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朱元璋後方空虛時,為何陳友諒不奪其後方,而是隻打洪都

洪都大戰是陳友諒在和朱元璋的征戰中最好的機會,同時也是最大的敗筆。

為什麼說這是陳友諒最好的機會呢?

朱元璋在和陳友諒展開決戰之前,形勢對朱元璋非常不利。不僅僅因為朱元璋人數很少,不僅僅因為陳友諒更熟悉水戰,還在於陳友諒和張士誠已經聯合起來,準備東西夾攻朱元璋。並且張士誠很快就行動起來,進攻安豐。安豐是韓林兒、劉福通最後的據點。如果安豐被破,朱元璋必然失去一個重要的盟友,張士誠和陳友諒夾攻朱元璋的形勢,肯定會形成。

出於這樣的考慮,朱元璋決定救援韓林兒。當時,劉伯溫曾極力反對朱元璋這樣做。劉伯溫的意思是,如果朱元璋率軍去救韓林兒,陳友諒一定會趁機攻擊朱元璋的後方。這樣一來,朱元璋將會顧此失彼。再一點。韓林兒是早期農民起義領袖韓山童的兒子,也就是說他是領袖。如果把他救出來,將來不好處理。不過朱元璋最後還是沒有聽劉伯溫的,毅然出面救援韓林兒。

朱元璋後方空虛時,為何陳友諒不奪其後方,而是隻打洪都

(陳友諒劇照)

陳友諒也就在這時候率軍攻擊朱元璋的大後方。從這個意義上說,陳友諒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但是我們不得不說,這又是陳友諒最大的敗筆。為什麼又說是最大的敗筆呢?

陳友諒當時集結了60萬大軍,同時,陳友諒又是以水軍出名。但是,他竟然放棄了朱元璋後方的大片地盤,尤其是不去進攻朱元璋的根據地(差不多相當於朱元璋的京城)應天,而是隻把大軍囤積在洪都城下,一定要把洪都拿下來。

問題是,他在洪都城下耗了85天。洪都城上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的守軍並不多,也就是幾萬人馬。但就算這樣,陳友諒依然沒有把洪都拿下來。直到朱元璋解了安豐之圍,順利回來應天,在鄱陽湖上紮下口袋,只等陳友諒鑽進口袋的時候,陳友諒才放棄攻打洪都,轉過頭來和朱元璋大戰。

然而,由於毫無戰略部署,又嚴重貽誤了戰機,因此,最終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中,全軍覆沒在朱元璋手裡。

實際上,陳友諒正確的做法,除了迅速搶佔應天外,還應該早一點在鄱陽湖擺下陣勢,利用豐水期,以及陳友諒擅長水軍的優勢,消滅朱元璋。而不是在洪都城下,耗費了大量時間,等鄱陽湖進入枯水期了,才和朱元璋決戰。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不用,卻以己之短攻敵之長,最後自取滅亡。那麼,陳友諒當初究竟是如何考慮的呢?我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朱元璋後方空虛時,為何陳友諒不奪其後方,而是隻打洪都

(鄱陽湖之戰)

其一,陳友諒穩紮穩打。

陳友諒之所以一定要拿下洪都,是因為洪都是鄱陽湖邊上一個戰略重鎮。這個戰略重鎮,就像一顆釘子,釘在陳友諒前行的道路上。如果陳友諒不先拔下這個釘子,他就擔心在他前往攻打朱元璋的時候,這顆釘子會扎傷他。這使得他的後方很不安全。

事實上,陳友諒的考慮也不是沒有道理。當他沒能拔下洪都,率大軍在鄱陽湖決戰的時候,鎮守洪都的朱文正果然奇襲陳友諒的身後,斷了陳友諒的糧道,讓陳友諒進退失據。

不過,話說回來,這也是陳友諒不太懂軍事。他不明白,戰爭是需要“動”起來的。只有調動敵方,才能尋找到戰機,死棋才能下成活棋。也就是說,陳友諒大可只用少量兵力圍住洪都就可以了,大量的兵力可以穿過鄱陽湖,攻打空虛的應天。或者乾脆就不圍攻洪都,直接往前打,這樣,洪都的軍隊就會被調出來,因此就有破城的機會了。

其二,陳友諒有恃無恐。

陳友諒一直沒把朱元璋放在眼裡。就算在洪都城下攻了85天依然沒把洪都城攻下來,他也沒覺得朱元璋有多難打,畢竟他的實力太強大了。

所以,在陳友諒看來,早和朱元璋打,遲和朱元璋打,都沒什麼關係,無非就是早消滅朱元璋,還是遲消滅朱元璋的問題。

朱元璋後方空虛時,為何陳友諒不奪其後方,而是隻打洪都

(朱元璋劇照)

其三,陳友諒特別自負。

因為實力強大,陳友諒就極端自負。打不下洪都,讓他覺得特別沒面子,咽不下那口氣。因此,無論如何,要把洪都打下來。

自負的人都是這樣的表現。南宋末年,蒙古大汗蒙哥打到釣魚城下,一直沒能把釣魚城拿不下來。雖然不少人建議他先放開釣魚城,往前打。但是,他怎麼也不願意,一定要打。就這樣一直在釣魚城下耗了大半年。最終釣魚城沒打下來,他自己被打死了。陳友諒的心態,和蒙哥是一樣的。

其四,陳友諒想打水戰。

陳友諒不去打應天,而是想把朱元璋引進鄱陽湖,在鄱陽湖中,利用自己的水軍優勢,和朱元璋對決。

事實上,陳友諒的目的實現了。但是,在進行水戰的時候,鄱陽湖已經進入了枯水期。而且,陳友諒又把他的樓船用鐵鏈連線起來,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把陸地搬到水裡,水戰又成了陸戰。反而沒有發揮出水戰輕快靈動的特點,最終被朱元璋打敗。

總之,陳友諒可以說從心理到戰術,都出現了一系列的錯誤。他最終走向失敗也是必然的。

(參考資料:《明太祖實錄》《明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