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為正副元帥,率軍25萬北伐元朝。這一次,可謂良將盡出,明朝初年著名的將領,幾乎都參與到這場聲勢浩大的“北伐”之中,例如湯和、馮勝、傅友德、王弼、楊璟、鄧愈、李文忠、陳德、趙庸、華雲龍、張興祖等。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第二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眾位將士仍在北方搏殺,在大軍不斷取勝的同時,出現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在此之前,這些將領各自幫朱元璋開闢一片地盤,每個人的手下都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大家互不統屬。如今徐達、常遇春二人帶著大家攻打蒙古兵,戰線很長,各大將領免不了要相互配合。可大家配合的時候,難免會爭奪指揮權,這就產生了矛盾。說白了,兩個人級別一樣,誰聽誰的,需要上級決斷。

徐達見狀,立即向朱元璋彙報,朱元璋最終給大家下了一道命令:

“今定左副將軍馮宗異居遇春之下,偏將軍湯和居宗異之下,偏將軍楊璟居和之下……協力同心,剪除餘寇。”

這段史料出自《明史紀事本末·卷九》,朱元璋的辦法簡單粗暴,他把這些將領排個序,誰的名字在前面就聽誰的。最高指揮官是大將軍徐達,其次是副將軍常遇春,排名第三的是馮宗異,第四的是湯和,第五的是楊璟……以此類推,這樣就完美地解決了大家的統屬問題。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這裡,排名第三的

馮宗異

還有一個名字,叫

馮勝

在朱元璋心中,馮勝一直是僅次於徐達、常遇春的猛將,排名第三。事實上,在明朝初年的諸多將領中,除了徐達、常遇春外,馮勝的功勞也的確最大,只是,馮勝死得也最冤。本文,筆者透過史料分析,來和大家分享明朝開國名將

馮勝

一、兄弟奔滁陽,太祖心大悅

《明史·馮勝傳》記載:

馮勝,定遠人。初名國勝,又名宗異,最後名勝……太祖略地至妙山,國用偕勝來歸,甚見親信。

馮勝本名叫馮國勝,又名馮宗異。明朝開國之後,因為朱元璋字國瑞,為了避諱“國”字,馮國勝這才改名為馮勝。在朱元璋最初的創業團隊中,馮勝的表現遠不及他的哥哥馮國用。

當初,朱元璋剛拿下定遠,馮國用帶著弟弟馮勝前來投奔,朱元璋見馮國用兄弟穿著儒生的衣服,還以為他是個文弱書生。不曾想,馮國用簡單露幾手,就震懾住了朱元璋。《明史紀事本末》雲:

太祖大悅,俾兄弟皆居帷幄,預機密焉。

由此可知,朱元璋初見馮氏兄弟,大喜過望,從此把馮氏兄弟當心腹。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當時,李善長、常遇春、李文忠、鄧愈都還沒有投奔朱元璋,馮國用能文能武,是不可多得的帥才。朱元璋在野外行軍打仗,夜裡睡覺的時候不讓其他將領靠近,唯獨留馮國用在帳內護衛,二人感情很深。可惜,馮國用只跟了朱元璋7年,在紹興之戰時病逝了。朱元璋非常痛惜,明朝開國後,朱元璋率先追封馮國用為郢國公。王世貞曾說:

馮國用不死,其在韓公、岐陽伯仲乎?

意思是說,如果馮國用不死這麼早,明朝開國後,他的地位不在李善長、李文忠之下。

天不假年,明朝開國後的富貴,馮國用無福享受,然而,他的弟弟馮勝卻繼承了兄長意志,一直輔佐朱元璋。《明史》雲:

國用之卒,子誠幼,勝先已積功為元帥,遂命襲兄職,典親軍。

意思是說:馮國用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馮誠尚且年幼,馮勝這個時候已經憑藉自己的軍功做了元帥。朱元璋便讓馮勝繼承兄長的職位,掌管自己的親軍。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也就是說,馮勝並不是純粹繼承哥哥的職位,他憑藉自己的打拼,也坐到了元帥的位置。

二、義軍遣驍將,千年“探花郎”

馮勝在朱元璋稱帝前,幾乎參加了朱元璋所有大型軍事行動。1360年,龍灣之戰,陳友諒率領大軍攻打南京,朱元璋採用劉伯溫的誘敵之策,用康茂才詐降,引誘陳友諒到龍灣。在龍灣,朱元璋設定兩層埋伏,第一層負責人是馮勝,第二層負責人是常遇春。待陳友諒入圍,馮勝一馬當先,直接衝向陳友諒的中軍,史載“

勝攻其中堅,大破之

”,陳友諒大敗,馮勝尤不過癮,他一路沿江逆流追趕,先拿下太平,再攻下陳友諒麾下的安慶,一路追著陳友諒跑了300多里,可謂銳不可當!

在鄱陽湖之戰中,馮勝更顯其勇,他率隊衝鋒,捨生忘死。陳友諒滅亡後,馮勝又隨徐達攻打張士誠,在平江之戰中,馮勝將張士誠打得不敢露頭,最後論功行賞,“

功次平章常遇春

”,即,在滅吳之戰中,除了徐達、常遇春,馮勝的功勞最大。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在朱元璋的定位中,徐達是運籌帷幄的帥才,常遇春是攻城拔寨的悍將,而馮勝則是不怕死的驍將。只是,在名將如雲的明朝初年,有徐、常二人的存在,馮勝註定是“千年老三”。但反觀馮勝之後,鄧愈、李文忠、湯和、傅友德、廖永忠都不是泛泛之輩,所以,馮勝雖然是排名第三的“探花”,但也位列“鼎甲”,那些“二甲”、“三甲”的進士,難以望其項背。

三、皇帝“親骨肉”,將軍毛病多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草根,明朝剛開國的那幾年,朱元璋還是一位“知恩圖報”的君主,由於馮勝投奔朱元璋的時間較早,而且馮勝的哥哥馮國用也戰死沙場,所以,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時候,馮勝享受了最高的尊榮。

朱元璋當時一共封了6公28侯,其中,馮勝和徐達、常茂(常遇春之子)、李善長、李文忠、鄧愈一樣,被封為公爵。馮勝被封為宋國公,食祿三千石,賜免死鐵券。

當時,朱元璋在詔書上是這麼說,《明史·馮勝傳》雲:

封宋國公,食祿三千石,予世券。誥詞謂勝兄弟親同骨肉,十餘年間,除肘腑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

朱元璋說,馮勝兄弟倆就像自己的親骨肉一樣。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自古以來,開國皇帝拉攏功臣的最佳方式除了封賞以外,就是聯姻。朱元璋把馮勝的長女許配給常遇春之子常茂,把次女許配給周王朱橚,把馮勝的侄女(馮國用之女)許配給了沐英。

要知道,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而常茂是太子朱標的大舅子,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這三樁聯姻,意味著馮勝和朱元璋的利益牢牢繫結在一起,堅不可摧。

可能有人會問,馮勝打仗如此勇猛,又如此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為何總把馮勝列在第三位,馮勝難道就沒有資格和徐達、常遇春比肩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在《明史》的記載中,徐達、常遇春是沒有敗績的,而馮勝不僅毛病多,而且還有幾次失敗。舉兩個例子:

其一,《明史·馮勝傳》記載:

高郵守將詐降,勝令指揮康泰帥數百人先入城,敵閉門盡殺之。太祖怒,召勝決大杖十,令步詣高郵。

這件事發生在朱元璋征伐張士誠的時候,馮勝奉命攻打高郵,結果誤中敵人詐降之計,損失好幾名參將。朱元璋大怒,召馮勝回南京,打了馮勝十軍棍,並且讓馮勝從南京步行回高郵。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馮勝當時也算是德高望重,朱元璋這麼做,讓馮勝倍感羞愧。

其二,《明史·馮勝傳》記載:

九月,帝召大將軍還,命勝駐慶陽,節制諸軍。勝以關陝既定,輒引兵還。帝怒,切責之。念其功大,赦勿治。而賞賚金幣,不能半大將軍。

洪武二年,徐達帶領眾將北伐,朱元璋召徐達回京,徐達把大軍交給馮勝,隻身回京。徐達臨行前交代馮勝,一定要按兵不動,等自己歸來。結果徐達剛走,馮勝就自作主張,宣佈退兵。朱元璋聽完後大怒不已,最後念其功大,沒有治他的罪。但給馮勝北伐的賞賜卻少很多。

可見,馮勝雖然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家,但他遠不如徐達穩重,毛病還不少。這也是朱元璋把馮勝放在徐、常之後的原因。

四、老將皆逝去,兩戰已封神

馮勝一輩子征戰無數,雖然毛病不少,但在明朝開國之後,馮勝還是透過兩次大戰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第一戰是靠和元朝名將王保保(擴廓帖木兒)打出了名聲。

洪武三年,朱元璋授馮勝為右副將軍,跟著大將軍徐達一起出師北伐。馮勝帶領西路大軍,負責進攻陝甘之地,馮勝在定西之戰中,大敗擴廓帖木兒,俘虜敵人與戰馬數以萬計。

王保保可不是個軟柿子,因為在一年前,王保保在河北剛剛把湯和打得找不到北。湯和也算一代名將,馮勝明顯略高一籌。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馮勝這一戰之所以能得到朱元璋極大地認可,還有一個原因,《明史》雲:

“擴廓在和林,數擾邊。帝患之,大發兵三道出塞……是役也,大將軍達軍不利,左副將軍文忠殺傷相當,獨勝斬獲甚眾,全師而還。”

也就是說,當時明朝的大軍兵分三路,中軍有徐達帶領,左路由李文忠帶領,右路是馮勝,結果由於王保保指揮得當,徐達沒能取勝,李文忠也沒討到便宜,只有馮勝這一路大勝。馮勝不僅打了大勝仗,還帶著兩萬俘虜、十幾萬頭牛羊大搖大擺地回來了,看的徐達、李文忠一陣眼饞。

有徐達、李文忠的對比,馮勝這一仗可謂大出風頭。所以說,馮勝宋國公的爵位,不是大風吹來的。

如果說上面這一戰,馮勝是威震三軍的話,

接下來的第二戰,可就封神了。

洪武二十年,北元任命

納哈出

為太尉,召集20萬蒙古兵侵犯明朝邊境,納哈出是元朝名將木華黎的後代,打仗很有一把刷子。朱元璋得到訊息後,立即派兵北伐。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要知道,在洪武二年,常遇春在班師回朝的途中病逝;洪武十年,鄧愈在征討吐蕃後病逝;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洪武十八年,大將軍徐達病逝。朱元璋放眼望去,當初“開國六公”能打仗的人,也就剩下馮勝了。於是,朱元璋下令,命馮勝為徵虜大將軍,帶領傅友德、藍玉、常茂,率軍20萬北征。

這一戰的過程比較複雜,但結果很樂觀,因為納哈出被馮勝勸降了。《明史·馮勝傳》載:

勝遣觀童諭之乃降,得所部二十餘萬人,牛羊馬駝輜重互百餘里。

《孫子兵法》說: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馮勝帶著20萬大軍風風火火地趕到關外,大家都以為,即使馮勝能取勝,那也要“自損八百”。結果馮勝不費一兵一卒,竟然把20萬敵軍全部招降。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大將風範。

在徐達等人去世之後,馮勝本就是功勞最大的武將。再加上馮勝的這次大勝,更奠定了馮勝的威望。然而,馮勝不知道,當時朱元璋已經60多歲,年老多疑,朱元璋在認可馮勝的同時,也對馮勝的能力感到恐慌。

五、帝王多猜疑,功過後人評

在中國封建帝王史裡,朱元璋的成就雖高,但他也是最多疑嗜殺且刻薄寡恩的一位。

朱元璋在《大明律》中規定“防臣下攬權專擅,交結黨援”,這就是朱元璋獨具匠心地首創了“奸黨罪”,什麼是奸黨,朱元璋說了算。

明初,因“胡惟庸案”與“藍玉案”被安上這個罪名被殺的人,數不勝數。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想當初朱元璋打下天下後,封了6公28侯。六公之中,諸如徐達、常茂、李文忠、鄧愈等都是身體不濟病死的。而李善長確實是罪有應得,與想要謀反的胡惟庸過從甚密,在知道胡惟庸謀反計劃後隱瞞不報,這才被朱元璋殺掉。

然而回過頭來會發現,六公之中,只有宋國公馮勝死得最冤枉,最憋屈。馮勝是怎麼死的,史書說不清楚,朱元璋也沒說馮勝到底有什麼過失,總之,在洪武二十八年,馮勝被朱元璋賜死。

《明史·馮勝傳》記載:

太祖春秋高,多猜忌。勝功最多,數以細故失帝意。藍玉誅之月,召還京。逾二年,賜死,諸子皆不得嗣。

言下之意即朱元璋年事已高,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當時馮勝在諸臣之中,功勞最多也最大,也最讓朱元璋忌憚。但馮勝絲毫不懂朱元璋的心思,肆意妄行,很多次因為小事情讓朱元璋十分不爽。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薨逝,朱元璋悲痛欲絕,最終決定傳位於年幼的朱允炆。如此一來,朱元璋此前的種種設想都被打亂。第一,此前給朱標準備的將領不能用了,例如藍玉。第二,有一些老將,朱標或許能駕馭,但朱允炆恐怕駕馭不了,這些人也不能留了,例如馮勝、湯和。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於是,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爆發,定遠侯王弼等十多位勳貴被牽連。藍玉案爆發後,朱元璋立即下了兩道命令,《明史·馮勝傳》和《明史·湯和傳》分別記載

“藍玉誅之月,召(馮勝)還京”,“疾小間,覆命其子迎(湯和)至都

”。

意思是,藍玉被殺後,朱元璋召馮勝與湯和到京城。不過,馮勝和湯和的情況不太一樣。馮勝當時在山西練軍,大權在握,而湯和已經久病,告老還鄉。朱元璋這個時候召二人回京,很明顯是想把這兩位猛將放在眼皮子底下,以便監視。

湯和是聰明人,他患了“失語症”,不僅不能說話,而且一張口哈喇子就流一地。《明史·湯和傳》雲:

帝思見之,詔以安車入覲,手拊摩之,與敘里閈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和不能對,稽首而已。

即,洪武二十七年的時候,朱元璋最後召見湯和,用手摸著湯和,與湯和談及往事,湯和說不出話,只顧不停地給朱元璋磕頭。最後,朱元璋見湯和如此,只得厚賞湯和,讓他回鄉。次年,湯和病逝於老家鳳陽,善終。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反觀馮勝呢,他被朱元璋召回京城後,雖然沒有太過張狂的舉動,但他的種種是非卻被御史挖掘了出來。《明史》雲:

會有言勝多匿良馬,使閽者行酒於納哈出之妻求大珠異寶,王子死二日強娶其女……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是:在馮勝招降納哈出後,有人彈劾馮勝藏匿了許多蒙古戰馬。而且,馮勝還派人趁喝醉酒去敲詐納哈出之妻的珠寶。蒙古王子去世的第二天,馮勝便強行納其女為妾。

當時朱元璋正要抓馮勝和湯和的把柄,湯和雖然有“裝病”之嫌,但他給朱元璋留下了“不堪大用”的印象,最終返鄉終老。而馮勝當時雖然年老,但仍身強力壯,指揮三軍,毫不費力。當這些罪狀送到朱元璋耳朵裡的時候,朱元璋沒有心思去調查罪狀是否屬實,因此,馮勝的死期就到了。

所以說,馮勝在打仗方面雖然比湯和要猛得多,但在人生哲學方面,和湯和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馮勝:跟隨朱元璋43年,除徐達常遇春外,他功勞最大,死的也最冤

另外,促成馮勝之死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馮勝的二女婿朱橚。朱橚作為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棣的同胞弟弟,他最初被封在開封。明朝的藩王,沒有皇命是不能離開封地的,但是,朱橚卻偷偷離開開封,去了鳳陽一趟。而那段時間,馮勝也正好在鳳陽。

朱元璋對幾位年長的皇子一直心存打壓,朱橚不僅違抗聖旨,還有可能和執掌兵權的岳父見了一面,這讓朱元璋焉能放心?

洪武二十八年,在湯和病逝之前,朱元璋下旨將馮勝賜死。不僅如此,朱元璋絲毫不念及往日情誼,在詔書上還添了一句“諸子皆不得嗣”。

意思是,馮勝雖然被賜死了,馮勝的兒子都不能繼承他的爵位。如此一來,明朝宋國公一脈,從此在勳貴家族中消失。

透過筆者的分析來看,馮勝雖然憋屈,但只要朱元璋已經生了猜忌之心,馮勝之死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湯和的情商。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日者列傳》中說:

“道高易安,勢高益危。居赫赫之勢,失身且有日矣。”

道德越高尚,則越安全,權勢越高,則越危險。其實,馮勝的遭遇,並非偶然。只要封建社會有朱元璋這樣的君主,就會不斷出現各種“馮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