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閩清神秘的鎮陽崎

在省璜鎮橫溪村,有一個神秘的地方——鎮陽崎(亦寫成:錦江岐)。

按閩清人的習慣叫法,地名多為兩個字,起三個字做地名少之又少;在人們的習慣思維裡,叫“崎”“岐”的地名多在城市有臺階的地方和閩江邊一帶,如福州的土崎巷、閩侯的竹岐、馬尾的琅岐等。而在這山溝溝裡卻有這麼個地方叫這麼個名字,讓人感覺也有點神奇。

從橫溪村的大壠自然村出發,我們一行人在退休老教師盧老師的引領下,驅車駛上二公里左右的新開的山嶺區四級公路,到達一山坳。山坳不大,公路由西向東從中間穿過,把小山坳割成兩塊。北邊,僅有一個可停十多部車的小廣場和一個新開的“放生池”;南邊,一圈矮山圍繞著一壠爛泥田;站在廟下的石階上向南眺望:遠山如黛,層巒疊嶂;煙雲覆蓋下的山峰,仿若仙境;環顧左右:近山青翠,綠樹婆娑;一襲雜木,唯缺松、杉等;路邊崖上,繁花點點,奼紫嫣紅;目之所及,美不勝收,令人陶醉卻難逢人跡,我們f彷彿到了一個“世外桃園”。

閩清神秘的鎮陽崎

圖片拍攝者:阜山東豐

北面山麓處,沿著幾十級水泥臺階而上,赫然佇立一座小小的廟宇。那就是閩清縣的“嶽武穆王祖廟”。小廟坐北朝南,寬十五米左右,進深二十米左右(五柱),四扇三間,天井圍廊,單層建築,層高僅兩米多,穿鬥木架樑,歇山屋面,屋角翹起,配以角魚,顯得低矮。正門上方掛“將軍府”牌匾,一幅並不對仗的對聯“精忠扶宋室,保障鎮陽崎”,令人詫異:古人對格律要求非常嚴格,怎會出現如此低階的錯誤?但是內容卻實實在在地道出了岳飛將軍的豐功偉績和“將軍府”的地理方位。

入得廟來,窄小低矮的正廳,供奉著三個神龕,但沒有將軍塑像。中間神龕供奉一塊三十釐米見方的石碑,上書“武穆嶽府將軍”;左邊神龕供奉的石碑上書“文武郎總管府”;右邊神龕供奉的石碑上書“有功大夫蕭公”。令人費解的是:各地的岳飛廟都有將軍塑像,且都塑有與將軍同時遇害的岳雲、張憲將軍神像,為何作為祖廟的鎮陽崎竟以碑代像?且將岳雲、張憲兩將以“文武郎總管”代稱?

廟的左邊邊門連線著五個臺

閩清神秘的鎮陽崎

圖片拍攝者:阜山東豐

階,沿臺階下去,傍廟建有一個敞榭,已經有所破敗。廟牆處留有天井,用以排流廟的屋面雨水。整個敞榭是兩層建築,已經沒有了樓梯。樓下留有土灶殘跡,說明這裡以前曾有人在這裡長期生活過。我們不禁納悶,在這深山老林裡,誰在這裡陪伴古廟過著一段與世無爭的孤寂靜默的日子?

正當我們沉湎於古廟的神秘之時,盧老師說:“這裡是新廟,舊廟在裡面那個田壠呢。”

我們跟隨盧老師走上廟右邊的一條羊腸小路,但聽流水潺潺,一股清澈的山泉水順著小澗汩汩流來,那是一個僅二十米左右寬的兩山對峙的山口。蔭翳遮天,感覺有點昏暗。楠、櫸、槐、黃楮,挺拔的卓立,虯勁的剛正;可在山坡轉角處,卻生長著一棵構樹和一棵檜樹,形象猥瑣,令人作嘔,還不時裹挾著陰風,令人毛骨悚然,一個半月形的田壠展現眼前,群山簇擁著長約五百米,最寬處僅一百多米左右的一壠水田。田野上,雜草覆蓋,野花盛開,告訴人們,這裡已拋荒多時;半月形最寬處的西邊,蓋著一座長寬高都不足二米的小廟,盧老師說,這就是“將軍府”祖廟了。祖廟的神龕上也僅立著一塊石碑,但字跡已經模糊。而左右兩邊沒有神龕。龕前安放香爐,善男信女要燒香拜神,必須立身於廟外,然後彎腰俯首往香爐裡上香,可見廟是多麼的小巧玲瓏。

閩清神秘的鎮陽崎

圖片拍攝者:阜山東豐

在廟後不高的山上,零星散落著幾座很有些年頭的古墓。據盧老師介紹,這些古墓基本上都是橫溪村的王姓老祖宗葬於此的。

沐浴著習習春風,我們聆聽盧老師指點山川:鎮陽崎這地方,原來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因為方圓二公里之內荒無人煙。往東是仁周村,屬於十都,“公社化”以前都是合龍(省璜)鄉的一個村,因行政區劃調整,以後就成為池園鎮轄下的行政村(大隊),距此地二公里以上;往西是橫溪村的嶺坪、嶺頭、嶺坑自然村(合稱大嶺頭),距離更遠,三公里左右;往北則是大山阻隔外的上蓮鄉地界,更是遙遠;南面大壠自然村,從大壠隔上來的路程二公里左右,算是最近的了。

閩清神秘的鎮陽崎

圖片拍攝者:阜山東豐

在這深山老林裡,孤零零地蓋有兩座小廟,祀奉著偉大的民族英雄岳飛將軍,實是稀罕,令人驚訝。為探究竟,我們在橫溪村拜訪了十多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探索“鎮陽崎”的神秘的歷史淵源——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一個偉大的生命誕生於河南湯陰:岳飛,字鵬舉。生逢戰亂,毅然投軍,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官至少保,樞密副使。南宋王朝建立後,從建炎二年(1128年)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的十餘年間,率岳家軍與金軍進行了數百次的戰鬥,功勳卓著。紹興十年揮師北伐,收復失地,在進軍朱仙鎮時,卻被一意求和的宋高宗趙構以十二道金牌召回,被迫班師。後於紹興十二年(1142年),遭秦檜等奸黨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於風波亭,年僅三十九歲。同時遇害的有其子岳雲和部將張憲。

岳飛遇害後,朝廷內的主戰派更是遭受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的迫害。時有主戰派骨幹,朝請大夫、權知梧州軍的蕭磐也遭迫害,罷官流放回故里閩清。《八閩通志》載:“宋紹興間,朝請大夫蕭磐嘗在梧州,值風濤之險,遙見江滸有廟,默禱之。雲霧中,彷彿見人三出,風遂息。磐威其靈覘,拜謁祠下,其神果三人。”說的是蕭磐攜眷乘船回故鄉閩清路過一處江中時,遇大風大浪,遠看岸上有廟,就默默禱告,雲霧中看見有三個人,風浪就平息了,然後上岸進廟拜謁,知是岳飛、岳雲、張憲三位將軍神廟。於是就取香爐中的香灰裝進袋子帶回家,叩謝嶽將軍保佑。

一路鞍馬勞頓到達家鄉後,恐遭奸黨追殺,不敢在祖厝居住,於是投靠上蓮鄉溪坪村的一個親戚家,將在梧州岳廟取回的香灰袋供奉在廳堂之上,天天燒香禮拜。有一天,電閃雷鳴,傾盆大雨過後,大地如洗,天朗氣清。突然一陣狂風吹來,供奉在廳堂的香灰袋隨風飄飄灑灑地向東南方向飛去,頃刻不見了蹤影……

閩清神秘的鎮陽崎

圖片拍攝者:阜山東豐

蕭大夫立即派人四處打探尋找香灰袋的下落,卻如石沉大海……

幾天後,有橫溪人王公(名不詳,只知姓王)到鎮陽崎現在的新廟前的田壠耕作。日落西山準備收工之時,忽聞山口裡面田壠猶如千軍萬馬的戰場一般,殺聲四起,排山倒海……王公驚駭不已,慌忙跌跌撞撞連滾帶爬逃回橫溪。

第二天一早,王公又來鎮陽崎耕耘,斗膽前去裡面的田壠一探究竟,卻沒有發現怪異之處。可一到傍晚收工之時,又是一陣廝殺之聲震耳欲聾。如此反覆多天後,王公所遇到的怪現象便傳遍四鄉八里,也傳到了蕭大夫的耳中。

蕭大夫帶著隨從來到這裡,果然看到他自梧州帶回的岳廟香灰袋掛在田壠開闊處的一棵樹杈上。蕭大夫站在樹下向東望去,但見一道山樑橫亙如一書案。四周群山環抱,綠水環腰;回眸後山,形如武將冠戴,知是嶽將軍自擇的風水寶地。於是就在樹下建起了那座僅容一人祭拜的小廟。由於當時岳飛將軍冤案尚未平反昭雪,不敢塑像,故隻立一塊木牌,上書“嶽將軍之位”,和香灰袋一道供奉在正中,接受人們的朝拜。閩清的“嶽將軍祖廟”就這樣建成了。

建成之日,蕭大夫環顧四野,但見山口山坡處一構一檜兩樹醜陋的身影,彷彿看到趙構、秦檜的嘴臉,不由“怒髮衝冠”,揮毫在南牆的側面(廟的右邊)寫下“保障鎮陽崎”五個大字,權作廟前對聯的下聯,卻造成沒有上聯的懸念。

閩清神秘的鎮陽崎

圖片拍攝者:阜山東豐

從此後,這地方才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鎮陽崎”,“保障鎮陽崎”五個字,具體是什麼意義所在?幾百年來無人能參透蕭大夫的胸臆,只能等候後來人了。

祖廟建成後,蕭磐大夫回到溪坪安度晚年,含飴弄孫,教化子民。後來,他的嫡孫蕭德藻(宋代詩人,自號千巖老人)於紹興二十一年(1151)考中進士,官至湖州烏程令,這是後話。

南宋開熙二年(1206),寧宗登基。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為名將岳飛平反,諡號武穆,追封鄂國公,肅清秦檜奸黨。人們才敢光明正大地紀念祭祀偉大的民族英雄岳飛。這時,蕭磐大夫也已離世。人們有感蕭大夫建廟之功,便在小廟的右邊亦立了一塊小木牌,上書“有功大夫蕭公”,同受人們的拜謁。

岳飛“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深入人心,受人敬仰。偏僻的鎮陽崎便熱鬧起來:善信廣眾,祭拜英雄的香客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後來,周邊的一些村莊也紛紛建起“岳飛廟”,紀念民族英雄並祈求恩澤萬民,護境安邦;廟建好後,延請民間術士來鎮陽崎祖廟裡焚香請神,而且每隔三五年都要來祖廟轉香拜謁。鎮陽崎“將軍府”就成了全縣及鄰縣永泰等地將近三十個境社“岳廟”的“聖地”。

為了“祖廟”的保護修繕和祭拜活動能按時有序舉行,由橫溪村王姓族親倡議,每一年的十月十三岳飛將軍誕辰日,由王姓族親牽頭,橫溪盧、羅、曾、郭各姓氏及周邊境社“岳廟”各派一至二名代表參加將軍誕辰祭拜活動以及修路等,順便將每年的財務收支情況公佈於眾。後來,人們便將一年一度的祭拜活動定名為“十三會”。延續至今,將近千年不衰!

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清嘉慶年間,王家九世孫華性公與堂兄弟雲性公、性臺公等事業有成,就想將“將軍府祖殿”擴建以供後世瞻仰。奈何祖殿後面已有王家宗祖在此建了墳墓,要擴建祖殿,勢必遮擋了墳墓的視野,恐王家墓葬主人的子孫咀唔。於是堂兄弟經過商量後,用占卜之法在將軍聖靈前佔了一課,以聖盃決定是遷墳還是遷廟。占卜結果是將軍允許在前山山麓新建廟宇,但古廟保留。於是由王公華性主持,幾個堂兄弟協助獨資建造了新的三開間的將軍府,仍然秉承著不塑像僅立牌位的規矩。在“將軍府”建造過程中,也收到了不少社會賢達和各境社的捐助。王公華性就將建廟剩下的所有款目全部用於購買新、舊兩個廟宇周邊的田和山,每年租給附近的鄉民耕作,所收租金交給“十三會”管理,用於廟宇的香燈及其他各項開支。故鎮陽崎舊廟那田壠就叫“將軍壠”;新廟下方的田叫“將軍田”;周圍的山都是“將軍山”“將軍崙”。共有廟產田地十五畝多,山地五十畝多。

在題寫正門對聯時,費了躊躇。舊廟僅有的下聯“保障鎮陽崎”必須照搬出來,而上聯呢?罕有的幾個讀書人費盡周折,搜腸刮肚撰出來的都不盡如人意。還是一老儒者倡:用頌嶽將軍之詞吧!所以才有“精忠扶宋室,保障鎮陽崎”這副不合格律和對仗的楹聯。卻也成了鎮陽崎一奇!

民國初年,戰亂頻仍,匪患嚴重,民不聊生。有橫溪人王公道綏(小名秋蓮)為躲兵禍,隻身來到將軍府“駐宮”(也有人說他命中多災多難,只有來“駐宮”才能得到將軍庇佑,避禍趨吉)。在新廟旁建了一個敞榭,一個人在此辛勤勞作了十多年。稍有積蓄後,便想在離廟三百米左右,往仁周方向的路旁山坳處建房(開挖了二百平方米左右的地坪,今還在)。後來不知何故未建成房屋,卻是回到橫溪村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如今道綏公的子孫後代出了不少的人才,人們說那是“駐宮”的福廕。也給這深山古廟增添了神秘之感。

雖然這裡每年都有那麼多的善信來請香轉香,偶爾也有人自帶乾糧來此遊玩,但終因道路不通,阻礙了多少的香客流量。二〇二一年,橫溪村現任“十三會”負責人王金虎發起募捐開路,縣內各境社積極響應,募集到善款二十多萬元,終於開通了自大壠隔至廟前的二公里多的公路,同時修繕了廟前臺階,新廟到舊廟長約一百米寬、一米二的水泥步行道,後續工程(放生池邊坡水泥灌漿\底部水泥防漏等)仍在有序施行中。仁周村也自發籌資建成了仁周到廟前的簡易公路,終於改變了“行路難”的窘況。

鎮陽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坳,一處人跡罕至、山高水冷的僻壤,因為有了那兩座小小的“將軍廟”,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浸漫著神奇的故事,無不承載著幾百年來人們對英雄的敬慕;這裡處處充滿著正能量,充滿著實實在在的愛國主義的元素。正如現任“十三會”成員之一的盧老師所說的,鎮陽崎是英雄崇拜的聖地,要是能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豈不善哉!

但願鎮陽崎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邱祥

以上圖片來源:阜山東豐

綜合編輯:樂享閩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