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公元1406年(明朝永樂四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收到一個噩耗,成國公朱能病逝於南征途中,朱棣悲痛不已,下旨追封朱能為“東平王”,並且輟朝五日。

明朝禮制中有關於輟朝的規定,《明會典》雲:

“凡親王喪,輟朝三日;公主喪及下葬,各輟朝一日。郡王及文武大臣喪,年終類輟朝一日。”

在明朝,功臣去世大多輟朝一日,有特別榮寵的大臣去世,也不過按照“親王”之禮,輟朝三日。而今,朱棣不僅要為朱能封王,竟然還要為朱能輟朝五日,可見朱能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馬上天子”,在他發動靖難之役的過程中,有四位將領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他們分別是丘福、朱能、張玉、陳亨,這也就是後世所謂的“靖難四公爵”。朱能雖然位列第二位,但他在四人中的結局算是最好的。不過,朱能雖然用命換來了家族11代榮耀,可惜成國公朱家最終未能和大明朝有始有終。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明朝靖難第二功臣朱能,希望透過史料和分析,帶大家瞭解這位熱血沙場的東平王。

一、少年入藩邸,靖難隨燕飛

明太祖朱元璋起於微末,他登基後,朱姓宗親被封藩,明朝“朱”這個姓氏得到了迅猛地發展和繁衍。然而,在元朝末年,朱元璋麾下姓朱的文臣武將卻並非都是朱元璋的宗親。在《明史》的記載中,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其麾下除了本宗之外至少有6位姓朱的名臣,他們分別是朱升、朱亮祖、朱壽、朱潛、朱鼎、朱亮。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其中,前三任比較出名,朱升乃是朱元璋麾下的謀臣,也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的實際提出者。朱亮祖是朱元璋麾下的驍將,此人兇悍無比,立功甚多,被封為永嘉侯。朱壽也是名將,在洪武后期被封為舳艫侯。朱潛、朱鼎是濠州人,在鄱陽湖之戰中戰死。

最後一人名叫朱亮,此人乃是淮西將領(安徽懷遠人),和常遇春是同鄉,同時,他也是本文的主人公朱能的父親。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記載:

朱能,字士弘,懷遠人。父亮,從太祖渡江,積功至燕山護衛副千戶。能嗣職,事成祖籓邸。嘗從北征,降元太尉乃兒不花。

朱能,字士弘,祖籍懷遠。他的父親朱亮是淮西舊部,曾隨朱元璋渡江,開國後,朱亮被授予燕山護衛副千戶。

朱能出生於洪武三年,比朱棣整整小了10歲,他從孩提時代起就跟隨父親居住在北平,長大後,襲承父職,入燕王藩邸。洪武二十三年,朱棣率軍招降乃爾不花,朱能便參與其中。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明史·朱能傳》雲:

能於諸將中年最少,善戰,張玉善謀,帝倚為左右手。

意思是,朱能在燕王藩邸的諸將中年齡最小,但卻非常勇猛。朱能和張玉一個善戰,一個善謀,二人是朱棣最倚重的左右手。

關於朱能和張玉,還有一點不得不提。上文提到,朱能曾跟隨朱棣招降乃爾不花,這件事在洪武二十三年,而《明史·張玉傳》記載張玉於洪武二十四年才調任燕山左護衛,隸屬於朱棣麾下。也就是說,朱能隨朱棣出塞招降乃爾不花的時候,張玉還未歸於朱棣的帳下。若論和朱棣的親密程度,朱能可能比張玉更勝一籌。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在朱棣的“靖難四公爵”中,丘福、張玉、陳亨的年齡都比朱棣年齡大,他們三人入伍比朱棣早,從根本上來說,朱能才是朱棣的第一嫡系。

不過,後來張玉和丘福也逐漸成為朱棣的親信,陳亨因為幫助朱棣奪取大寧,讓朱棣實力大增,因此才和丘、張、朱三人並列。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伊始,便開始著手削藩,而削藩的首要物件便是當時年齡最長、能力最強的朱棣。不過,由於黃子澄認為“燕王勢大難圖”,朱允炆才決定先削其他藩王。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從洪武三十一年八月(當時朱元璋去世尚不足三個月)到臘月,朱允炆在4個月內連削周、代、湘、齊、岷五王,其中,湘王朱柏被逼自殺,其他四王被貶為庶人,宗室之中人人自危。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也十分恐懼,這時,朱能和姚廣孝一起勸朱棣放手一搏,朱棣最終同意,開始暗中準備起兵。

王世貞在《弇州續稿》中說朱能是“靖難元功”,這個“元”字,不僅僅是指朱能從一開始就跟隨朱棣起兵,更是指他和姚廣孝在勸說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也發揮了作用。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二、利手奪九門,悍將冠三軍

建文元年正月,朱棣詐病裝瘋,有效地迷惑了朱允炆。朱棣利用這段時間暗中打造兵器,囤積糧草。

到了六月,朱允炆秘密逮捕了燕王府百戶鄧庸,在嚴刑拷打之下,鄧庸招認朱棣早已準備謀反,朱允炆大驚,下密詔給北平布政使張昺、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和張信,讓此三人秘密帶兵逮捕朱棣。結果,張信中途倒戈,暗中將密詔內容透露給了朱棣。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朱棣召來姚廣孝、張玉、朱能等心腹商議對策,遂讓張玉、朱能率領800衛士埋伏在燕王府內,待張昺、謝貴二人上門時,張玉、朱能將二人伏殺。至此,靖難之役爆發。《明史·朱能傳》雲:

燕兵起,與張玉首謀殺張昺、謝貴,奪九門。

戰爭之初,張玉、朱能、丘福率兵迅速攻打北平九門,其他八門很快被燕軍拿下,唯有西直門久攻不下。朱能聽聞西直門還在反抗,單騎前往,恰巧朱棣也派唐雲去招降西直門守將,唐雲和朱能軟硬兼施,才控制此門。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當時,朱允炆的心腹、都指揮使馬宣被燕軍擊敗後逃到薊州,準備聯合薊州兵馬奪回北平,朱棣命朱能領兵對付馬宣。朱能率領精騎趕到薊州,一戰而勝,殺死馬宣,不僅拿下了薊州,還順帶招降了遵化守軍,北平周邊皆豎起燕旗。

我們縱觀靖難之役的始末會發現,勸朱棣起兵的有朱能,幫朱棣反擊張昺、謝貴的有朱能,助朱棣控制北平的也有朱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接下來,在大型戰場上,朱能的作用更加明顯。

是年八月,朱允炆命老將耿炳文率軍30萬討伐“燕逆”,耿炳文的大軍到達真定,朱棣趁耿炳文立足未穩,先派張玉和朱能突襲雄縣,生擒了潘忠、楊松兩將,然後又趁南軍渡河之際,擊敵於半渡之間,耿炳文大敗。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南軍雖潰敗退回到滹沱河南岸,但實力仍在,張玉、丘福等大將都認為窮寇莫追,唯有朱能展現悍將之風,《明史·朱能傳》記載:

(朱能)獨與敢死士三十騎追奔至滹沱河,躍馬大呼突南軍,軍數萬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眾,降三千餘人。

朱能僅僅帶領30位勇士過河,躍馬追趕南軍。當時南軍正在潰逃,朱能氣勢如虹,讓南軍甚是驚恐,耿炳文麾下數萬兵馬因為朱能的衝擊而倒下,被踩踏蹂躪致死者甚多,投降者多達三千餘人。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答蘇武書》中有一句話:“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

朱能也配得上此語!

朱能的勇猛,讓朱棣大喜,後者親自寫手札來獎勵朱能。而後,朝廷派曹國公李景隆來代替耿炳文,朱棣帶著張玉、朱能、丘福等精銳避開李景隆選擇北上奇襲大寧。在大寧之戰中,老將陳亨率近十萬兵馬來降,朱棣趁勢控制了大寧,並且挾持寧王,將朵顏三衛納入囊中。從此,朱棣有了和朝廷掰手腕的實力。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三、將軍經百戰,壯士急救主

建文元年十一月,朱棣返京,在鄭村壩和李景隆的大軍遭遇。《明史紀事本末》雲:

燕王立五軍,命都指揮張玉將中軍,朱能將左軍……

在兩軍交戰前,朱棣將大軍分為五隊,朱棣命張玉、朱能等五人各率一路人馬,張玉一馬當先,直衝李景隆的中軍大營,連挑七座營帳,朱能也不甘落後,越戰越勇,李景隆麾下人數雖多,但不能抵擋張玉、朱能之勇,南軍將士隨即敗走。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第二年,朱棣和李景隆在白溝河展開第二次決戰。朱棣在這場戰役的開始階段並不佔便宜。先是開國老將郭英事先在必經之路上埋了地雷,讓朱棣的前鋒營吃了大虧,然後南軍名將平安繞到燕軍背後展開突襲,朱棣的後營又損失慘重。這時,朱棣重整兵馬,《明史紀事本末》雲:

使張玉將中軍,朱能將左軍,陳亨將右軍,為先鋒,丘福將騎兵繼之,馬卒十餘萬……

朱棣很好地發揮了麾下四大悍將的優勢,他兵分四路,讓張玉居中,讓朱能和陳亨分居左右,丘福率騎兵在後方機動為援,分別衝擊李景隆。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位於右路的陳亨遭遇了南軍悍將平安,陳亨不是平安的對手,受重傷而還。朱能見狀,衝到右路,主動迎戰平安。史載:

平安與朱能戰,亦敗。於是列陣大崩,奔走之聲如雷……燕兵追至其營,乘風縱火,燔其營壘。

朱能將平安打得節節敗退,平安背後的軍陣瞬間崩潰,逃跑之聲如雷。朱能率領燕軍一路掩殺,大勝而歸。

朱棣能夠取得白河溝之戰的勝利,不排除有運氣的成分,但歸根結底還是燕軍三軍用命,朱能等人悍勇殺敵的緣故。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此戰之後,南軍元氣大傷,李景隆單騎逃往德州。隨後,張玉、朱能等人攻克德州,李景隆再逃往濟南,眾將再追至濟南。若不是濟南城有盛庸和鐵鉉死守,靖難之役或將提前結束。

朱能人生最出彩的部分,發生在東昌之戰,然而,這場戰爭,卻成了朱棣最傷心的一戰。

東昌之戰,是雙方蓄勢已久的大戰,南軍守將盛庸為了不讓朱棣進城,帶領兵馬背城列陣。朱棣親自率軍衝鋒,盛庸故意開啟一個缺口引朱棣進入,然後號令三軍合圍朱棣。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與此同時,平安也率軍前來馳援,朱棣瞬間陷入重圍。陣外的朱能和張玉見勢不好,趕緊衝入陣中救援,但盛庸好不容易圍住朱棣,焉能輕易放手?包圍圈越圍越大,雙方人馬在陣中反覆廝殺,不見天日。

朱能在戰陣中大殺四方,終於找到精疲力盡的朱棣。朱能將自己的戰馬讓給朱棣,然後另外搶過一匹戰馬,給朱棣殺出一條血路,護送朱棣逃走。待朱棣回到本陣,朱能身上受傷十餘處。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古人云,功高莫過救主,計窮莫過絕糧。朱能冒死將朱棣救出,讓朱棣銘感五內。

不過,朱棣雖然得救,但大將張玉卻戰死陣中,實乃一大憾事。當時,張玉不知朱棣已被朱能救走,在陣中反覆拼殺尋找朱棣,最終被盛庸圍住,力竭而亡。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張玉和朱能皆是朱棣的臂膀,張玉之死,讓朱棣痛哭不已,從此更加珍視朱能。由於老將陳亨此前因重傷醫治無效死於北平家中,朱棣麾下的頂級戰將,就只有丘福和朱能二人了。

四、悍將不言退,靖難第二功

建文三年三月,朱棣在北平祭奠陣亡將士,再次南下,在夾河之戰,朱棣再遇盛庸。當時,盛庸備下了大量火器,但由於朱允炆下令不允許傷害燕王,盛庸因此不敢開槍。朱棣親自帶人在陣中猛攻,盛庸也不示弱,奮力抵抗,雙方血戰三四個時辰,朱棣麾下猛將譚淵當場戰死。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正在朱棣受挫之際,朱能帶領大軍趕來,燕軍士氣大振,一舉打敗盛庸。《明史·朱能傳》記載:

譚淵死,燕師挫。(朱)能至,再戰再捷,軍復振。

盛庸兵敗,平安率軍前來接應,朱能再一次打敗平安。朱能順勢而下,追擊平安至真定,又連續攻破常德、定州、衡水等城池,可謂銳不可當。

建文四年,朱棣帶領朱能等人攻克東阿、東平、汶上,一路南下。然而,到了四月中旬,在平安、何福的夾擊下,朱棣麾下的大將王真身亡,朱棣軍心動搖。再加上朱允炆派徐達的長子徐輝祖領兵支援,徐輝祖有乃父之風,連連擊敗朱棣,接連的失敗,讓朱棣陷入尷尬的境地。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在接連的打擊之下,眾將有意退兵,朱棣也猶豫不決。但朱能卻厲聲喝住了眾人。《明史》雲:

燕軍屢敗,諸將議旋師,能獨按劍曰:“漢高十戰九敗,終有天下。今舉事連得勝。小挫輒歸,更能北面事人耶!”

朱能按劍對眾人說道:漢高祖劉邦十戰九不勝,最終卻得到了天下,我們此前已經連續勝利,現在遇到點小挫折就撤兵,便只能向他人稱臣了!

朱能的話,鼓舞了眾將,對朱棣的影響更大。朱棣下定決心,不再言退。

朱棣後來登基後,回憶起朱能這一番話,感慨萬千,朱棣雲:

“輔吾成大業者,(朱)能也!”

這句話,把朱能的功勞捧到了極致。若無朱能,朱棣可能再次退兵,到時候南軍緩過氣來,大事難圖。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巧合的是,南京的朱允炆不信任徐輝祖,以“京師不可無大將”為由將徐輝祖調回南京。朱棣率眾擊敗南軍並生擒平安,接下來燕軍攻打泗州。在泗州之戰中,南軍沿河佈陣,朱棣命丘福和朱能帶領數百名敢死隊,逆行20裡渡河,悄悄潛入敵後。丘福、朱能二將雖然只帶了數百人,但個個都是身經百戰之輩,在他們的衝擊下,南軍大亂,朱棣趁機得以取勝。

奪下泗州,朱棣渡淮河,下揚州,直逼京城。取得浦口之戰的勝利後,朱棣在李景隆和朱橞的“幫助”下,進入金川門,正式入主南京。4天后,朱棣登基,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到了九月,朱棣在清理完建文舊臣後,開始大封功臣,《明史·朱能傳》記載:

九月甲申論功,次邱福。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祿二千二百石,與世券。

朱棣一次性封了四位公爵,即:淇國公丘福、成國公朱能、榮國公張玉(追封)、涇國公陳亨(追封)。在眾多武將之中,朱能僅僅位列丘福之後,實為“靖難第二功臣”。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從燕王嫡系,到輔佐燕王起兵;從陣前殺敵,到臨危救主;從激勵眾將永不言退,到靖難第二功臣。朱能完美地演繹了一員悍將在殺敵、救主、鼓舞士氣方面的重大作用。

《名山藏》評價曰:

張玉、朱能比于徐、常,姚廣孝若劉基矣,跡其終始,殆有異焉。

意思是,朱棣麾下的張玉、朱能、姚廣孝三人,可以和朱元璋麾下的徐達、常遇春、劉伯溫三人媲美。把朱能比作摧城拔寨的常遇春,再合適不過。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然而,這樣一位悍將,在永樂朝卻未能久壽。因為朱能的歸宿註定是在沙場上。

五、將星隕南疆,爵傳12代

永樂四年,安南(古越南)陳朝的外戚發生叛亂,朱棣派往安南的使臣黃中、薛巖也被叛軍所殺。朱棣大怒,派朱能為徵夷將軍,以新城侯張輔(張玉之子)、西平侯沐晟(沐英之子)為左右副將,率軍八十萬(可能有誇張的成分)征討安南。

臨行前,朱棣親自到龍江為朱能踐行,朱能表示:“臣等請伏天威,一舉殄絕之!”

朱能出發的時候是永樂四年十月,等到十一月初,朱能送來訊息說已到廣西。朱棣對身邊的侍臣說:“我對朱能的能力沒有半點懷疑,只是擔心他不適應南方的氣候。”

怕什麼來什麼,半個月後,朱棣收到張輔送來的急報,說朱能因不適應南方煙瘴之氣,病逝于軍中。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朱能病逝時,年僅37歲,一代將星,隕落南疆。朱棣傷心欲絕,下旨追封朱能為東平王,輟朝五日,諡“武烈”。(仁宗時,朱能被配享太廟。)

《明史》記載了一段關於朱能的話:

玉歿後,軍中進止悉諮能。能身長八尺,雄毅開豁,居家孝友。位列上公,未嘗以富貴驕人。善撫士卒。卒之日,將校皆為流涕。

意思是,張玉戰死之後,朱棣在軍中的大事皆諮詢朱能。朱能身高八尺,性格堅毅豁達,對朋友非常義氣,對士卒也很友善。他被封為公爵後,也從來沒有因貴而驕。將士們聽聞朱能去世的訊息,都痛哭流涕。

昔日常遇春在北伐的歸途中病逝,年僅39歲,而今,朱能37歲死於南征的途中。一南一北,大明兩位戰將的英年之殤,讓後人扼腕。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筆者認為,朱能和那些南軍的降將是不同的,他自幼便是朱棣的嫡系人馬,跟隨朱棣起兵應當被理解。他的驍勇,他的忠貞,他的優秀品格,都足以決定他的歷史地位。

朱能去世後,他的兒子朱勇襲承成國公爵位,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御駕親征,朱勇為先鋒,在土木堡之變中,朱勇為保護朱祁鎮而戰死。而後,朱勇的兒子、第三代成國公朱儀參與北京保衛戰,他歷經4朝,被追贈為太師。

第四代成國公朱輔曾掌管中軍都督府,隨明武宗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此後,歷代成國公皆受朝廷重用。在明朝中後期的勳貴中,成國公朱家僅次於張家(英國公)和徐家(魏、定國公),長期位於勳貴最頂層。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嘉靖、隆慶年間,第七代成國公朱希忠執掌兵權多年,曾39次替嘉靖祭祀圜丘,死後被追封為定襄王,他將成國公一脈推向另一個高潮。

崇禎十七年,在李自成的大軍攻打北京之前,崇禎帝召來第十二代成國公朱純臣,命他攜帶密詔輔佐太子。這是明朝最後一位天子對成國公家族的信任,不料,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時,朱純臣開啟朝陽門納降,成了北京城內的第一批叛徒。

朱純臣本以為他會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可李自成發現崇禎給他的密詔後,還是下令將朱純臣處死。

天意昭昭,朱純臣辜負了崇禎,更辜負了他的11代先輩,他的結局,不會引起後人的半分同情。只是可憐了朱能家族,11代人的忠貞,最後和明朝有始無終。

南明時期,小朝廷對其他勳貴家族屢有追封,唯有成國公朱家揹負罵名。

十年辛苦砍柴,一夜燒個精光。倘若朱能在天有靈,看到後輩如此,不知作何感想。

朱能:百戰佐朱棣,靖難第二功,爵位傳了12代,卻與明朝有始無終

《左傳》有云: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不可能盡善盡美。一個家族不可能世代都是品格忠勇之人,成國公朱家也是如此。

筆者認為,朱能的功勞和朱純臣的背叛,實際上是相對獨立的兩件事。後人在譴責“貳臣”之時,不應該將和他有血緣關係的忠義之士也牽連進來。朱能的功績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朱家前11代人的對明朝的忠貞和貢獻,應該得到後世的認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