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錢穆先生:宋代以防禦保國之失

錢穆先生 著

讀錢穆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 《三十六計·反客為主》

錢穆先生:宋代以防禦保國之失

宋代以防禦保國之失

文/ 錢穆先生

編者按:

對於宋代之政治得失,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有詳盡論述,有興趣的書友可自行參看。此文是先生《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對宋的一個扼要總結。

宋的文治是其對中華文脈恢復的功績,但因其先天及後天的一些舉措,致使有宋一代的國力積弱。宋人與宋帝,宋帝與宋國,富裕、文治、國弱,究其如何,且聽錢先生的講述吧。

1

然而宋代開國時,中國社會承襲唐末五代,已飽受軍人之禍了,所以宋代自開國起就知尚文輕武。

宋太祖臨死有遺囑告訴他後人說:你們子孫相傳,絕對不能殺一個讀書人。他們牢守此家訓,都知尊重文臣士大夫。直到南宋,還是守著不殺士大夫的遺訓。豈止不殺,宋王室實在是懂得優獎文人的。

因此過了百十年,能從唐末五代如此混亂黑暗的局面下,文化又慢慢地復興。後代所謂宋學——又稱理學,就是在宋興後百年內奠定基礎的。

這一輩文人,都提倡尊王攘夷,明夷夏之分,又提倡歷史傳統,所以中國還能維持,開闢出自宋以下的下半部中國史,一直到現在。

正因宋代人那樣尚文輕武,所以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的話頭,也就從那時傳下來。我們今天從歷史上平心評論,只能說宋代人為了補救唐代人的毛病,而並沒有完全把毛病糾正過來,我們卻不能輕怪宋人。

須知有許多毛病,還該怪唐代人。唐代窮兵黷武,到唐玄宗時,正像近代所謂的帝國主義,這是要不得的。

我們只能說羅馬人因為推行帝國主義而亡國,並且從此不再有羅馬。

而中國在唐代窮兵黷武之後仍沒有垮臺,中國的歷史文化依然持續,這還是宋代人的功勞。

我們不能因他太貧太弱,遂把這些艱苦一併抹殺。

2

再說到國防資源問題,這也是宋代一個最大的缺憾。

中國的地理形勢,到了黃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長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戰,一定得要騎兵。而中國之對付北方塞外敵人,更非騎兵不可。

而騎兵所需的馬匹,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薊北之野,即今熱察一帶。一是甘涼河套一帶。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養好馬。

養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養,要在長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群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而這兩個出馬地方,在宋初開國時,正好一個被遼拿去,一個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國手裡。

與馬相關聯的尚有鐵,精良的鐵礦,亦都在東北塞外,這也是宋代弱徵之一。

王荊公行新法,一面想訓練保甲,一面又注意到養馬。但在中國內地養馬不方便,據當時人估計,養一匹馬所需的土地,拿來種田,可以養活二十五個人,這是在農業社會里要準備戰爭一大缺點。

王荊公不得已,訂出保馬政策,讓民間到政府領馬養。把馬寄養在私家,一匹一匹分散養,平時民間可以利用領養之馬,遇到戰爭需要,在臨時集合。

這種事,民間當然情願做,領一匹馬來,平時作牲口用,卻不曉得馬在溫溼地帶飼養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但馬死了要賠錢,於是農民把養馬看作苦事。政府卻要挨派,於是保馬變成一秕政。

其實這一方法,縱使推行有效,遇到戰事,一群羸弱之馬,也未必真有用。在這一制度上,也可告訴我們宋代國防上所遭遇的大難題。

3

再說當時長城內險,自居庸關到山海關一帶,都已在遼人手裡,遼人倘向南衝來,又怎樣辦呢?

真宗時澶淵之盟,即由此形勢下逼成。自宋遼兩國講和以後,宋朝的國防形勢是很可憐的。兩國既不正式開戰,中國人也不好正式佈置邊防。只獎勵民間種水田,多開渠道,於渠旁多植榆楊。萬一打仗,可以做障礙,稍稍抵禦遼人之大隊騎兵。

這可說是無法中的辦法。這真是極頂可憐的辦法。

但這辦法縱可憐,遼人也懂得,還是時時不許中國開溝渠,種水田。又在冬令時,放隊四出小掠,把中國邊境農村燒殺破殘了,讓中國永久不能有沿邊的防禦線,他們可以隨時入侵,如是威脅著中國只好保持和議。

算只有山西一面,太原向北,還有一道雁門關內險,這就是楊家將楊老令公楊六郎等守禦的一條線。不過這是次要的一條線,主要的還是在河北。

此線無險可守,主要的國防線算是拒馬河,亦在涿州附近,這是宋代中國不得已的一條可憐的國防線。由此一退下來,就直扣首都開封之國門。再退始是淮南北丘陵地帶,漸漸和黃河流域中原大平原不同。

至於過了長江,形勢更不同。所以南宋還能守江淮。這是宋代國防上的先天弱點,我們也不能一一怪宋人。

自然,宋代若能出一個大有為之主,就國防根本條件論,只有主動地以攻為守,先要大大地向外攻擊,獲得勝利,才能立國,才能再講其他制度。

現在是以防禦來保國家,而且是一種劣勢的防禦,遲早總要失敗,再遷就這一形勢來決定其他制度,自該無一是處了。

其實中國自古立國,也沒有不以戰鬥攻勢立國的。秦始皇帝的萬里長城,東起大同江,西到甘肅蘭州黃河鐵橋,較之宋代這一條拒馬河,怎好相提並論呢?

況且縱使是萬里長城,也該採用攻勢防禦。

所以終於逼出漢武帝的開塞出擊。宋代軍隊又完全用在消極性的防禦上,這固然是受了唐代的教訓深,才矯枉過正至於如此。進不可攻,退不可守,兵無用而不能不要兵,始終在國防無辦法狀態下支撐。

幸而還是宋代人特別重視讀書人,軍隊雖未整理好,而文治方面仍能復興,以此內部也還沒有出什麼大毛病。其大體得失如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