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大家說】朱廣盛:以身殉國高邦佐

【大家說】朱廣盛:以身殉國高邦佐

朱廣盛

揚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不只有名垂青史的抗清英雄史可法,還有比史可法更早的北湖忠節之公高邦佐。

高邦佐,字以道,號衷白,祖籍山西襄陵(今臨汾市襄汾縣)。先世業鹽淮南,遂居江都,故宅在北湖黃珏橋東北高家橋(原玉太村,如今與合興村合併為合玉村)。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初任山東壽光縣知縣,後升戶部員外郎,陝西參政等職,分巡廣寧(遼寧北鎮)天啟元年(1621),清兵攻破廣寧,忠貞不屈,縊死。

大明朝廷得悉高邦佐遇難的訊息,賜祭葬,贈太僕卿,諡忠節。其次子高暟蔭,為錦衣衛指揮僉事;三子高曦,明天啟五年進士,官陝西寶雞縣知縣;五子高晫,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官蘇州府知府其孫高文濟,官萊州府知府、高珣官廣惠府知府。數代為官,清正廉潔,《明史》有傳,焦循撰有《忠節高僉事傳》。揚州鄭元勳輯《媚幽閣文娛二集》卷五,收有韓四維所寫《高忠節公傳》。

高邦佐以死殉國事蹟,在清代文學家計六奇《明季北略》中有《高邦佐自縊》一文,記述甚詳。天啟元年後金戰事吃緊,遼陽被破,高邦佐又被起用為參政,分守廣寧。三月,後金軍在十天之內,連下瀋陽、遼陽,明在遼河以東的統治終結。廣寧作為遼西重鎮,成為明朝與後金爭戰遼西的第一個戰略目標。天啟二年,高邦佐上《告養親疏》,已蒙批准,本可離職,左右勸其入關。邦佐叱道:“若偷生入關,何面目見天下士?”正月二十日,後金大兵渡河而來,面對戰局危急,高邦佐毅然留下,並向經略熊廷弼申請提兵進城鎮撫,可惜未被採納。看到經略、巡撫都逃了。邦佐仰天長嘆:“事去矣!松山吾守地,當死此。”遂自縊於官舍。

天啟三年,被賜祭葬,贈大理寺丞。山西按察司副使王家賓在《諭祭高忠節文》中稱讚:“壯志唯有殉國;餘怒尚足壯威。”明朝廷下詔為他在北京宣武門外建祠,稱為“三忠祠”(紀念張銓與何廷魁及高邦佐,三人都是山西人)。此後,在清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多次修繕。

高邦佐一家本是山西人,為何會移居揚州北湖?

這跟明朝政府打破食鹽專賣,實行“納糧中鹽”的開中法有關。明朝官府出榜招商,商人應招,輸納糧食、布匹、戰馬、鐵製品、草料等物資於邊鎮和工地,到指定地點後換取“鹽引”,也就是採購食鹽的“指標”,憑“鹽引”到鹽場支取食鹽,然後再到指定區域銷售。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平陽商人”佔盡商機。平陽府就是今天山西的臨汾,“平陽商人”在鹽、糧、布、煙、紙、印刷、典當、錢莊諸業都很發達。平陽商人創造了許多“百年老字號”,其經營規模超過全國著名的徽商中的鹽商,而且也與徽商一樣集中到兩淮鹽場的中心地帶——揚州。

據周敬飛、胡安平著《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山西卷)記載明、清山西在全國出名的大鹽商有“太原的閆家、李家,河津的劉家,襄陵的喬家、高家,平陽的范家等”。清同治年間《兩淮鹽法志》記載更加明確:“高邦佐,字以道,山西襄陵人,隨父中鹽於揚州。”就成為北湖黃珏橋東北高家橋人。

高邦佐與揚州影園主人鄭元勳交往頗深。鄭元勳與高邦佐之子是親家,鄭元勳的女兒嫁給高邦佐的孫子文瀾為妻。鄭元勳在《高忠節公傳》文後感嘆:“遼事之失,當事者以憤而嬉,獨轉公於恤而死之。嗚呼!公既不與當事同志,死何辭哉?公與餘里居對戶,言規行矩,少時從先子(亡父)同社時窺之,而金吾嗣君(指高邦佐的兒子高暟)又同姻盟,知公事最稔,悉公行最真,惜不盡其用而中殉也……”

高邦佐與山西襄陵同鄉交往也頻繁。明末襄陵太平兩縣出過好多進士,在高邦佐升任永平知府後,同鄉進士王體複寫了一首賀詩。據《明實錄》(神宗/卷四百二十四)記載:萬曆三十四年八月/27日:升……戶部郎中高邦佐為永平知府,可推知此詩寫作的大概時間為1606年,當時王體復已經辭官回鄉。高邦佐曾任戶部主事、員外郎,此次升任永平府知府,大體時間也應該是1606年。

高邦佐流傳下來的文章不多,目前在《襄陵縣誌》中僅見《重建晉橋記》《高氏祭田碑記》《告養親疏》三篇。《重建晉橋記》如今勒石在山西省襄汾縣襄陵鎮的晉橋之上。此外,高邦佐還為《通糧廳志》一書寫過序言。《通糧廳志》成書於明萬曆年間,為通糧廳郎中的周之翰所撰,高邦佐當時在戶部任職,周之翰任通糧廳郎中,同事之誼,情不可卻,故為之作序。據本書卷三題名資訊,高邦佐還擔任通州南倉監督。高序中多有異體字,不知是否高邦佐親筆書寫的墨跡,如是,則更顯珍貴。

作者簡介:

入行教師13載,轉型傳媒20餘,愛上揚州文化一輩子。

【來源:揚州網_揚州文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