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文/減水書生

圖/來源網路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十六國外誰著史,千百年後點英雄。

公元304年,劉漢、成漢立國;公元439年,北涼為北魏所滅。

持續了136年的十六國亂世,終於結束,北方再歸一統。

終結十六國亂世的,不是博弈百年亂世的十六國玩家,而是隱藏於十六國之中的拓跋魏。

空間裡,制定規則的是終極大佬;時間上,著作史書的才是終極大佬。

千百年後憑啥點英雄,憑的是記憶、傳說和故事,這些都是歷史。

北魏崔鴻編纂《十六國春秋》,後世才有了點數英雄的憑藉。

所以,十六國亂世的最終勝利者是北魏。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1。隱藏也罷、隱忍也罷,一切都是為了生存。

鮮卑拓跋部,部眾稀散、地處邊遠,因此實力較弱。

而且這種弱勢狀態一直持續了好多代。

即便平城建國,拓跋鮮卑也不敢大開大合地爭霸中原,而是一直隱藏和隱忍著。

公元220年,鮮卑領袖拓跋力微,率部眾投靠沒鹿回部,遊牧長川。

積蓄髮展30餘年,拓跋鮮卑在兼併沒鹿回部後,南遷至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附近)。

此時,拓跋鮮卑開始威服草原諸部,號稱“控弦上馬二十餘萬”。

有此成就,多賴拓跋力微的個人才能,有雄主則有向心之力、則能凝聚部眾。

但是,這只是雄主的魅力而不是政權的實力,此時的拓跋鮮卑還只是一個部落聯盟。

它不僅沒有南征魏晉的實力,也沒有立馬長城的膽量,甚至還要派長子為質洛陽、羈縻於中原政權。

拓跋力微之後,草原便重歸散亂、拓跋鮮卑繼續弱勢。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直到公元338年,長年為質後趙的拓跋什翼犍繼為代王,置百官、立法律,拓跋鮮卑才由部落聯盟升級為國家形態。

拓跋什翼犍時代,拓跋鮮卑開始大範圍地推行農耕生產,兼有了遊牧和農耕兩種生活方式。

但是,拓跋鮮卑的文明程序總是被外部力量所打斷。

先是拓跋力微豪傑蓋世、凝聚部眾,鮮卑拓跋氏得以稱雄草原。

太子拓跋沙漠汗雄異無二,為質多年、漢化極深,足以引導部眾實現跨越發展。

而結果卻是:東晉幽州刺史衛瓘小施離間,拓跋沙漠汗便遭誅殺、草原重歸散亂。

再是拓跋鬱律勇武有謀,東征西討之後便再稱雄草原。

歷經拓跋賀傉、拓跋紇那的二主混亂後,拓跋鮮卑迎來了拓跋什翼犍的39年快速發展(公元438年到公元476年)。

而結果卻是:前秦掃蕩北方,拓跋代國煙消雲散。

拓跋鮮卑、拓跋魏,生而多艱,卻依舊韌性地生存了下來。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是一個大事件。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因為淝水之戰改變了歷史程序,北方不再統一、重新分裂。

於是,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分裂、北方混亂,重建代國、定都盛樂。

公元398年,魏主拓跋珪改國號為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至此時,北魏才得以憑據山西幷州、虎視天下,始得爭霸中原天下。

2。後起之秀、艱難求生存的北魏,笑到了最後

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劉漢政權最先立國,奪得頭籌。

這跟匈奴的漢化程度有很大關係。

漢化,不止是移風易俗的問題,更主要的是組織能力的問題。

匈奴人能夠以中原政權的集權模式組織部眾,所以能夠集中力量、能夠建立政權。

自冒頓單于攻滅東胡之後,東胡便分裂為烏桓和鮮卑兩大分支。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再之後,歷經數百年的繁育發展,鮮卑才逐漸成為一股力量。

所以,鮮卑是一個後起之秀。

而鮮卑五部之中,拓跋鮮卑可以說是漢化程度最差的,所以內部組織能力就最弱、實力也就最弱。

所以說,拓跋鮮卑更是一個後起之秀。

後起之秀,有後發優勢,拓跋鮮卑沒有歷史羈絆、能夠更自由,有更多可能、也有更多選擇、還有更多創新。

但是,後起之秀也有弱勢,那就是沒有歷史經驗的積累,凡事都得平地起高樓。

而且,後起之秀也最危險,時時面對來自既有勢力的威脅。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北魏立國,所面對的威脅主要有四個:

第一個是中原後燕,慕容垂雖然英雄暮年,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第二個是關中後秦,姚興雖不是雄主,但雄據關中形勝,自要虎視天下。

第三個是河套匈奴,這裡的匈奴勢力,地接山西,只望鄰家有俏女卻不容鄰家有強子。

第四個是北方柔然,沒能進入長城但不代表不想進入,而擋在山西的北魏就是不共戴天的仇讎敵戰之國。

所以,後起之秀的北魏不容易,天下滿強敵、四面聞戰鼓。

拓跋珪及其子拓跋嗣雖然征戰彪悍,但武功並非獨步十六國,取勝的關鍵是北魏的捭闔之術,借力用力、伐謀伐交。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先是,依附後燕、掃蕩河南地。

藉助後燕國主慕容垂的幫助,拓跋珪掃蕩匈奴,陣殺劉衛辰,並將劉氏宗族五千人全部斬首而後扔進黃河,北魏兼併鐵弗匈奴舊地。

再是,背棄盟友、助兵西燕。

後燕攻伐西燕,而臣服後燕的拓跋珪不僅拒不相助,反而兵援西燕、共抗後燕。

但是,慕容垂太彪悍,所以西燕滅國,但燕魏也就劍拔弩張。

而後,坑殺燕軍、耗死慕容垂。

燕魏參合陂之戰,拓跋珪活埋燕軍俘虜四五萬之多,極大地削弱了後燕國力。

之後,慕容垂暮年掛帥、揮兵伐魏,一戰克平城,把拓跋珪趕到了草原。

但是,英雄遲暮而英雄無奈,慕容垂征途病逝,此後便只能是魏強而燕弱了。

歷史大事件,就是那種足以改變既有路徑、既成之勢的衝突。

淝水之戰,北方統一之路徑、之大勢,被徹底顛覆,北方繼續分裂。

參合陂之戰,燕強魏弱之局面被徹底反轉,而之後便是燕更弱而魏更強。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3。上善伐謀、其次伐交,但伐謀伐交之前得有實力。

攻滅後燕之後,北魏便成為了北方大國,而無需附庸強者。

因為北魏自是強者,定都平城而據憑山西形勝,略定河北而坐擁財源之地。

此時的北魏,足以俯瞰整個中原天下。

但是,此時還有一方形勝,也要逐鹿中原,這一方就是關中後秦。

後秦與北魏正式交手於公元402年的柴壁之戰,北魏騎兵全殲後秦姚平部,斬虜兩萬餘人。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柴壁之戰有兩個影響:

一是雄踞關中的後秦,不敢也無力東出。

今天的山西、河北之地,基本為魏所有,山西形勝而河北財源,北魏便只能越來越強。

二是打出了一個胡夏政權。

夏主赫連勃勃雖然與拓跋珪有殺父滅族之恨,但終其一生未曾與魏交戰,而是一味向西、進攻後秦,成為北魏的事實盟友。

柴壁之戰後,北魏為何沒能再定河套、兵向關中呢?

不是拓跋珪不想,而是形勢不允許。

南面的後燕搞定了,西面的後秦搞服了,但是北方柔然卻準備搞北魏。

所以,拓跋珪不得不從西部戰場撤出,全力對付一直想跨越長城的柔然騎兵。

打完南方的後燕,再打西方的後秦,打服西方的後秦就要準備收拾北方的柔然。

在這期間,北魏伐謀伐交之術可謂遊刃有餘,有重點、有節奏,各個擊破。

但伐謀伐交得有實力,而北魏的實力來源有三:

一是山西形勝,幷州高地可以四向攻略,而中原來兵卻難以一戰圖魏。

二是外無強敵,最強的後燕在慕容垂之後便分崩離析,而關中後秦圖有形勝卻無實力。

三是戰場武功,柴壁之戰和參合陂之戰,這兩場關鍵性的大戰爭,北魏都打贏了。

正是有了這個實力,北魏才可以伐謀伐交地遊刃有餘。

劉裕滅後秦,是鷸蚌相爭,而得利的卻是胡夏,赫連勃勃據有關中之地。

但是,胡族政權的老問題,同樣難倒了後起而彪悍的胡夏政權。

有雄主赫連勃勃在,胡夏便能所向披靡;無雄主赫連勃勃,胡夏政權便立即勢弱,成為別人的砧板魚肉,在拓跋珪之孫拓跋燾之時被滅。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於是,北魏滅胡夏,並有關中地。

再之後,就是東滅北燕、取龍城,西滅北涼、取河西,北魏結束十六國亂世、正式統一北方。

4。山西形勝取代關中形勝,關中時代從此落幕

胡族政權,往往能彪悍一時,卻不能常有國祚、常為彪悍。

縱觀十六國興亡,能夠獲得三點洞見,來解釋這個問題:

一是必須能有一個能超越本族群集體智慧的領袖人物。

如劉淵、石勒、苻堅、慕容垂、拓跋珪、赫連勃勃以及姚興,他們的個人見識都是碾壓整個部族集體的,而且能夠帶著整個部族跨越式的向前發展。

五胡內遷和中原戰亂的大形勢,能夠造就這樣的胡族領袖。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二是必須得有一個能夠堪當謀國之任的中原士人。

建國和治國是複雜事業,光靠蓋世英雄的當世經驗和自我學習,是應付不了這種複雜的。

所以,國之大事,必須得汲取前人的智慧,而前人的智慧就在書本里,所以必須得有讀書人。

三是必須據得一方形勝之地。

劉漢、前趙,據山西;前秦、後秦,據關中;前燕、後燕,據河北;胡夏先據河套再據關中。

為什麼河西之地的五涼不能虎視天下,為什麼四川之地的成漢不能爭霸中原?

因為他們沒有佔據逐鹿中原的地利。

沒有一方形勝的,如西燕、如南燕、如北燕,只是建立了政權,卻無力爭霸,即便是內有雄主、兼有能臣,他們也不行。

而這是三個因素,一旦破滅其中之一,胡族彪悍便只能謝幕。

後趙無石勒、前秦無王猛、後燕無形勝,彪悍就只能草草。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逐查十六國曆史,探究考量之後,就會發現這樣的一個趨勢:

關中形勝已不再,山西形勝已崛起。

前秦雖然依憑關中稱雄一時,但扛不住淝水戰敗。

後秦更無需贅言,劉裕大軍一到,便只能坐等滅國。

胡夏仍是如此,秦關高聳卻擋不住北魏鐵騎。

關中時代落幕,而山西高地逐漸走進歷史視線。

十六國之始:劉漢以及由此衍生的前趙和後趙,就是從山西出兵而逐鹿中原。

十六國之末:北魏政權,也是從山西起兵、統一北方,進而終結十六國亂世。

自此之後的歷史,不再有秦王掃六合的關中時代,而歷史大劇裡出現更多的名字則是:幷州、平城、太原、大同以及山西等等。

5。中原已經長大,亂世裡的新形勝——山西。

所謂形勝之地,有兩個要素:一是別人打你、打不了;二是你打別人、隨便打。

而第一點最重要,就是別人打你、打不了。

所以,關鍵的:不是看你能打多少勝仗,而是看你依憑形勝能扛住幾次敗仗。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關中和山西都有這樣的地理特點。

關中形勝,四大秦關一封,關中就是千里金城,所以扣關很困難。

關中不閉塞:西可通西域、東可入中原、南可取荊州、北可掃塞北,所以兵出很容易。

山西形勝,南向有黃河阻隔、西向有呂梁山脈和黃河、東向有太行山脈、北向有長城,地處高地而內部山河縱橫,所以山西很難打。

山西也不閉塞,向西可進入關中地區,向東可進入河北地區,向南可進入河南地區,而向北越過長城就是草原,所以山西出兵很容易。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關中形勝尚在,但為何關中時代已經落幕。

原因就是中原在擴大、華夏在生長。

戰國之時,以關中視中原,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僅此而已。

兩漢之後,以關中視中華,荊楚大地已經開發、吳楚大地已經富饒。

所以,外來扣關者,都是以碾壓關中的力量、揮千軍萬馬來砸關。

而關中雖然秦關依舊,但連年遭戰,十六國時期的關中不僅經濟破產而且人口逃亡。

要錢沒錢、要人沒人的關中大地,也就徒有四大秦關了。

以山西視天下,也是以一州敵八州,所以山西只能是形勝而不是山西時代,依憑山西橫掃不了天下。

與關中同樣的問題,就是經濟。

錢糧和戰士,都無力支撐山西獨自逐鹿中原。

但是,山西地靠河北,只要山西諸侯能夠拿下華北平原,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十六國戰爭與山西形勝:北魏終結了十六國,也終結了關中時代

前趙和後趙,就是這個套路;前燕稱雄之時,也要拿下河北之地。

北魏則更是如此,平城以遊牧提供戰士,河北以農耕提供錢糧。

所以,天下大亂之時,山西形勝能夠取代關中形勝,卻無法單獨開啟山西時代。

後世中華還要繼續生長,直到哪裡都難堪形勝。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而威天下卻必須得以兵革之利。

比之形勝,人口數量、土地面積、錢糧多寡、國氣民心,將會更重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