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資治通鑑:作為領導,下屬集體不聽從安排,如何破局?

《資治通鑑》第14卷 漢紀六

漢文帝前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

【原文】

詔曰:“前遣列侯之國,或辭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為朕率列侯之國!”十二月,免丞相勃,遣就國。乙亥,以太尉灌嬰為丞相;罷太尉官,屬丞相。

【譯文】

漢文帝下詔對群臣說:“以前下令讓列侯都回各自的封地,但是有的人開始推脫說這個事情還未成形就都沒有行動。既然丞相是朕最器重的人,就讓他代理朕帶領列侯返回各自封地!”十二月,文帝免去周勃的丞相職務,命令他前往封地。乙亥(十四日),文帝任命太尉灌嬰為丞相;罷廢太尉之官,將其職責歸屬丞相。

【解析】

當時漢文帝上位已經三年,皇帝位置差不多也穩了很多,對事情的把控能力也得心應手。此時漢文帝27歲,一出手就直指丞相周勃。他能上位全靠周勃的,為讓周勃第一個帶頭行動。咱們先不分析為什麼漢文帝要讓列侯回封地,單從他上面這段材料,其實可以分事和人兩條線。

比如,事的線:如何讓列侯回封地並且順利離開長安?

而人的線:如何挪動周勃並且讓影響效果極低?

然後這兩者有相交重疊又互相影響。咱們先來分析事情這條線,為什麼列侯們不動作?

1.相互觀望,伺機而動

從古到今,人都是有從眾心理的,大家都沒動,我就不動,如果有人動了,我就動。反正有事情也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所以當要去做某一件事情,但是這個事情並不符合自己的利益訴求,不做又感覺不合適時。靜觀其變,先看其他人怎麼做的才是最保險的策略。自己不東看別人動不動,別人怎麼動我就怎麼動。

2.指望別人先動,以別人先做擋箭牌

人這種動物很奇特,他不僅從眾,還有比較心理。漢文帝讓列侯們到各自封地去,結果他們都沒有行動,如果讓他們回,他們可以說,你看誰都沒有走,憑什麼讓我先走?

可能更有甚者會直接上前抬槓,要我走也可以,誰先走了我也跟著走。

這就是先拉別人下水,以別人做擋箭牌。

這種現象無論在官場還是在職場都非常常見。

3.彼此關係盤根錯節,有靠山可以說情

在朝廷這些列侯基本上都是劉邦那個時代的老幹部,老功臣,其中還有很多婚姻聯姻的,不乏皇親國戚,關係錯綜複雜。

尤其是當朝老功臣派人物周勃,以及在位的三公九卿,和他們的關係更深遠。

漢文帝下令讓這些列侯離開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地,其中很多人都是依仗自己的關係,找周勃等靠山向漢文帝說情,漢文帝也不好駁他們的面子。

所以,漢文帝想讓列侯門離開京城回到封地,光靠一個詔命是不夠的。

讓周勃出來表態,其一可以做一個表率,起到示範作用,其二如果不表態那就等於夥同列侯反對這個事情。這樣事情就難辦了,所以周勃沒有第二種選擇。

動周勃又有什麼好的效果呢?

1.周勃不得不表態,無法反對

“丞相,朕之所重,其為朕率列侯之國!”

周勃是丞相,那麼同樣也是列侯,更是權貴當中資格、排序最高的列侯。當皇帝頒佈詔令讓列侯離開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地,如果周勃並沒有站出來第一個反對,那麼這個詔令公佈後,其實表示周勃他本人是認可並同意執行下去的。

漢文帝的理由也很充分,我很器重你周勃,你應該第一個站出來為所有人做一個表率。而周勃身份高,職位高,出來做表率是最合適不過了,況且你周勃當初也是預設這個詔令的。

所以指名道姓,先讓周勃第一個出來做表率,他無法反對。

因為現在出來反對就無疑是在打自己的臉,前面釋出發詔令不出來反對,現在涉及自身利益時就出來反對,這算不算在搞雙標?

況且皇帝都發話了,你現在拒絕又是幾個意思,擺明要跟新皇帝對著幹?

2.堵住別人的嘴巴,避免事情搞砸

之前讓別的列侯走人,或許是因為他們可以找周勃去求情有一個緩衝地帶。現在周勃自己都要走人了,他們如何找周勃求情。這就徹底斷了其他列侯求情的念頭,但是這還僅僅是之一。

3.起到帶頭作用,讓其他人心理平衡

其他列侯不願意行動,是有觀望的心理在。現在當朝宰相、誅滅呂氏大功臣、擁立皇帝登基的人也在指標範圍內,也沒有通融的餘地——-回自己的封地。

你們這些小角色列侯憑什麼可以留在長安,所以周勃的離開是起到一個帶頭作用,讓其他想留下來的人沒有找藉口的理由。

提報灌嬰的好處

1.分化瓦解團隊,拉一撥支持者

本來灌嬰和周勃是一個利益集團的,現在周勃被免職,灌嬰提拔,這樣可以讓他們徹底分化瓦解。讓灌嬰一方獲得利益,那麼他那邊自然而然站在漢文帝那邊幫助漢文帝執行這個命令。

2.讓灌嬰閉嘴,尋找執行者

之前說過,列侯們會找人求情不離開長安。周勃是他們求情的人之一,灌嬰也是其中之一。現在,周勃這條路斷了,灌嬰因為周勃的離開而上位。就算有人還去找灌嬰求情,恐怕灌嬰也不好說什麼。

你灌嬰作為丞相應該努力去推行這個詔命,現在得到便宜後卻反過來反對我,什麼意思?

難不成灌嬰你好人自己做,壞人我漢文帝做?

3.安撫群臣,穩定人心

漢文帝讓有功勞的列侯們都離開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地,難免讓人有懷疑。會讓更多的人覺得現在漢文帝皇帝位置坐穩了要開始對老臣進行大清洗?

此時提拔灌嬰是為了釋放一個訊號,我漢文帝不是搞清洗,從而消除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讓別人相信,自己不是在搞清算,也不是在針對所有人。算是拉一派打壓一派。所有,透過讓周勃作為第一個人表態,去撬動其他列侯,同時也讓具有大影響力的周勃離開長安,使得漢文帝權力更穩定。

至於漢文帝初衷是動周勃還是讓列侯離開已經不清楚了。

兩個目的都達到,最大的贏家是漢文帝。

【啟發】

上面這段材料漢文帝的權謀算計並不是重點。

但是如果咱們把目光聚集在列侯不遵守漢文帝的要求離開京,從這點來思考。

問題就可以等同為,領導安排事情員工不執行,這個時候怎麼辦?

下意識能想到的辦法無非是威逼利誘,即考核或者獎金畫大餅。

不能說不行,只不過一旦有事就這般操作,久而久之這個辦法也會沒用。

咱們學謀略就想要到如何用最少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果。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有沒有可能不多花任何資源,就讓員工幹起來呢?

說說個人幾點看法,權作參考。

1。先讓小部分人幹起來,只要能夠動起來,就形成了基本的勢,後面操作就方便很多。

2。整體有整體利益,整體內部有個體利益。人性上,個體利益優先於整體利益。而絕大多數時候,個體與個體之間利益並不一致甚至會衝突矛盾。因此利用好這點,把整體進行區分、細化,爭取那些能夠爭取的,消弱整體對抗的規模。

3。必須要搞幾個帶頭示範的,只要有人帶頭了,自然就有人也跟著一起幹。這裡可以私下給好處。

4。加強宣傳工作,透過忽悠,多少也能夠爭取到部分人。

當然,大多數人都聽你幹起來了,就算還有些人反對又有什麼用呢?

直接祭出規則制度,合理收拾,有一個算一個,順勢搞一波殺雞儆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