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讀史知今,廣西各地歷史解說,少為人知的地方誌歷史,歡迎關注!

鎮邊縣,廣西地界上的一個歷史舊縣名,按照地方行政沿革來說,就是今天的廣西那坡縣。如果嚴謹一點算,就本文題目來說,“撤併”這個詞並不準確,因為這個區域,從鎮邊縣到那坡縣,縣域面積基本上沒有什麼改變,沒有“撤”,也沒有“並”,僅僅只是改了個縣名。

1953年,因為與周邊相鄰國家有特殊的歷史關係,為了照顧對方,邊境上的一些地名怕會引起對方不適,於是更改了名字。如憑祥的鎮南關,“鎮”字太過犀利,所以,改為“睦南關”,同樣,鎮邊縣就改為“睦邊縣”了,表達的都是睦鄰友好之意,名字改得比較緩和。

巧合的是,同樣是到了1965年,國際環境發生變了,“睦南關”又改為“友誼關”,睦邊縣改為那坡縣,當中的故事,只能另說了,反正從此以後,友誼關,那坡縣的叫法就一直流傳到現在了。

那那坡縣的歷史往前推推,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呢?

《廣西人文:憑祥友誼關——我的曾用名很多,但叫鎮南關最適合我》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說遠了,秦漢時,這裡的歷史很模糊,按史籍記載,那坡縣這片地方屬交趾郡地,至於當時歸屬哪個具體的州縣行政建制,不可考了。

歷史發展到唐代後,大唐王朝雖然強大,但對於一些邊遠地區的實際控制能力,還是比較薄弱的。可是,大唐的繁榮空前,影響力很大,邊遠地區,周邊地區也很樂意接受大唐的統治,以得到一些發展的實惠。於是,大唐王朝推出了一套

羈縻制度

說白了,場面上地方的行政歸大唐官府統治領導,具體到地方事務,那就由當地有影響力的家族,酋長,地方老大之類的人來控制。

由此,今天那坡縣這片土地有第一次有了具體的行政區劃,屬安德州範圍,總隸安南都護府。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圖片來源:《那坡縣誌》

宋皇祐年,一個影響地方歷史程序的事件發生了,那就是儂智高起義,史籍中有說,儂智高舉兵最初只是反抗當時交趾官府的壓迫,可後來一不小心,他把局勢變成大了,建起了大南國,兵力一度影響了珠江流域以南的所有區域,從西到東,兵鋒直達今日廣州城下。

這樣大規模的地方武裝起義,大宋朝當然是不接受的,於是派出“面涅將軍”狄青南下平亂,宋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徵平儂智高,重新對廣南西路西部一帶進行新的行政劃分。主要是分五寨,寨下又分羈縻州,峒,總隸邕州,各地由軍中有軍功的人任行政長官,並帶領所部將士留守,得到了世襲權利,也算是戎邊的意思了。

其中,有一個鎮安峒,其署地就在今天感馱巖(現那坡城北),這就是今天那坡縣域第一次有了最具體的行政劃分了。

宋大觀三年(1109年)三月,大宋朝廷把黔南路併入廣南西路,稱為廣西黔南路,但剛過一年,大觀四年(1110年)五月,又重新把兩路分開,並且開始在地方實行新的政策。於政和元年(1111年),在鎮安峒建右江軍民宣撫司,司署就在感馱巖。所以也有史籍稱之為右江鎮安軍民宣撫司。

以此為基礎,又過幾年,鎮安峒也就升置為鎮安羈縻州,屬邕州。正是這個行政建制的升級,一個影響了廣西西部數百年曆史程序,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的岑氏家族由此漸漸崛起,這就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下篇——《

廣西人文:土司文化——那坡縣感馱巖,廣西岑氏土官家族發跡之地

》會提到的故事內容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圖片來源:《那坡縣誌》感馱巖·丹桂塔

1271年,來自蒙古草原的忽必烈基本取得了天下,大元取代大宋已經是歷史發展必然,但是,對於邊遠地方的州縣,還是堅持著原來大宋的體系,改朝換代過程都會比中原地區慢上好幾拍。

直到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大兵南下,鎮安州的掌權人,岑從毅才不得不改旗換幟,歸附大元。

版圖已定,元朝把鎮安州改為鎮安路,轄鎮安州,安德州,歸順州,上映州,下雷州,一百多個溪峒,路治設於感馱巖。可以說,這也是那坡縣歷史上作為區域行政中心管理的最大區域了,即今天那坡,德保,靖西,天等,大新等地。

又過了差不多一百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取得了天下,自然派出大明軍隊到邊遠之地轉一下,雖然廣西西部一帶土官林立,每個地方都相對的獨立的管理體系,但南征軍隊所到之處,其本上沒有什麼兵事,各地土官都紛紛歸附,這樣的態度,自然受大明朝廷的禮遇,於是大部分土官家族依然得到朝廷的認可,繼續著對地方的家族統治。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明代把省以下的二級行政,改“路”為“府”,所以,鎮安路被改為鎮安府,時任土官岑天寶(保)因為主動歸附,從而得到了朱家王朝的賞識,冊封世襲並送來大明官印,成為了鎮安府的知府。

洪武二年(1369年),當了鎮安知府的岑天寶上疏朝廷,說鎮安府府治靠邊境,太偏遠了,不適合作為府治中心,請求遷地重建一個鎮安府治中心。

他這上疏得到了大明朝廷的同意,於是,岑天寶(保)把鎮安府治遷到之前被廢的凍州州治所在地(今德保縣城),把原來府治所在的感馱巖改為小鎮安府,在永樂間,再請奏把其次子岑志英分封於此,任土知州,管理小鎮安的事務。

從此,那坡縣作為大區域行政中心的歷史到此結束,行政等級降低一級,即相當於今天的“縣”級行政,直到今天。

好了,大小鎮安府在洪武二年後,是有不同的定義與歷史走向的,各有發展,大的鎮安府改天寫《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時再說了,下面繼續說後來成為那坡縣的小鎮安府。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分開後的小鎮安,在朝廷的安排下,行政上從新的鎮安府分出,竟然隸屬千里外的思恩府(府治今武鳴縣),可以說成為思恩府的飛地了,一直到清乾隆八年(1743年)才重新歸屬大鎮安府管轄,改為

小鎮安巡檢司

共轄二甲,五峒,三院,一寨,共七十六村,外加六瑤。

朝廷為什麼這樣安排呢,這也是另外的故事了,

岑志英在其父岑天寶(保)的舉薦下,由朝廷的冊封當上小鎮安的土知州,有世襲的待遇,據地方誌記載,他算是廣西岑氏始祖岑仲淑的第十一世孫,而由他開始,他這一系又傳了十四代,共十六位子孫任小鎮安土官,經歷了明,清二代的更替,共三百七十餘年。

那岑志英一系小鎮安土官的地位是如何失去的呢?

其實在明清兩代,朝廷對“羈縻制度”,“土官制度”,“土司制度”是很反感,也很想取消的,只是礙於時代的各種環境原因,又不得不承認這種地方表面歸朝廷,實際朝廷又管不到地方內部事務的制度。說白了,就是大皇權下有小皇權,“皇權不下鄉,土官管地方”。

明清兩代,都想對實行“土官制度”,“土司制度”的地方,特別是西南邊陲之地,進行“改土歸流”,但事關邊境穩定,就不能強制推行,實行一刀切政策,只能見一步走一步,等待時機推行,所以,朝廷對地方土司的“改土歸流”工作從明初洪武年到清末光緒年延續了幾百年,才漸近尾聲。

於是,史籍中就有了很多很精彩的土官家族被“改土歸流”的故事。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分佈在西南一帶,如雲南,廣西的土官家族之所以被朝廷“改土歸流”,其實就幾種情況,一是土官自己犯錯,犯法了,錯到觸及朝廷底線,被以罪革之;二是人丁繁衍不盛,如故絕無嗣之類;三是家族內部爭權爭鬥,最後被朝廷撿了便宜;四是在位不謀其政,朝廷取而代之了。

這四種情況最多,起碼佔90%以上,剩10%則是其他情況了,如有的地方土官一直到民國時期才平穩過渡。

小鎮安土州被“改土歸流”,是哪種情況呢?應該算家族人丁繁衍不盛。岑志英系傳到十二世岑池鳳時,他身故後,按傳位規則,應該是第十三世嫡長房的岑口緒接位,但口緒死得早,所以直接傳給他的兒子岑金佩,也就是由長孫子岑金佩直接繼襲爺爺岑池鳳的權力。

但沒料到岑金佩後來沒有子嗣,於是只能傳位庶房系,又回傳到第十三世,由他的叔叔岑光綏接位,再傳位他的兒子繩武。這長房系,庶房系傳位之間,就使接位者的年齡會越來越小。岑繩武接任小鎮安土官時,有多大呢?

史籍中沒有明說,只說他年齡小,至於小到什麼程度,暫且猜測他二十歲不到吧。這二十歲不到的土官,在這種邊境之地,邊遠之地,民情複雜之地,他能有什麼樣的威信,處理地方的大小事務嗎?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歷史考驗了他,結果他不及格。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安南那邊很亂,盜匪頻起,那邊的官兵直接追盜,結果你逃我追中,從

怕懷隘

(關隘名)竄入小鎮安巡檢司,一時間,小鎮安成為邊防重地,這種亂局,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小鎮安土官,顯然是應付不了的,只能由布政司直接出面處理。

時任兩廣總督楊廷璋直接指出:

“邊地夷情,當審度事理,因時制宜。若專務持重,養癰貽害,弊不可勝言也。”

他認為,現任小鎮安土官岑繩武年紀小了,連協助官府處理的能力都欠缺,什麼事情都是官府安排處理,那這樣的土官還有什麼用?加上邊境事務重大,不如直接由朝廷任命流官,專職地方事務,這樣省事很多。

所以上奏:“

小鎮安土官岑繩武年幼無知,廢馳(政事)已久,應革去世職,改設流官通判通轄。

”這實際上也是對小鎮安巡檢司的“改土歸流”建議了,不用說,朝廷樂見此類奏疏。於是,掌權者拿起大清硃砂紅印,就這麼一摁,小鎮安的岑氏家族土官地位就此終結了。

而小鎮安巡檢司也從此改為小鎮安廳了。小鎮安廳以都裡劃分區域,全廳分五里:廂坊裡,東,西,南,北四鄉里。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改土歸流的的小鎮安廳,新任流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治所搬離感馱巖,移地開始了新的小鎮安城,最開始建的,自然就是小鎮安廳的廳署了,官府有了正式的,新的辦公場所,之後各代職官,慢慢的把一般城池所應有的配置建築慢慢完善,那些文廟,武廟,書院,城隍廟,文昌閣,等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這也是今天那坡縣城的前身了。

隨著歷史發展,小鎮安城經歷時代風雨,很多歷史事件的洗禮,到了光緒十二年(1886年),因為地方事務增多,所以,小鎮安廳又實行行政改革,由“廳”改製為“縣”,縣名

鎮邊

。自此“鎮邊縣”這三個字的歷史就正式開始了,隸屬歸順直隸州。

之所以改為“鎮邊”之名,實際上也是和當時縣域周邊的環境正值多事之秋,邊境事端頻發,鎮邊,也是有著祈望邊境安寧之意。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民國剛開始,行政沿清制,為鎮邊縣,直隸於省。但時局穩定後,就是一系的行政改革,隔幾年一次,就這個區域業說,什麼鎮南道,鎮南區,靖西民團區,龍州民團區,天保民團區,天保行政監察區,行政督察專署等等,不停的變換著,鎮邊縣都是他們治下的一個縣了。

再後來的事情也都知道了,鎮邊縣慢慢變成了今天的那坡縣。

隨著時代遠去,鎮邊,小鎮安的歷史也就慢慢被淡化了,因為名稱差異很大,那坡這名字太過普通,又處邊遠之地,這地方的歷史人文故事中的那些土官故事就少為人知了。

也許很多人都沒有料到,明代田州岑氏的狼兵傳說,西林岑氏一門三總督的閃耀,都不是廣西岑氏家族的發跡之地,真正的岑氏發跡歷史重要轉折之地,卻是位於不起眼的區域,邊邊角角的那坡縣,小鎮安。

故事就也另說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圖片來源:《那坡縣誌》

如今的那坡縣,知名度依然不高,不是鄰近的人,估計都不知有這麼一個縣,然而,那坡縣有著廣西最長陸地邊界線的縣份,在1979年的時候,這裡是重要的前沿,那坡烈士陵園安葬著952名十六個省區籍的烈士,是重要的教育基地之一。

現代發展,那坡縣也成為與東盟貿易區往來的重要前沿位置,是廣西乃至全國通往東盟貿易區的主要通道之一。

小鎮安的歷史遠去,那坡縣在發展,這過程中,那坡縣還有些什麼樣的人文故事呢?不知道了!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