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個不斷被傳誦的明朝最大戰略錯誤

無數人一談明朝都會說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話透著硬氣,也讓人朗朗上口,可是在硬氣和上口背後則是一個朝代一個國家的戰略性錯誤!

風骨雖然好,但是真不該如此遷都北京。

因為遷都北京就是明朝的最大錯誤。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個不斷被傳誦的明朝最大戰略錯誤

(硬氣背後是錯誤)

遠不如依靠南京,發展遠海,從陸權國家慢慢轉變為海權國家那麼重要,如果沒有這戰略性錯誤,近代中國那會如此狼狽不堪!

北京:帝都,處華北腹地,上接東北,下通天津,勾連大海,左懾內蒙,劇中而引領華北中原,地理位置優越,是現在中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超級大城市,今日之北京是如此的高大上,被稱呼為“帝都”。

可是歷史上的北京又如何?

先秦時,北京地區並不屬於中原核心區,最先控制北京的是諸侯國燕國,時稱燕都。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吞併燕國設定薊縣,之後數百年北京都是邊陲重地,五代十國時,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燕雲地區給契丹,北京地區從此被被異族控制近300年之久。元末明初朱元璋在南京建國稱帝,之後就派徐達北伐擊敗蒙元同時收復燕雲,徐達作為大將順勢鎮守北京,並歸化周邊蒙古部落,

北京地區終於回到中原文化主流的懷抱,後來朱元璋分封第四子燕王朱棣鎮守北京地區。

朱元璋去世後,皇孫朱允炆繼位,在儒生建議下,毅然剝藩,燕王朱棣因此開始靖難之役,並且許諾朵顏三衛,事成之後,讓朵顏三衛自治,這也為後來的君子守國門埋下禍根,在蒙古僱傭軍和朱棣自己的努力下,朱棣最終打敗建文帝,繼承大統稱永樂帝,隨後遷都北京。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個不斷被傳誦的明朝最大戰略錯誤

(明朝北京城)

這就是明朝都城由南京變成北京的始末!

那麼一開始朱元璋為何要選南京做都城就值得研究了,想明白這個問題,就會知道為何”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絕對錯誤的決定。

朱元璋定都南京,有又很多無奈的,其實一開始,作為一個念家的人,他最中意的首都是家鄉臨濠也就是安徽鳳陽。但是反對聲音太多,特別是因劉伯溫反對而作罷。

注意反對者名字,劉伯溫!

其實每個時代都會有眼光遠超時代的人出現,在明代這個人毫無疑問就是劉伯溫。

劉伯溫其人是“浙東集團”代言人,“浙東集團”是一群什麼人,他們不同於“淮西集團”的一群武夫,而是一個文人派系,根據地就是今日浙東地區,屬於江浙地區。

宋元時期,應該說是古典中國沿海貿易最發達的時期,發達到什麼程度。

可以說全世界進出口貿易最繁盛的就是中國宋代還有後續的元朝,當時的泉州,揚州已是萬國泊港的繁榮碼頭,而江浙地區則是商業繁榮的直接受益者。

作為直接受益者,就明白了海洋對國家財富的重要性,也因此劉伯溫深知海洋貿易對國家繁榮的聯絡,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明白世界出路是海洋的人。

在加上士大夫階層的出生背景,我們有理由相信,劉伯溫的意見,其實是整個“浙東集團”的集體訴求。如此就可說明定都南京,對於朱元璋是無奈,但是對於國家而言是很正確的決策。

因為它有利於中原文明從傳統陸路文明轉為海洋文明,不至悖世界潮流而動,最後在近現代落後捱打。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個不斷被傳誦的明朝最大戰略錯誤

(宋代海洋貿易圖)

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不是頑固之人,他在考慮良久後,最終被劉伯溫說服定都南京。

除南京所謂“帝王氣”之外,國家經濟政策,未來發展出路也肯定有考慮。

很多人都說明朝海禁。其實老朱並不是全程都海禁,後來的明朝也沒有封海取締海洋貿易。

定都南京後,朱元璋也沒忘北方防務,安排徐達北伐後,由徐達鎮守北京,遷徒無數百姓充實北方人口,設衛所屯田實邊,修城牆鞏固防線,安撫朵顏三衛。

在將北方防務梳理的井井有條後,才調徐達回來,並安排朱棣任燕王,守衛北方。

由朱元璋一系列動作可看出,定都南京,表明朱元璋心中全國經濟中心是江浙,加強北方防務,整合軍事力量,是將全國防位中心設定在北京及周邊地區。

這南北不同戰略,目的不言自明,定江浙,就是加強經濟中心控制。

俗話說:‘’江浙半天下”“太湖熟天下足”二現代經濟學也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立足於財帛富庶之地,手裡有錢心裡不慌才是正道。

最後明亡,根源不就是窮嗎?

這一點就算朱元璋沒看見,可劉伯溫看見啦,也用自己的指引,讓朱元璋看見啦,如果明朝照此方略,立足財帛富庶地,發展經濟,用南方財富補北方邊疆。

會因為窮而滅亡嗎?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個不斷被傳誦的明朝最大戰略錯誤

(朱元璋時期形勢圖)

這裡肯定有人會說,你這是以超越時代眼光的上帝視角看問題,是不公平的。

可劉伯溫和朱元璋不也是超越時代的人嗎?他們或許有沒有想到的,但是實踐卻證明了這一切!

看看明朝後期的現實,江南富庶金銀無數,可稅收確是難上加難,收稅難,運輸難,天高皇帝遠,貪汙嚴重,加上官員火耗損失,收100兩銀子到北京能剩40兩就不錯啦。教訓不夠深刻嗎?

那朱棣為何定都北京,真的是所謂天子守國門嗎?扯淡,他就是為自己考慮而已。

首先:北京是朱棣封國,在哪裡他安心。(心理因素)

其次:北京地處邊疆,邊防非比尋常,可是反叛者的他,自己就是靠北京起家,他也怕授予軍權給別人會有不穩定因素髮生,與國家安穩不利,只能自己上。(穩定邊防)

再次:傳統陸權影響,千年來中國外患都是北方遊牧民族為主,海洋從沒威脅,小日本倭寇的事情,那還在百來年之後。(思維限制)

最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南方富,北方窮,為了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犧牲自己。(全國政局層面)

沒錯,以上考慮都很對,自五胡亂華後,北方地區,生產發展就沒恢復到唐漢時期水平,缺人,缺錢,缺糧,啥都缺,所以東西都需要大運河運輸到北方。遷都北京後,北方經濟人口有所恢復,區域不平衡狀態緩解,北部邊防局勢日趨穩定。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個不斷被傳誦的明朝最大戰略錯誤

(堅固的堡壘背後是無法安心治理國家)

以上可以說是積極作用,但是遷都不遷都,事情難道不做?

遷都後做力度大,其實浪費也更大,加強富裕地區統治,創造財富反哺北方,會不會更好?

北京作為明朝核心,卻時刻在軍事威脅下,沒有戰略緩衝的國防戰略,就像只穿底褲的人一樣,一扒光就原形畢露。

明朝歷史也一次一次證明如此,土木堡,嘉靖時期蒙古兵臨北京,到最後滿清扣邊,那次不危機四伏,又那有心思治理國家?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絕對是明朝最弱智的政策。朱元璋,劉伯溫用超越時代的眼光,確定了明朝的未來方向。

最後卻被自己的兒子給否了,朱棣遷都對明朝確實有短期的好處,可是長期來看,卻讓中國就此錯過海洋時代,現在的中國還深受其害,如果當年我們真的坐擁江南,開發海洋,最後結局猶未可知。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個不斷被傳誦的明朝最大戰略錯誤

(錯過了時代一錯幾百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