹

而明朝政府的人馬恰恰與之相反,他們多年受到欺凌與壓迫,突然翻身起來成了主人,不只是勢氣高,就是心中的恨也足以支撐他們所向披靡了。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打仗的軍需儲備不足。戰士上戰場,如果一邊打仗還要一邊擔憂吃喝拉撒的事情,這不明顯分心嗎?

可問題是蒙元集團跑的匆忙,糧食儲備皆在內地,大草原是安全了,可食物不足呀。吃不上喝不上,這仗想要打勝了不容易。

再看看人家明朝政府方面,徐達是走到哪裡,勢必要糧草高築。當然,這其中有著一定的優勢,那就是徐達的隊伍當時剛好佔領了國內重要產糧地區,比如長江中下游平原。

鮮明的對比讓蒙元集團與明朝政府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無心戀戰,飢餓乾渴的蒙元內部漢人歸心似箭,朱元璋一招降,他們立刻就心動加行動了。如此,明朝政府想不勝都難呀。

蒙古與明朝大決戰,30萬蒙古軍一夜之間全軍覆沒?這個說法不嚴謹

明朝與蒙古的戰爭曠日持久,總計有13次之多,但具體軍士數量方面,恐怕有失準確

蒙元集團雖然敗了,但並不甘心就此繳械。所以他們一有機會就會反撲,一有時機就想重新翻身。從明朝政府建立到朱棣上位,總共發生過十三次戰爭。

其中,朱元璋在位時,共計八次與蒙元集團對陣。第一戰便是徐達為主將的這次大勝仗,這一戰不僅將王保保打回了草原,還送走了元順帝。據記載這一仗是蒙元集團損失最多的一戰,光是投誠的就超過了四萬人。

而第二次戰爭則相對更有意義,因為蒙元集團獲勝了。而讓蒙元集團得利的原因則是當時朱元璋用兵不當,將大隊人馬分成三份,從而失去了集中管理、應戰、攻擊的優勢。所以,這一戰明朝政府是吃了一個大教訓:損失相當慘重。

這一戰之後,明朝政府休養了近五年時間,這才又一次發動第三次、第四次北征之戰。當然,這兩次都以獲勝告終。

第五次北伐戰爭又是明朝政府的一次大勝利,雖然與第四次又相隔了五年時間,但朱元璋投入頗大,收入也可觀:蒙元集團只此一次戰爭便有十四萬軍民歸降。

蒙古與明朝大決戰,30萬蒙古軍一夜之間全軍覆沒?這個說法不嚴謹

第二年朱元璋趁熱打鐵,又發動了第六次以及第七次北伐。沒有懸念,蒙元集團是越來越疲軟了,打一次輸一次,只不過是在硬撐而已。

至第七次北伐之後,明朝政府養精蓄銳六年之久,由朱棣帶兵,發動了第八次北伐之戰。再後面便都有朱棣的身影了。可以這樣說,朱棣在位期間也沒少打擊蒙元集團,打不服誓不罷休,這是他的宗旨。

直到朱棣帝在第五次北伐,親自掛帥北征歸來途中辭世,明朝政府與蒙元集團的戰爭似乎才算真正的結束了。蒙元勢力就此成為過去,而明朝也已經逐步走進了穩步統治之期。

但時至今日,人們還是沒有算清楚,當年蒙元集團與徐達對峙時真的有三十萬人馬之巨嗎?現實中似乎是分為兩派的,一派認為沒有這麼多,實際王保保的人馬不過七萬多而已。但另一派則認為蒙元集團肯定有三十萬,原因當然只是傳說。

這其實一直都沒有人算清楚過,但若根據當時蒙元集團的現實實力來講,他們是湊不出三十萬隊伍的。畢竟他們逃離中原時便已經是敗兵之隊,至草原又要損失一大部分。如此想再湊出三十萬人馬來,著實不容易。

蒙古與明朝大決戰,30萬蒙古軍一夜之間全軍覆沒?這個說法不嚴謹

不管怎麼說,反正蒙元集團是被明朝政府給夷平了。在中原內地威風了幾十年,這也算曆史上不錯的成績了。只可惜對於治理國家這個問題來說,還是需要很多文化才行的,連驕兵必敗的道理都不懂,只顧著欺負、歧視別人,怎麼能長久呢?

參考資料:

《軍事大辭海》《明史》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