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忽必烈一統之後,在山東如何推行科舉制度,管理機制有什麼變化?

忽必烈一統之後,在山東如何推行科舉制度,管理機制有什麼變化?

元代科舉制度有了新的變化。

元朝疆域遼闊,遠超前代。元人稱,“

致四海混一,若夫北庭······未若我朝之盛大者矣

”,若此廣袤的土地,需要切實可行的管理機制。

科舉的實施

大體來說,忽必烈之前,蒙古國前四汗時期,以漠北草原為中心,推行蒙古舊制並仍沿襲金朝舊制,在中原佔領區設定大斷事官機構,作為管理地方事務的一種臨時機構,中原漢人稱之為燕京行尚書省。

忽必烈一統之後,在山東如何推行科舉制度,管理機制有什麼變化?

元世祖時,完成了統一,作為地方管理機構的行尚書省符合統治者管理地方的需求,繼續保留下來。

元朝中統、至元年間正式設立行中書省,有尚書省者則稱為行尚書省。

由此,逐漸成為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

忽必烈一統之後,在山東如何推行科舉制度,管理機制有什麼變化?

之後,沿用行省作為行政區劃單位,“分天下為十一省,以山東西、河北之地為腹裡,隸都省,餘則行中書省治之”。

同時,

以宣尉司轄路,路轄府、州若縣,自上而下形成一套系統的管理機制

。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管理機構,都城周圍的山東、山西、河北地區由中書省直接管轄,並設定了遼陽、嶺北、河南等十大行中書省,吐蕃地區則由中央機構宣政院直接管轄。

忽必烈一統之後,在山東如何推行科舉制度,管理機制有什麼變化?

所以,元人稱“都省握天下之機,行省分天下之治”。元代科舉恢復後,在行省制的基礎上分配各區名額,在行省內部設定各路考點,這是元代科舉制度的新特點。

元代山東政區建置的形成

按《元史·地理志》記載,

山東地區的管轄由兩部分構成,直隸省部的東平區和山東東西道宣尉司。

忽必烈一統之後,在山東如何推行科舉制度,管理機制有什麼變化?

直隸省部東平區所轄東平路、濟寧路、東昌路、高唐州、曹州、濮州、恩州、冠州、泰安州、德州。山東道宣尉司所轄濟南路、益都路、般陽路、寧海州。

1、直隸省部東平區

東平路,至元五年東平為散府,至元九年改總管府。

元太祖時,山東士族嚴實以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濬、滑等戶三十萬來歸,世祖設行臺東平,以嚴實為東平路總管,領州縣五十四。

忽必烈一統之後,在山東如何推行科舉制度,管理機制有什麼變化?

窩闊臺六年實行的“畫境之制”和元世祖前期分東平路封蒙古貴勳之事,使原東平路一分為十,原轄州縣升為直隸省部之州路。

至元五年,東平路設一錄事司,下領六縣,分別是須城、東阿、陽穀、汶上、壽張、平陽。

至元九年,升為下路總管府。

東昌路,元初,隸屬東平路

。至元四年,改為博州路總管府,不再隸屬濟寧路。

忽必烈一統之後,在山東如何推行科舉制度,管理機制有什麼變化?

至元十三年,改東昌路,依舊設定總管府。路內設錄事司,統領聊城、堂邑、莘縣、博平、茌平、丘縣六縣。

丘縣本為一個小鎮,至元二年,併入堂邑縣。至元二十六年,山東宣尉司言:“

丘縣併入堂邑,差稅詞訟相距二百餘里,往復非便。平恩有戶二千七百,升縣為宜。

”遂立丘縣,隸屬東昌路。

2、山東東西道宣尉司

山東東西道宣尉司,至元二年廢除,二十二年復設濟南路宣慰司,即山東東西道宣慰司。二十四年,治益都路(治今山東省青州市)。

忽必烈一統之後,在山東如何推行科舉制度,管理機制有什麼變化?

元武宗至大二年分管

益都路、濟南路、般陽路、寧海州

另有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司,元朝御史臺直轄的內八道之一,置司於濟南路。

明太祖洪武九年改為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由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司改名。監治本道諸路,為內八道監司之一,隸御史臺。

忽必烈一統之後,在山東如何推行科舉制度,管理機制有什麼變化?

設使二員(正三品)、副使二員(正四品)、僉事四員(正五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正八品)、照磨兼管勾(正九品)及書吏、譯史、通事等吏員。

3、元代山東政區下的蒙古、色目人

元朝在中原地區部署蒙古、色目鎮戍軍,加以“

色目人就地著籍

”,分佈著蒙古人和色目居民。

忽必烈一統之後,在山東如何推行科舉制度,管理機制有什麼變化?

《元史》記載:“世祖之時,海宇混一,然後命宗王將兵鎮邊徼襟喉之地,而河洛山東,據天下腹心,則以蒙古探馬赤軍,列大府以屯之,淮江以南,地盡南海,則名藩列郡,又各以漢軍及新附等軍戍焉”。

因此,蒙古、色目軍隊,大多駐紮北方。

而山東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內多為蒙古王室分邑,並駐紮大批蒙古軍隊。

鎮守東平路的蒙古軍隊是木華黎的後裔及舊部後裔,東平區分封給王室子弟。

忽必烈一統之後,在山東如何推行科舉制度,管理機制有什麼變化?

東昌路為皇子闊端的食邑地,“濟寧路就名副其實地成為弘吉剌部長按赤那顏等的分邑路”,曹州原屬東平路,“太宗丙申年,封賜和斜兩投下曹州一萬戶”,成為火斜、術思的食邑州,濮州是赤苦駙馬位下邑,高唐州為汪古部貴族子孫邑地,泰安州為蒙古功臣寒札投下食邑地,德州是朮赤臺邑地,恩州、冠州分別是別裡吉后王、果真公主食邑地。

山東東西道所轄益都等三路、一州,與蒙古王室分邑也有聯絡,但控制權和州縣劃分由朝廷掌控。

忽必烈一統之後,在山東如何推行科舉制度,管理機制有什麼變化?

可見,蒙古、色目人大量定居中原,尤其是山東地區,“

元時回回遍天下

”。元代還規定“蒙古、色目人居外省者,即可在外省鄉試”,這些蒙古、色目人在所屬山東境內的各路參加科舉考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