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土,這是真的嗎?

是真的,而且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二次吞土。

吞土,就是銜土請命。

第一版的銜土請命是楊貴妃。

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土,這是真的嗎?

安史之亂時,大唐朝廷一片慌亂。

最後,大家商議唐玄宗李隆基御駕親征,太子李亨監國。

楊貴妃的哥哥,宰相楊國忠慌了神,因為他歷來和太子李亨不和。

回去給自己的三個妹妹說李亨一旦監國,他楊國忠和老楊家都要完!

三個妹妹一聽也慌了神,趕緊找楊貴妃哭訴,還給楊貴妃出了主意。

楊貴妃於是“

銜土請命

”。

就是嘴裡含著土,請求唐玄宗改主意,別讓太子監國。

而唐玄宗一看心愛的楊貴妃竟然以吞土請求,

竟然真的聽了楊貴妃的話,這事就無疾而終了。

看到這裡,您就明白了,所謂銜土請命就等於是臣子對帝王說:臣萬死,但臣有下情容稟!

從這個意義上說,楊貴妃還真是“求仁得仁”,馬嵬坡終於被唐玄宗推出去當了替罪羊。

那怡親王允祥又是為什麼要用吃土的行為,來向雍正請罪呢?

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土,這是真的嗎?

這件事,充分說明了雍正和允祥之間的兄弟情深,及允祥知進退,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先為君臣,後做兄弟。

這事起源於雍正請允祥幫自己選一塊“吉壤”,作為地宮所在地。

說實話,接到這種任務的臣子,那即是一種榮耀,也非常的頭疼。

皇帝的陵寢,那周圍就得有山有水風景如畫的才行吧。

可是,這樣一來,地宮就有滲水的可能性。

所以,修建地宮時,都要預留個“金井”,來觀測是否滲水。

萬一預留的“金井”中冒出了水,那就證明選錯了地方,那就是有罪!

地宮修著修著進水了,難道要換個地方?

主持修地宮的臣子萬一為了不靡費國帑,或者是為了讓帝王安心,

自己悄沒聲地把滲水的“金井”堵好咋辦?

帝王也怕施工的人打馬虎眼騙他,

百年之後躺在棺材裡划船,每天都來個“地宮一日遊”?

所以,雍正選擇允祥幫他選吉壤,是對這個十三弟充分的信任。

那麼,雍正為什麼這麼信得過允祥?

允祥這輩子清楚明瞭,1686年生,1730年去世,活了四十五歲。

一生看似就做了兩件事,

康熙活著的時候就做個“小透明”,

康熙駕崩之後就盡心盡力輔佐雍正帝。

但是,有個事解釋不清楚。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駕崩的當年,還沒改年號,雍正帝就封了允祥為和碩怡親王。

而在這之前,允祥沒有任何封號,

作為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連個最低的貝子都不是。

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土,這是真的嗎?

雍正憑什麼對這個弟弟這麼信任?

關鍵是,還封了允祥當總理事務大臣。

雖然這是個輔助剛登基的帝王的臨時機構。

可是,畢竟大權在握。

雍正帝和允祥關係好是一回事,是什麼讓雍正帝相信允祥能處理好政務?

不說是否能勝任,廉親王允祀一夥人可是虎視眈眈等著雍正和允祥犯錯呢。

雍正與允祥的兄弟情義是在康熙朝形成的。

雖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但是,自古皇家無情,康熙又是一位“高產”的皇帝,

讓雍正與允祥親近的原因,客觀上來說,是允祥不幸的身世。

允祥的母親是鑲黃旗的包衣人,進了宮也是位普通的宮女。

康熙二十五年生了允祥,

又為康熙生了皇十三女之後,才在康熙二十八年被封為嬪,而且還沒正式冊封。

康熙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康熙三十八年就撇下了這一子二女撒手人寰。

去世後才被追封為敏妃。

所以,允祥在十四歲時,就永遠失去了母親的關愛。

不過,幸運的是,從康熙三十七年開始,也就是允祥的母妃去世的頭一年。

康熙只要是出門巡幸,總是要帶著允祥。

這一年,雍正二十一歲,被康熙封為多羅貝勒,三等爵。

從雍正後來給允祥寫的祭文中,

我們可以得知,雍正在這一階段奉康熙之命教導允祥的“算學”。

也有資料顯示允祥的母妃去世之後,由雍正的母妃烏雅氏接過了撫養的責任。

在祭文中雍正也說了,只要是兩人共同陪同康熙出巡,兩個人幾乎是“形影不離”。

甚至,康熙有一次在出巡途中,還讓兄弟二人共同展示兩人的書法作品。

兩人的兄弟情義,應該就是根植於這個階段。

轉折,發生在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廢太子事件。

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土,這是真的嗎?

太子胤礽被廢。

據史料記載,允祥被康熙圈禁了一段時間。

而雍正卻因為其他皇子都在落井下石的時候,為太子胤扔說了好話,反而在康熙那裡獲得了好印象。

康熙四十八年,雍正被康熙正式冊封為和碩雍親王。

這事確實就有些讓人費思量了。

如果他和胤禛一樣都是替太子說了好話,

那為什麼胤禛得了好處,而允祥反而被圈禁了呢?

說實話影視劇《雍正王朝》裡的劇情確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說法。

在劇中,胤礽私會康熙的妃子鄭春華被康熙發現。

驚慌失措中,胤礽去找一向支援自己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允祥。

在鄔思道的勸說下,

允祥謊稱胤禛喝醉了,代替胤禛見了胤礽。

並且頗為義氣地陪著胤礽去見了康熙,並因此與胤礽一起獲罪被圈禁。

這一段劇情,和史料記載的之後的結果,確實是能夠符合得起來。

同時,也能解釋的了,為什麼在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繼位之後,立刻就對無職無爵的允祥委以重任。

也就是說,雍正認為,允祥是自己和皇阿瑪康熙一手教出來的,有能力。

在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又維護了太子和自己,兄弟情深,有義氣。

一句話,非常值得信賴!

所以,我們看到,終允祥一生,雍正都從沒懷疑過允祥的能力和品行。

對他的各種賞賜,

說起來有清一朝,也就是後世的恭親王奕訢可以比肩。

但是,恭親王奕訢是在主少國疑的情況下,

慈禧不得不聯手奕訢,才對奕訢賦予了重任。

而雍正則是年富力強,繼位時已經四十五歲了。

仍然這麼倚重允祥,確實是兄弟情深,難能可貴。

大家都知道雍正是一個愛憎分明的皇帝。

他不僅給予了允祥最高的爵位和最高的職務。

還在康熙六十一年當年,就把允祥的母妃敏妃的族人全數從包衣中撥出,重新成立了一個佐領。

佐領是八旗的基本單位,也就是允祥的母族從此擺脫了奴役的身份,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不必再受氣了。

雍正元年,雍正又追封允祥的母妃為皇考皇貴妃,這就比庶妃整整高出了兩級。

這還不算完。

接著雍正又命將已經奉安的允祥的母妃,直接遷墳,陪葬景陵。

皇貴妃陪葬帝王,在清朝可是沒有先例的。

可見雍正為了表達對允祥的信重,竟然不惜打破祖宗制度。

這在“上胡不法先王之法”的封建王朝,確實難能可貴。

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可能會問了。

雍正可不止封了允祥。

他還封了老八胤祀為和碩廉親王,並且也任命廉親王為總理王大臣。

允祥兼理戶部,允祀兼理工部。

這看著好像也沒太大區別。

這兒要提到一個雍正即位之初設立的非常重要的臨時機構:會考府。

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土,這是真的嗎?

這機構雖然只設立了三年,在雍正三年底就撤銷了。

但在雍正即位之初卻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說他的級別,這個機構與六部平級。

再說他的職能:審計!

審計啥?

通俗點說,就是管著簽字報銷的部門。

所有報上來的開支,必須經會考府審計透過之後,才能劃撥銀子辦事。

特別大的專案才向雍正彙報,經雍正稽核通過後執行。

這是針對康熙老年倦勤造成的財政漏洞而設的。

一句話,這是替雍正管錢的機構。

而這個機構的負責人,正是允祥!

所以說,和這個職務比起來,

雍正賞賜允祥23萬兩白銀也好,給允祥漲一萬兩白銀的“工資”也罷,

那都不算事了。

允祥是戶部的管部王爺。

說實話,允祥但凡有點貪念,管保雍正無知無覺。

但是,允祥也真的對得起雍正的信任。

那真是兢兢業業,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正如《雍正王朝》裡展示的,允祥的身體不好。

這在雍正二年七月初二日雍正批覆年羹堯的謝恩折上可以看到:

王今春夏總是小不樂,只覺瘦弱,入秋以來已大愈矣。

當時的情況是非常嚴峻的。

雍正元年到雍正三年,各地報上來的歷年積攢的虧空案件達到100多起。

虧空的數目達到了驚人的2300萬兩。

允祥拖著病體,制定了非常嚴格的追比制度,嚴格的近乎苛刻。

康熙皇帝的第十子敦郡王允 ,第十二子履親王允裪都因為沒有及時還上虧空,而導致抄家。

以至於允祥背上了苛刻搜求的罵名。

這一切,都是允祥拖著病體完成的。

所以,雍正對這位忠心耿耿的好兄弟是非常感激的。

以至於他親自書寫了:“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個大字賜給允祥。

其餘七個字咱們就不詳細說了,這個“慎”字,正說明了允祥吞土的原因。

雍正知道允祥給他選了一塊吉壤之後,非常高興。

感念於兄弟情深,感念於允祥忠心耿耿,雍正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讓允祥百年之後陪葬在泰陵!

這對臣子來說,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就相當於說,咱哥倆到下面還繼續做好兄弟去!

但是,允祥聽到這個訊息之後,卻再三推辭。

最後,雍正無奈答應了允祥的請求,

百年之後,在距泰陵六十里之外的淶水縣安葬。

允祥聽到這個訊息之後,非常高興,馬上命令親衛去淶水縣去土樣。

回來之後,還吞了一小塊土樣。

其實,這不僅反映了允祥不居功的“慎”,還反映了他對雍正的知之甚“明”。

舉個例子,允祥奉雍正的命令,稽核福建巡撫劉世民關於養廉銀的安排,

允祥提出了自己詳細的建議。

按說,以雍正對允祥的信任,雍正最多寫個“朕知道了”就完事了。

但是,雍正是這樣批覆的:

怡親王暨廷臣等,不過據爾前折所開,就朕恩賜之項,擬議增添,亦未可即以為準。爾二人當再同司、道等官,詳細秉公酌定奏聞。務期久遠循行無礙,不令人檢點指摘,方為盡善也。

從這份批覆,我們就知道,雍正是一個略顯苛刻的皇帝,務求盡善盡美,哪怕是怡親王允祥已經稽核並提出建議了,他仍舊是不放心。

再返回頭去看雍正二年,雍正批覆年羹堯的謝恩折。

年羹堯是因為在遙遠的大西北,收到了雍正特意恩賜的四枚荔枝。

其中一枚竟然還非常新鮮,

感動的年羹堯先給雍正遙叩了九個頭才恭恭敬敬的把荔枝吃掉。

怡親王胤祥在臨死時吞土,這是真的嗎?

雍正的批覆就很有意思了,好像寫家書聊天一樣:

朕躬甚安,卿父甚健,卿足疼可痊癒否,得住近日又好些。

……

怡王之待你真豈有此理,一片真誠敬愛,朕甚嘉之。

對怡親王允祥和年羹堯關係好根本就沒放在心上,反而“甚嘉之”。

可是,咱們都知道的,之後雍正處理起年羹堯來,那真叫一個毫不手軟。

面對這樣一位君王,允祥覺得,雖然自己謹守為臣子的本分,不肯祔葬泰陵是對的,但這畢竟在表面上違背了雍正的意願。

所以,允祥採取了吞土,也就是“銜土請命”的方式,來告訴雍正:

雖然我謹守臣子的本分是應該的,但是我畢竟是違背了您的意志,所以,臣有罪,臣萬死!

我們看到,怡親王允祥的這一吞土的舉動,還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雍正八年,允祥去世之後,雍正不僅把那八個字加到了允祥的諡號“賢”字的前面,以示允祥能夠慎始如終。

而且破例把允祥的“允”字改回了胤祥。

對比後世的恭親王奕訢,胤祥以銜土請命這種方式,既全了兄弟的情分,又謹守了臣子的本分,善始善終,令人敬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