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宋太宗:活在兄長陰影下的守成之君?

全歷史專訪

專家訪談、深度閱讀、縱深歷史

宋太宗:活在兄長陰影下的守成之君?

張其凡 /廣東人民出版社 / 2022

本期採訪嘉賓:

虞雲國,浙江慈溪人,生於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宋代歷史與文獻的研究。撰有《宋代臺諫制度研究》《細說宋朝》《宋光宗宋寧宗》等專著;編撰《程應鏐先生編年事輯》;主編《宋代文化大辭典》《中國文化史年表》;整理標校《文獻通考 四裔考》等宋元古籍十餘種。近年文史隨筆編為《敬畏歷史》《放言有忌》《從陳橋到厓山》《水滸亂彈》《書砦梁山泊》《三聲樓讀記》《南宋行暮》等。

張其凡先生大作《宋太宗》,副標題是“陰影下的帝王”,這一概括恰如其分。在宋太祖的陰影之下,宋太宗有哪些歷史貢獻?後世對他有哪些評價?

虞雲國:其凡先生大著最初出版時,列入《宋帝列傳》叢書。他寫了宋太宗,我寫了《宋光宗宋仁宗》,當時都是沒有副標題的。這個副標題可能是廣東人民出版社·萬有引力書系的編輯所加,我認為加得恰如其分,也非常出彩。

在我理解中,“陰影”也許有雙重含義。第一重含義,在哥哥宋太祖的陰影下,宋太宗開始了他的帝王事業。畢竟,宋太祖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所謂“唐宗宋祖”。第二重含義,“陰影下的帝王”是說,宋太宗自己也有意製造了一些陰影,來掩飾自己某些行為的真面目,遮蔽歷史的實相,因而標題很是妥當。

宋太宗:活在兄長陰影下的守成之君?

宋太宗

說到宋太宗的貢獻,主要有這麼幾點——

第一個貢獻,他繼承和完善了宋太祖所開創的宋代制度的頂層設計。在鞏固分權制衡的中央集權上,是由他來繼承和完善的。

第二個貢獻,他最終完成了中原王朝的統一。儘管現在往往把北宋視為統一王朝,但當時北邊有遼朝,西北有逐漸崛起的西夏,北宋實際上只是一箇中原王朝。在宋太祖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影響下,宋太宗統治時代吳越納地,福建陳洪進政權也最終獻出土地。宋太宗征伐北漢,統一了中原王朝。

第三個貢獻,宋太宗最終奠定了北宋王朝崇文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主要體現在,他擴大了科舉取士制度。太平興國開科以後,宋太宗很快將太祖朝每科僅取幾十個進士的規模擴大至數百個。由於科舉取士規模的多次擴容,文官政治在宋太宗時代完全確立了。另外,宋太宗還搞了很多文化建設,比如完善了三館秘閣,包括圖書制度與館職制度。他還修了四部大書——《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和《普救方》,儲存至今的前三部著作構成北宋四大書的主體。

宋太宗:活在兄長陰影下的守成之君?

《太平御覽》

如果說,一個王朝有文化性格的話,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宋太宗確立了宋代的文化性格。崇文抑武政策從宋太祖之時已經開始,卻由宋太宗最終完成。這是他的歷史貢獻,應該給予充分肯定。

但是,宋太宗也確實是一個值得非議的人物,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他的對外政策是比較失敗的,既指對遼朝的征伐,也包括對党項李繼遷的措置方略上。他希望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兩次戰事都宣告失敗,並進而造成了北宋王朝的“恐遼症”。“恐遼症”形成以後,影響了宋王朝的文化性格——懼怕北方少數民族,繼而形成了“守內虛外”的政策。後來南宋的恐金、恐蒙,都是由“恐遼症”一脈相承下來的,這都要歸咎於宋太宗的不足。

第二,就是後人都關注到的宋太宗“得位不正”,他的皇位是透過非正常程式獲得的。

從這兩方面,可以對宋太宗做出歷史的評價,既有貢獻,也有不足。而從道德角度來看,一般人對他的譴責恐怕還更強烈些。

“燭影斧聲”是宋代最著名謎案,但其出處不過是一部筆記小說。以專業研究者視角來看,此事真相如何?

虞雲國:說起“燭影斧聲”,現存最早記載確實出於筆記小說。即便北宋最詳細的編年史《續資治通鑑長編》,主要也是根據《湘山野錄》和《涑水紀聞》加以描述的。儘管這兩本書的記錄閃爍其詞,但歷史研究的價值就在於,儘管缺失正史的記載,但藉助縝密的邏輯推理,憑藉筆記也能抉發出宋太宗可能做的那些事情。

其凡先生這部書,在這方面做了充分有力的論證,他提出了幾點推斷——

第一, 宋太祖是猝死,死得十分突然,這是一大疑問。

第二,宋太祖在駕崩時並沒有明確的傳位遺詔。當時宋皇后派宦官招太祖的兒子趙德芳入宮,表明皇后希望將皇位傳給兒子。

第三,宋太宗預先知道太祖死訊。筆記裡提到,宋太宗的親信程德玄事先在宋太宗府邸前等候,然後安排了當日太宗的行蹤。

第四,宋皇后看到宋太宗入宮,馬上表示“以母子之命相托”,顯然表明她對宋太宗的突然出現驚慌失措。

從這幾點邏輯推斷可以看出,在“燭影斧聲”謎案的背後,宋太宗確實做了不正當的手腳。具體細節,雖因史料缺乏不得而知,但邏輯推斷的證據鏈卻是充分而有力的。

宋太祖在世之際,有過一次遷都之爭。太祖執意遷都洛陽、再遷長安,太宗與群臣則堅持留在開封。後世評價,此事皆因太祖忌憚太宗權勢過重,這一說法有道理嗎?

虞雲國:關於遷都之爭,當時宋太宗和群臣提出了反對意見,宋太宗強調所謂“在德不在險”——都城的建立在於王朝有無德政,而不在於是否居於易守難攻的軍事險地。

宋太祖遷都的動議,是在晚年才提出來的。《宋太宗傳》裡也充分顯示,這時候宋太宗的勢力範圍已經形成。據此判斷太祖先是考慮遷都以避太宗勢力,終因忌憚太宗權勢過重,不得不停止遷都,從推測的角度講也是有言之成理的。但是,我認為還應該從更重要的經濟因素上來考慮。

儘管開封是四戰之地,周圍都是平原,北方騎兵一旦躍過了黃河,立馬就會打到開封城下。然而,五代時期有四個王朝都建都在開封,開封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漕運系統。洛陽的軍事地理位置儘管比開封有利些,但也不像長安那麼險要,有函谷關可以守衛。

宋太宗:活在兄長陰影下的守成之君?

清明上河圖中的開封漕運水景

宋太祖最後沒有實行遷都的決策,關鍵還在於宋代的漕運體系,也就是自五代以來形成的漕運格局。吳越入貢時,宋太祖對其使臣說過,我有三條寶帶,一條是汴河,一條是惠民河,一條是五丈河。首當其衝的汴河,連通大運河,專門用來運輸江南漕糧。一個龐大中原王朝,其首都的存在與運作,沒有江南漕糧的支撐,絕對是難以支援的;由於五代形成的格局,漕糧運輸到洛陽已經十分困難,必須透過重新疏浚河道等措施,才能恢復到唐代以洛陽為東都的漕運體系。

宋太祖終於沒有遷都的根本原因,還在於遷都的經濟成本太大:一是要重新構建漕運體系,二是都城的遷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在建國之初恐怕也是不允許的。所以才最後打消了遷都的念頭,當然也不排除他考慮到宋太宗已在開封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樣的解釋,也許才是比較完整的。

除了“燭影斧聲”之外,宋太宗還是著名公案“金匱之盟”的主角。弟弟趙廷美與侄子德芳、德昭之死,宋太宗都脫不了干係嗎?有人說北宋初年兄終弟及是合理的,若非宋太宗老成持重,宋太祖死後,北宋可能重蹈五代後轍,這一觀點能站住腳嗎?

有人說北宋初年兄終弟及是合理的,若非宋太宗老成持重,宋太祖死後,北宋可能重蹈五代後轍,這一觀點能站住腳嗎?

虞雲國:這個問題在其凡先生的著作中也有很好的論證。五代確實都十分短命,而且往往是幼君即位造成了舊王朝的顛覆和新王朝的重新確立。

不過,我們也可以從政治情勢來做一番邏輯性的分析與判斷。宋太祖比宋太宗年長13歲,宋太宗比宋太祖長子趙德昭也年長13歲。在宋太祖駕崩時,趙德昭已有26歲,已經不能算是幼主。在其凡先生的論述中,他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論斷:

在五代政權頻繁更迭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觀念:國家有長君才能政權穩定,因此可以傳年長的弟弟而未必傳年幼的兒子。這種觀念並不違背政治倫理,故而金匱之盟的出現確有其可能。

宋太宗:活在兄長陰影下的守成之君?

金匱之盟

但“有可能”並非意味著在歷史實際中就必定如此。宋太祖開寶六年,趙德昭已是23歲,已經有可能與能力即位。所以宋太祖拒絕了趙普的建議,將趙普貶出外朝,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宋太宗的官位,讓他有了實際繼承人的地位。但這兩個措施只是太祖生前的安排,並沒有明確宣示由太宗即位,再加之當時各人的年齡情況,所謂“金匱之盟”在日後愈演愈烈,與“燭影斧聲”的得位不正也是密切相關的。

這點在《宋太宗傳》裡已有出色的論述,這個盟約可能有,但實際上未必一定會執行。這個盟約在宋太宗即位之後的第六年才正式公開,顯然是為自己的得位不正進一步做政治輿論的宣傳。

總之,其凡先生對“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這兩個有關聯的歷史謎案的解析是合情合理的。

隋煬帝、唐太宗、宋太宗,都是當朝第二位皇帝,都有“得位不正”之嫌,都有強烈建功立業的慾望,這是一種歷史巧合嗎?

虞雲國:這個問題提得蠻有意思。除了這三位皇帝,還可以增加一個案例,那就是明成祖。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第一代皇帝,傳位給嫡長孫建文帝,建文帝在位期間很短暫,很快被其叔叔燕王朱棣推翻了。在某種程度上,明成祖朱棣也可以視為第二代帝王。

這就牽涉到帝王心理學。第一代開國之君能在艱難卓絕的形勢下創立新王朝,無論從政治功業角度,還是從一般民眾的偉人崇拜角度來看,都具有一種社會學上的奇里斯瑪效應。於是,第二代帝王,無論是他的兄弟,還是他的兒子,都生活在他的“偉大”的陰影下,十分希望自己能走出這個陰影,既從政治功業上走出,從親情心理上走出。

第二代君主為了走出這種陰影,當然希望自己也能建立不亞於開國之君的豐功偉業,來抵消籠蓋其上的奇里斯瑪效應,進而造成自己獨具的奇里斯瑪效應。宋太宗就是在這樣的心理下開啟他的帝王事業的。他在滅北漢以後,隨即揮師北上,想一鼓作氣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失敗了。經過養精蓄銳,在雍熙北伐時,想再一次完成太祖沒能完成的偉業,卻再遭一敗塗地,都是由這種帝王心理學在支配作怪。

宋太宗:活在兄長陰影下的守成之君?

雍熙北伐

當然,歷史的程序是複雜的,不僅僅取決於帝王個人的慾望和能力,也取決於當時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顯而易見,宋太宗並不具備卓越的軍事能力。他的軍事才能與宋太祖相差甚遠,整個北宋統一戰爭基本上是由太祖領導推進的,太宗只是作為小其13歲的弟弟在旁觀,缺少戰爭的親身歷練,他的對遼方略也就很難兌現。雍熙北伐之際,宋太宗主要用陣圖來指揮攻遼戰爭,但前線戰事瞬息萬變,也就難免歸於失敗。這也說明,第二代帝王一味為了建立個人功業來贏得新的奇里斯瑪效應,在很多情況下,都會以失敗或者鬧劇收場。

作者張其凡先生是五代史名家,我們通常關注北宋的統一與革新,而忽略了歷史的延續。北宋哪些現象和舉措,與五代歷史教訓緊密相關?

虞雲國:我在推薦語裡說到,其凡先生的研究是由五代進入宋代的。北宋前期的政治、軍事、文化,是他的研究重點所在,也是他最擅長的領域。

我記得他有一本書叫做《五代禁軍初探》,就是研究五代的軍事制度。他的北宋前期研究以兩個人物——宋太宗和趙普作為切入點。他還有一本著作叫做《宋初政治探研》,是從政治層面來全面論述有關問題。可以看到,他對北宋的統一和革新的研究具有相當深度。正如問題所提出的,北宋的統一和革新不是宋太祖個人能力一手包辦的,裡面也有歷史的延續性存在。在以往的認識中,總是過多強調了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個人因素,我們還應該看到,在宋初政治革新的過程中,它承襲了前代,尤其五代的經驗和教訓。

宋太宗:活在兄長陰影下的守成之君?

《宋初政治探研》

北宋有哪些現象和舉措,與五代的歷史教訓緊密相關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首先,軍事制度。北宋初年所確立的軍事制度是樞密院和三衙體制,這在其凡先生有關著作裡講到很多。另外,從中央最高政權角度來看,是樞密院和中書這兩個互相分權的最高機構,一個是軍事機構,一個是行政機構,形成所謂“二府”。無論是樞密院、三衙的統兵體制也好,還是宋初的二府體制也好,在某種程度上都吸收了晚唐尤其五代以來的制度。樞密院在唐代後期已經出現,到了五代有一個重要變革,那就是樞密院長官開始起用士人,也就是文官。同時,五代之際,帝王的親軍往往分為殿前司和侍衛司。殿前司這個機構,被北宋完全儲存下來。侍衛司這個機構,北宋將其一分為二,分為馬軍侍衛司和步軍侍衛司,這就形成所謂的“三衙”。對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在宋初建制中樞密院只是管兵,三衙將領負責臨戰帶兵,管兵和帶兵制度分開,就是吸收了五代的體制並有進一步的完善。

在宋初建立分權制衡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中,北宋實行了所謂“強幹弱枝”的三大綱領。這三大綱領,其凡先生在其《趙普評傳》中就列了出來,所謂“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兵權”。

第一,必須把權力分散,無論是中央的權力,還是地方的權力;第二,在地方權力中,就像晚唐五代節度使那樣掌握的財政權,也要剝離出來;第三,又要把兵權直接掌控在皇帝手裡,即“收其兵權”。三大綱領的實施正是宋太祖、宋太宗和趙普吸收了五代政權短命的經驗教訓,然後在已有制度上加以進一步完善與改革。正是五代的正面經驗和反面教訓,讓他們兄弟君臣確立了“強幹弱枝”的三大綱領。

最近學界有研究指出,五代並不是我們以前想象的那樣混亂不堪。五代儘管是武人專政,但這些武人未必也都沒有文化,不重視文化。最近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了由臺灣學者編輯的論文集《五代武人之文》,他們根據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五代的武人實際上已經開始重視文化。這點在宋太祖的經歷過程中也有充分的表現,他打下一個地方後,先收圖書,征戰途中也帶上圖書,這也說明宋代崇文政策並非空穴來風。這樣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宋初會有宋太祖確立、宋太宗完善的崇文抑武的政策,當然他們把這點做得更好了。

宋太宗:活在兄長陰影下的守成之君?

《五代武人之文》

從社會經濟來看也是如此,五代並不是一片民不聊生的景象,北方的經濟可能蕭條凋敝一點,但十國中的南方政權大部分都是相對穩定的,社會經濟在分裂割據的南方諸國也還獲得了較為良好的發展勢頭。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割據南方諸國的國界線,基本都是北宋建立後南方諸路的區域邊界,兩者基本上是重疊吻合的。這也說明,在社會經濟上,宋初也進一步繼承了五代的發展成果。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北宋作為中原王朝的再次統一,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有如此潛在而強勁的歷史延續因素蘊含在裡面。

近年來,宋史熱潮方興未艾,宋史著作汗牛充棟,令人眼花繚亂。針對入門讀者,能否推薦幾部深入淺出的著作?

虞雲國:第一本,我想介紹王曾瑜先生的《簡說遼宋夏金》,它的最新版是重慶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這部著作的好處在於以專題的形式來寫作,分別介紹了遼宋夏金的諸多問題,對於想要全面瞭解宋遼夏金歷史,也就是大宋史基本問題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簡潔明瞭而精準權威的最佳入門書。

宋太宗:活在兄長陰影下的守成之君?

《簡說遼宋夏金》

第二本是張邦煒先生的《兩宋王朝史》,鄭州大學出版社2021年最新再版,原先叫《兩宋王朝興亡史》。這本書主要從政治史和軍事史的角度,按歷史演進線索介紹了兩宋的概況,其中也適當論及主要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在宋史入門中稱得上深淺相宜而繁簡得體。

宋太宗:活在兄長陰影下的守成之君?

《兩宋王朝史》

第三本書,毛遂自薦我的《細說宋朝》,201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已出到第五版。這本書採用紀事本末體,一個篇目講一個問題,介紹了宋遼夏金和早期蒙古的歷史,覆蓋面與《簡說遼宋夏金》差似。全書還專列了專題講宋代文化,諸如佛教與道教,理學與宋學,史學,散文與詩詞,書畫,科學技術,瓦舍勾欄等等,都有到位的評說。

宋太宗:活在兄長陰影下的守成之君?

《細說宋朝》

這是三部當今大陸宋史學界的著作,另外再介紹兩部海外學者的入門書。一部是小島毅的《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這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翻譯的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中的宋代部分。側重論述思想、文化、宗教與社會生活,政治、軍事的內容相對少些。

還有一部是西方學者庫恩的《儒家統治的時代》,副標題叫做“宋的轉型”,是由卜正民主編《哈佛中國史》的宋代卷,中信出版社2016年出版。代表了西方學者對於宋代的一些看法。這樣,日本學者和西方學者各有一本,就能夠了解海外學者是怎麼看待宋朝的。在某種程度上,這五本書也許可以作為一般讀者瞭解宋朝的深入淺出的入門著作。

原標題:《宋太宗:活在兄長陰影下的守成之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