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荊軻真的想要刺殺秦始皇嗎?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小編微訊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

4322

字 | 閱讀需

9

分鐘

當荊軻遇到異想天開、才能低下的太子丹,刺秦的悲劇就已經被註定了。

公元前227年秋日的一天,在燕國邊境的易水河上,一場低調的送別儀式正在悄悄舉行。燕國太子丹率門客送別使者荊軻前往秦國。荊軻此行揹負著歷史性的使命:刺殺秦王嬴政,結束秦國對燕國的吞併戰爭。據《戰國策·燕策三》記載:“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此情此景,可謂慷慨悲壯。

荊軻真的想要刺殺秦始皇嗎?

“荊軻刺秦王”壁畫

兩千多年來,荊軻刺秦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在晉代人的敘述裡,“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他是個氣貫長虹的俠士;唐代詩人韓愈有言,“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道出他身不由己的悲涼;到了近代,李叔同說荊軻“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他又成了為國捨命的英雄。

歷朝歷代的詩人勾畫出了荊軻的不同側面,然而很少有人嘗試還原一個立體的荊軻。歷史上真實的荊軻究竟是什麼樣的?他真的是慷慨赴義、捨命刺秦的英雄嗎?這些問題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荊軻:

是懷才不遇的英雄,還是學藝不精的劍客?

01

荊軻作為一介刺客,最受關注的自然是他的刺殺能力。陶淵明在《詠荊軻》一詩中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可謂對荊軻最精準的評價。後世的人們習慣將荊軻塑造為劍術出眾、捨身報國的俠客,但實際上,荊軻並非燕國人士,在名家輩出的戰國時代也遠遠算不上一流劍客。

荊軻原為姜姓,慶氏,人稱“慶卿”,古時“慶”與“荊”同音,因此又被稱為“荊卿”。荊軻雖是為燕國刺殺秦王,但並非燕國人。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

在衛國滅亡後,荊軻曾在趙國和魏國遊學過一段時間,因此先後經歷了衛、趙兩國的滅亡,魏國雖國祚仍在,但也是苟延殘喘,因此荊軻才流轉至燕國。在此期間,史書上並未記載荊軻對秦國有什麼亡國之恨,反倒是多次記載了荊軻“懷才不遇”的命運——除了上述“衛元君不用”的記述,《史記·刺客列傳》中還記載了荊軻“雖遊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沉深好書;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由此可見,在這段時間裡,荊軻對自己的定位並非“遊於野”的俠客,而是要出入廟堂、建功立業之人。

荊軻真的想要刺殺秦始皇嗎?

電影《荊軻刺秦王》中的荊軻

對於荊軻“懷才不遇”的原因,史書中也給出瞭解釋。據《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在遊學時曾先後拜訪兩位有名的劍客,但都無功而返:“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荊軻遊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

在這段記述中,作者司馬遷其實已經暗示了荊軻遊學多年而未能謀成事業的原因:不是荊軻懷才不遇,而是他實在學藝不精,先後見了兩位權威人士都被直接否定。從這些記載來看,荊軻並非豪放不羈的俠客,也不曾真正用過劍、殺過人,而更像一個胸有大志但身無本領或本領有限的夢想家。

在刺秦一事中,荊軻的“本領”也得到了印證:在出發前,荊軻向太子丹提議將逃亡到燕國的秦將樊於期的頭顱獻給秦王,以博取秦王的信任,太子丹在老師鞠武的勸說下猶豫不忍,荊軻便徑自去見樊於期,得到了樊於期的頭顱;在刺殺的過程中,荊軻也未能做出妥善的預案,以致在秦王嬴政躲過最初一擊後便喪失主動,最終被秦王當場砍殺。從這些細節中我們可以發現,荊軻做事屬於典型的心有餘而力不足,空有一腔熱血,卻沒有相應的能力。

既不為報仇雪恨,又明知此去難回,在這樣的情況下,荊軻為何還要捨命刺殺秦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講到另一位關鍵人物:刺秦行動的“總策劃”——燕國太子丹。

刺秦:

是主動還是被動?

02

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驥。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由此可見,對於秦國和秦王,太子丹的怨恨也許比荊軻要大上十倍,因此在刺秦一事上,太子丹是比荊軻更重要的角色。

此外,太子丹還是個禮賢下士、心繫國家的太子。《戰國策》中記載了太子丹面見門客時“跪而逢迎,卻行為道,跪地拂席”,《史記》中記載太子丹見荊軻時“頓首固請”,在抗秦一事上盡心盡力,生恐命之不逮。

荊軻真的想要刺殺秦始皇嗎?

秦滅六國示意圖

這樣看來,太子丹似乎是個正面形象,然而可惜的是,在策劃刺秦以前,太子丹就多次顯示出在行事上的不成熟。秦將樊於期逃到燕國時,太子丹毫不猶豫地收留了他,從而得罪了秦國,這是政治上的幼稚;在救國一事上,太子丹的老師鞫武獻策說:“願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於單于,其後乃可圖也。”太子丹卻說:“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臾。”對於救國大事,卻擔心不能即刻成功,可見其性情急躁。相較於勾踐三年臥薪嚐膽、秦國百年建立大業,太子丹的政治智慧可以說是極其低下了。

因此,這位太子若生在治世,或許能成為一位守成的仁君,然而生在亂世,這樣缺乏謀略的人物,只會為國家帶來災難。

與太子丹相比,荊軻雖然志大才疏,但對自己的基本能力大概還是有些瞭解的,因此在太子丹請自己出馬時說:“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可見對刺秦一事,荊軻最初是抱著否定的態度。此外,在易水送別時,《戰國策》和《史記》不約而同的記載了同一個細節,也可以佐證這一點:

“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治行。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復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這裡是說荊軻將要出發,卻似乎還在等著什麼人,太子丹以為荊軻躊躇不敢去,因此以話相激,荊軻才憤然出發。至於荊軻等的是什麼人?據史書記載,荊軻在燕國相好的只有兩人,一是狗屠高漸離,一是賞識荊軻的田光。彼時田光已經去世,而高漸離在現場送別,還為荊軻唱了一首“風蕭蕭兮易水寒”。既然如此,荊軻還能等待何人?排除了所有可能人選後,我們只能得出結論:荊軻等的這個人,其實根本就不存在。之所以要假託“等人”,很可能只是不願上路,而正是在太子丹的催促下,才不得不踏上了刺秦的不歸路。

荊軻真的想要刺殺秦始皇嗎?

太子丹勸說荊軻

至於荊軻最終答應替燕國刺殺秦王,自然與荊軻的性格不無關係。對於“懷才不遇”的荊軻來說,在接連被衛、趙、魏等國拒絕,被專業劍客蓋聶辱罵之後,在燕國一舉成為太子的座上賓,想必是受寵若驚的。在國家意識淡薄而情義意識強烈的戰國時代,荊軻的這一遭遇已經註定了他會為太子丹赴湯蹈火,即便他並不認同太子的理念。因此,接受太子之託,對荊軻來說是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不是在個人生死和國家存亡之際審慎、理性的選擇。

可惜的是,荊軻與太子丹兩人都有著致命的幼稚和缺陷。當有膽無識的荊軻遇到做事急躁的太子,刺秦也就註定會成為一場悲劇——在“圖窮匕首見”之後,荊軻被秦王嬴政當場砍殺,太子丹也被燕王殺掉獻給秦王。燕王意圖以此換來和平,卻仍避免不了在五年後(公元前222年)被滅國的命運。

殺了嬴政

燕國就能得救嗎?

03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荊軻成功刺殺了秦王,燕國和列國就能得救嗎?在“荊軻刺秦”的歷史敘述中,這是一個讓歷代人們津津樂道的問題。在陳凱歌的電影《荊軻刺秦王》中,秦王嬴政對太子丹說:“殺了我,這件事也會有人做的,不是我,也許就是你。”這句臺詞雖是虛構的,但堪稱完美地解答的這個問題:在彼時秦國的軍功體制下,即便殺了秦王,秦國統一六國的腳步也絕不會停下。

荊軻真的想要刺殺秦始皇嗎?

電影《荊軻刺秦王》中的嬴政

漢代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王嬴政是“奮六世之餘烈”而統一天下。自商鞅變法以來,“有軍功者封賞,無軍功者不得封賞”逐漸作為秦國的科條律令而固定下來,以往的貴族政治因此被打破。軍功成為封賞、進爵乃至謀生的最重要的途徑。例如,李斯、王翦、蒙恬等人都是以軍功出身的庶民,這些基層出身的將相進一步推動了在基層以軍功選拔人才的策略,從而形成正迴圈。這一迴圈從惠文王開始一代代固定下來,期間秦國雖經歷過秦武王舉鼎而亡、孝文王繼位三日而薨的意外事件,但都未能停止秦國的統一戰爭。

此外,即便嬴政真的被刺殺,長子扶蘇也已早成年。也許此後秦國會陷入一段時間的權力鬥爭,也許生性仁厚的扶蘇會改革一些過於殘暴的法律和政策,但從大局上來說,統一六國是秦國幾代君主百餘年的國策,無論由誰接掌秦國,這一國策都不太可能改變。由於與燕國有了殺父之仇,新繼位的秦王只會加倍攻打燕國,而絕無理由停止對燕國的吞併。太子丹連這樣淺顯的道理都想不明白,只能再次說明他的無知和幼稚。

荊軻似乎懂得這一點,因為《刺客列傳》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小細節:在自知已經失敗後,荊軻對嬴政說:“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軻刺秦王功虧一簣,事情沒辦成,不是我不想殺你,只是想綁架你,讓你籤個契約而已。

荊軻“生劫”的說法,其實並非孤例,《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的第一個刺客便是生劫齊桓公,逼迫齊國歸還了侵佔魯國的土地。對燕國來說,最好的做法自然也是生劫嬴政並逼他簽訂合約,停止對燕國的侵略。這種做法也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給燕國以喘息之機,荊軻還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荊軻真的想要刺殺秦始皇嗎?

河北易縣的荊軻紀念塔

當然,歷史是無法假設的。比太子丹明白更多的道理的荊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除了他無法擱置自己建功立業的夢想外,更無法面對太子對自己的“知遇之恩”。

當荊軻遇到異想天開、才能低下的太子丹,刺秦的悲劇就已經被註定了。

參考資料:

[1]《戰國策·燕策三》

[2]《史記·刺客列傳》

[3]《荊軻刺秦為什麼會失敗?》覃業程

[4]《商鞅變法與秦國早期軍功爵制》朱紹侯

[5]《如果荊軻成功刺殺秦王,秦朝還能滅亡六國、統一天下嗎?》始安公氏

- 完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

徵訂程式碼:28-474

)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