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古代讀書人的終極夢想就是能夠“居廟堂之上”。而所謂的“廟堂”就是指,以封建君王為首的政府機構。正所謂讀聖賢書為君王分憂,而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當然在這之後也可以為聖賢繼絕學、為萬世謀太平。

實際上在儒家學說大行其道之時,古之文人就已經找到了讀書的方向。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其實也是古代讀書人的普世理想。但是筆者認為絕大多數,古代讀書人的目的其實都不純粹。

《莊子·在宥》中說:“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慄乎廟堂之上。”

賢德之人一般都會“處江湖之遠”,而只有君王才會在廟堂上擔心蒼生。這其實也是很多古代讀書人的一種至高境界。但是真正能夠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反觀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眾多讀書人,不僅對科舉考試趨之若鶩,而且他們都以入朝為官作為讀書的信條。尤其是在科舉制蔚為成熟的唐宋時期,飽讀之士的處世理想都是,“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尤其是在“萬邦來朝”的大唐王朝,在統治者的大力宣揚之下,以及經濟與文化空前繁榮的大背景之中。唐朝時期的讀書人更是將,“上致君,下澤民”當做人生的不二選擇,所以這一時期曾產生過諸多名臣。

但科舉考試雖然為廣大中下層階級,製造了“居廟堂之上”的機會,卻不是有所人都可以一舉中第。難道在唐朝時無法透過科舉考試就不能做官了嗎?很顯然科舉考試並不是唯一的做官途徑。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想成為唐朝官吏的幾個必經途徑

唐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中的一個盛世王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都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地位。尤其是在科技方面的發展,也足以震撼古代社會中的歷朝歷代。在一片繁榮景象的影響之下,生活在唐朝時期的讀書人,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曙光。

由於當時唐朝的對外交流活動十分頻繁,很多東南亞國家都以唐朝馬首是瞻。所以在這一時期唐朝的政治體制,經濟模式以及文化思想等,都處於對外輸出的角色。很多相對弱小的國家不僅向唐朝進貢,而且還曾多次向唐朝輸入“遣唐使”。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並且有很多所謂的“外國人”, 也曾在唐朝中央政府做官。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之下,生活在唐朝統治區域內的讀書人,皆以能夠入朝為官作為人生第一要務。再加上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已經發展成熟。

所以有一大批中下層階級文人,透過科舉考試的方式實現了做官的目標。而且唐朝時期還曾產生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和三元及第。這對眾多讀書人產生了非常大的鼓舞情緒。但是想成為唐朝的官員,並不是只有科舉考試一條路。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1.科舉考試

(1)科舉制發展歷史

從科舉制度創立伊始一直到,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前後一共歷經了幾十個朝代,大約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作為古代統治者選拔官吏的必要手段,從漢代“察舉”再到隋唐科舉,這項制度已經深入古代讀書人的骨髓之中。

科舉制封建社會的特殊產物,它之所以會有一千三百多年的生命力,應該與其“相對公平”的考試製度息息相關。

因為在唐朝之前所謂的“科舉制”,或者也可以稱之為“察舉”。想要報名參考的學子如果沒有,五品官員舉薦就根本無法獲得考試資格。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2)唐朝科舉取仕制度

但唐朝建立之後對這項考試製度進行了系統改革。其中有一項十分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取消了“官員舉薦”學子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出身於中下層的社會人士,在沒有舉薦的前提下,也可以透過個人報名的形式參加科舉考試。

可以說這項科舉考試改革,不僅為更多人提供了進入統治階級的機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貴族階級的權利,並增強了中央集權制或者說君權。至此廟堂之上開始出現,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人才。他們為封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非常積極的貢獻。

科舉考試作為封建社會中的一種,以“相對公平”為基礎的人才選拔機制。為封建統治階級擴充人才儲備,其實也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條件。

可以說科舉制的誕生,絕對是一舉多得的利好政策。當然也不可否則它也具有一定侷限性和落後性。

筆者認為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在唐宋時期的表現力最強。因為這項以選拔各階層人才為目的的制度,不僅在唐宋時期展現出了勃勃生機。同時也在唐宋政治發展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進步作用。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2.從軍邊塞,建立功名

唐朝詩歌文化極度繁榮,除了有以李白為首的浪漫主義詩派之外。還有以王昌齡、王之渙,以及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這些人都曾經有過從軍邊塞的經歷,甚至有一部分人邊塞詩人,就是因為曾在邊塞軍營中擔任幕僚,所以才有機會成為唐朝官吏。

這種經歷如果用比較簡單的語言去概括,其實就是透過從軍以戰功博取功名。這種當官途徑屬於武出方式,換句話說就是用戰功以及,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官職。其實在歷朝歷代都有這種當官途徑。只不過有人只是去鍍金,而有人確實是為國為民拼命。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3.進入幕府

“幕府”最原始的意思其實是,古代社會中的武將因軍隊出征需要,用帳幕所建立的一種營帳。後來逐漸引申為將軍府署代指將軍本人。如果從根源上來講唐代的幕府制度,其實就是一種分裂皇權的做法。一般情況下只有封疆大吏,權臣或者所謂的“戎帥”,才有資格和權利建立幕府。

當幕府成立之後就可以自行招募親信或者士人,尤其是喜歡招募一些有能力又有名望之人。唐代很多詩人都曾有過幕僚身份,比如,杜甫、李商隱、王維甚至李白等。他們在幕府中的主要職責就是“顧問”。

有很多所謂的幕僚都因為有機會,能夠被編入正規官制而成為名正言順的官員,所以才會不遺餘力的相應幕府應召。但如果從本質上來講幕僚如果沒有轉正,其實就與正式的官吏有天壤之別。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4.獻賦求仕

所謂“獻賦求仕”則是指,當時唐朝社會中的一些名流,想透過個人才學獲得統治者的青睞。所以就會創作所謂的“賦文”,一般多為歌功頌德的駢文或詩詞。唐朝時期的大詩人李白、杜甫等人,皆透過“獻賦求仕”獲得了官職。

雖然李白透過“獻賦求仕”途徑,只獲得了一個“供奉翰林”的官職,但是名義上卻是“御用文人”。他不僅要為皇帝或後宮妃嬪,創作一些“應制”詩文。而且還負責起草詔書,以及幫助皇帝處理日常公文等工作。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5.漫遊或優遊

古代文人墨客都曾有過外出遊歷的經歷。所以“漫遊”或者“優遊”,其實指的就是遊覽名山大川,並在這個過程中去結識官員或名流。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個人的影響力,如果遇到賞識自己才華的貴人,甚至可以直接成為唐朝官員。

“漫遊”或“優遊”取仕的途徑,在唐朝的之時其實非常流行。當時很多大詩人都曾透過這種方法獲得過一官半職。而且在漫遊山川的過程中,還可以陶冶個人性情,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對詩人們的詩名擴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6.官員舉薦

雖然唐朝時只要個人有能力,就可以直接透過科舉考試的方式,達到入朝為官的目的。但由於很多人屢試不第,或者說得罪了某些官員,所以科舉取仕這條路就行不通了。

所以只能夠四處“干謁”,就是拜訪一些知名官員或名人,以求得他們幫助自己舉薦為官。

事實上這種入朝為官的方式,其實在唐朝社會非常普遍。很多知名的詩人或者學者,都曾透過這種途徑成為了大唐王朝的官員。甚至一些在後世人眼中比較知名的官吏,也都是經人引薦或者舉薦之後,才能夠在政治上發揮出個人才能。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7.為仕而隱

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應該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隱士。事實上所謂的隱士都存在一些共同點,比如,受到同僚排擠或者統治者迫害;亦或是在官場上舉步維艱,無法實現個人的從政理想等。當然也有一大部分屢試不第之人。

所以很多古代文人墨客皆以“隱士”之名,隱居於名山大川或清靜的山村之中。實際上所謂的“隱”只不過是以退為進的求仕套路而已。而且隱士與漫遊求官途徑,皆是為了先提升個人名氣為主。

然後再透過個人名望而受到統治者或當權者賞識,這樣就可以順利地入朝為官了。可以說兩種途徑是唐代文人入仕的絕佳方式。因為既獲得了良好的聲望,同時也可以實現當官的目的,真可謂一舉兩得的完美方案。

唐朝人想當官只能透過科舉嗎?平民在當時一共有8種渠道可以當官

8.皇帝垂青

唐代社會中受到皇帝垂青的文人墨客比比皆是,“詩仙”李白以及撰寫《詠柳》一詩的賀知章等人。其實都是以這種途徑成為唐代官吏的,可以說唐詩文化空前繁榮的唐代社會,透過這種途徑得到官職並不是什麼難事。

但也有一部分人雖然胸懷大才,但因屢試不第或苦於無人欣賞,而在唐代朝廷的大門之外久久徘徊。被譽為“詩聖”的杜甫,就是這樣一位令人心酸的大才子。雖然滿腹經綸最後也不得不孤獨死去。

無論透過哪種途徑入朝為官之後,“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等,都將被收入囊中並可以一直享受到老。因為唐代官員並沒有退休一說,只有被辭退或官員主動“告老懷鄉”,否則這些人上之人的待遇就會一直存在。

結 語

科舉制雖然以“八股取士”為依託,但是在封建制度的影響下。這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其實還是為很多生活在,唐朝中下層的文人提供了入朝為官的機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唐朝的政治權利傾向。

雖然科舉制度並不是唯一的做官途徑,但是在古人的心目中這種憑藉格個人能力,一舉進士及第的方式,才是是當時頗受文人青睞或尊重的做官方式。

雖然憑藉個人威望、詩名、賢德也可以做官,但是卻總會給人留下一種,沒有真才實學的感覺或印象。

【參考文獻】

程遂營《唐代文人的入仕途徑》

俞鋼《唐代進士入仕的主要途徑及特點》

王賽時《唐代職業軍人的謀生途徑》

鄧志《唐代官員待遇研究》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