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原創 王其亨 劉婉琳 建築史學刊

明代御用監太監尚義,曾董建青海樂都瞿曇寺,督理南京大報恩寺收尾工程,主持北京大功德禪寺、大興隆寺、大隆福寺三座皇家巨剎的修繕、興造,具有卓傑建築規劃設計才能和高度藝術素養,堪稱哲匠。本文著眼於他參與的幾項重大工程,兼論其捐建寺廟、督造繪畫、守衛京城等事蹟。將尚義的個人經歷置於社會背景下考察,可見其經歷是明初國家與社會發展的投影。

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Brief Biography of Shang Yi—A Ming Eunuch and Master Craftsman

王其亨 劉婉琳

WANG Qiheng, LIU Wanlin

1993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推薦,青海省文化廳委託天津大學建築系承擔瞿曇寺的測繪及修繕設計,並參與施工管理直至1998年竣工。近期,筆者整理瞿曇寺測繪研究成果,追蹤欽簡董工朝官的事蹟發現,其中的太監尚義,俟瞿曇寺竣工,又被欽差主持南京、北京多座大型皇家寺院的修建,展現出卓傑才華,堪稱明代宦官中的哲匠,謹按時序概述如下。

1 董工青海瞿曇寺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1 20世紀80年代的瞿曇寺全景

位於青海省樂都縣瞿曇鎮新聯村的瞿曇寺(圖1),是明代藏傳佛教名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初創,二十六年(1393)由明太祖朱元璋敕賜寺名;永樂六年(1408)後,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相繼欽簡太監、朝官攜帑率匠董工,踵事增華十九個春秋,到宣德二年(1427)告竣。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2 隆國殿“皇帝萬萬歲”牌位及背刻文字

明代,朝廷在瞿曇寺所在安多地區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僧官體系,禮敬高僧,廣賜名號,授以地方教務管理職權,更不惜重金大建寺院,封賞土地。瞿曇寺藉此被打造成效忠明王朝的楷模、聯絡朝廷與藏區僧眾的重要紐帶。瞿曇寺主殿隆國殿取仿永樂十八年(1420)落成的北京皇宮奉天殿,殿內設“皇帝萬萬歲”牌位(圖2),背刻:“大明宣德二年二月初九日,御用監太監孟繼、尚義、陳亨、袁琦建立”,這便是督造瞿曇寺的幾位宦官。史書中,孟繼偶有記載,如宣德三年(1428)董領南京大報恩寺收尾工程、隨駕出巡途中返京傳遞捷報,死後以二品官制葬於瞿曇寺北高店鎮大峽村;袁琦則有迎接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高徒釋迦也失、協助地方軍事防禦等記載,宣德六年(1431)獲罪被凌遲處死;陳亨未見記載;記載最多的則是尚義。

如見載於瞿曇寺至今珍藏的順治八年(1651)《節奉敕誥代輩相傳親供底冊》(後簡稱《底冊》):“永樂年間,節奉欽差孟太監、指揮田選等,奉聖旨,建立寶光、隆國二殿,立有碑記。祖師率同眾僧住持焚修,間繼將班丹藏布、鎖南堅參等親枝徒僧,自幼赴藏,習學經典。屢奉命差太監孟繼、尚義等禮輒赴京,朝覲聖駕,賜坐諷經。”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a)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二十六年(1393)肇建的瞿曇寺建築格局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b)永樂六年(1408)至十六年(1418)增建的寶光殿建築群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c)永樂十六年(1418)至宣德二年(1427)賡續建設的隆國殿建築群

圖3 瞿曇寺營建過程示意

通觀瞿曇寺的營建過程(圖3),尚義等最早應在永樂六年(1408)即赴瞿曇寺,傳達皇帝敕諭,並董督鼎建寶光殿建築群。隨後,永樂十年(1412)、十五年(1417),瞿曇寺高僧班丹藏卜兩次進京朝見,按《底冊》所述,皆有尚義陪同。其中,永樂十年(1412)之行,班丹藏卜受封大國師,期間適逢雲南大理法藏寺白族高僧董賢奉詔進京朝見,尚義於宮中“引集玄武門”。至於永樂十五年(1417)尚義再度進京,從時間上看,應是奏報寶光殿工程即將完竣,皇帝安排為班丹藏卜祝贊,欽賜佛像(圖4)。次年,尚義等攜寶光殿賜名敕諭及金佛像返回瞿曇寺,旋按旨意擘畫規模更崇宏的隆國殿、大鐘鼓樓及前後山門的營建。嗣後,際遇永樂、洪熙兩位皇帝喪葬和新帝宣德登基的避忌,加之邊地山路崎嶇,寒冬漫長,施工滯礙,以致耗時九年才最終告成。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4 永樂十六年(1418)朱棣佈施灌頂淨覺弘濟大國師班丹藏卜的銅鎏金佛像

瞿曇寺工程磨礪了尚義等在規劃設計和施工管理方面的才能。明仁宗《御製瞿曇寺碑》所謂“命官相土,審位面勢”,便是對瞿曇寺規劃設計的精練概括。這一大型建築群,北倚形勢端莊的羅漢山,前臨湟水支流瞿曇河,南朝鳳凰山,可遙望樂都十二景之一的雪山,實屬環境雄渾而又清幽的形勝之地(圖5)。組群佈局遵循外部空間設計理論的“形勢”說。各建築尺度、體量和視距按“千尺為勢,百尺為形”控制。組群一般不逾千尺,即230~350米,單體乃至院落,多在百尺之內,即23~35米,力使行進其間所獲得的近、中、遠景和相互轉換的知覺連續體驗,切合人的視聽感受。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5 瞿曇寺環境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6 瞿曇寺隆國殿樑架題記擇要示意

珍貴的是,永樂十六年(1418)至宣德二年(1427)尚義董工建造的隆國殿內,樑架至今遺存大量工匠題記(圖6),堪稱明清官式建築體系成型的不滅印記。諸如“明間、梢間、中金、上金、單步梁、雙步梁、五架樑、隨梁、行(桁)、方(枋)、同(童)柱”等術語,迥別《營造法式》而與清《工程做法則例》同轍,無疑具有彌補明代營造文獻缺環的重要價值。

2 督理南京大報恩寺收尾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7 《金陵梵剎志》中的南京大報恩寺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8 《金陵梵剎志》書影

南京大報恩寺(圖7)是明成祖為紀念父母而建,永樂十年(1412)興工,宣德三年(1428)告竣。尚義自瞿曇寺竣工後,接踵奉旨綰會鄭和等主持了大報恩寺的收尾工程。《金陵梵剎志》載,宣德三年(1428)二月至六月,尚義向皇帝奏報大報恩寺事宜(圖8),其中六月十六日奏報後附各殿丈尺,無疑是關於大報恩寺歷史格局的珍貴資料。

3 捐建北京寶光禪寺,助緣寶藏禪寺、萬壽禪寺、法海禪寺

明代宦官崇佛成風,與皇室倡導、政治環境、自身特殊境遇相關。他們被委派董建皇家寺院,也常以個人身份修廟。在京師,由宦官修建的佛寺為數甚眾。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9 寶光禪寺碑刻拓片

正統元年(1436),尚義在北京東南郊捐建寶光禪寺,《敕賜寶光禪寺助緣記》載:“京都城東南次渠村,舊有梵剎及浮圖,歷年深遠,風雨□□□礎荒基,過者感□。御用監太監尚義,素崇釋教,謹發誠心,傾槖營建。”《敕賜寶光禪寺刺血寫經題名記》雲:“正統元年,御用監太監尚公義憫茲廢墜,謹發誠心,喜舍貲財,重新建造……太監具奏,欽蒙聖恩敕賜為寶光禪寺。” (圖9)景泰間,尚義又為寶光禪寺鑄造銅鐘(圖10),側面銘文曰:“御用監太監尚義等發心鑄造烘(洪)鍾一口,敕賜寶光禪寺永為悠久吉詳□意者矣”。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10 寶光禪寺銅鐘及銘文

此外,尚義還助緣北京寶藏禪寺、萬壽禪寺、法海禪寺。

金山寶藏禪寺,宣德八年(1433)僧道深初創,次年太監王貴等擴建,正統三年(1438)完工,具奏賜額,《皇帝敕賜金山寶藏禪寺記》記載:“捐奉若干……又兩翼接連轉角平廊圍至前殿,殿之中端奉正法明王如來,刻香戧金莊造,功德主管御用近侍大夫尚義、李童、賈亨、喜寧。”

宣德九年(1434),司禮監太監王振募資修葺戒臺寺,正統五年(1440)工成後英宗賜名萬壽禪寺。《敕賜萬壽禪寺碑》碑陰列助緣信官名錄,尚義位列第七。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11 法海禪寺大雄寶殿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12 法海禪寺銅鐘及銘文

正統四年(1439),御用監太監李童為酬聖恩修建法海禪寺(圖11),正統八年(1443)落成,英宗敕賜寺名。《敕賜法海禪寺碑記》助緣信官名單並無尚義,位列第四的“尚道因”是否為尚義法名,待考。可明確的是,正統十二年(1447)尚義參與施資鑄造法海禪寺銅鐘(圖12),作為助緣信官之一出現在銅鐘銘文中,位列第六。

4 主持營繕北京三座皇家寺院

4。1 大功德寺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13 明萬曆十二年(1584)《入蹕圖》中的大功德寺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14 清康熙中葉《京杭道里圖》中的大功德寺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15 清乾隆朝中葉《京畿水利圖卷》中的大功德寺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16 20世紀20年代大功德寺舊影

大功德寺前身為元代大承天護聖寺,位於甕山泊北岸,是皇帝遊覽西郊駐蹕之所,至正初毀於火。明宣德四年(1427)由孫皇后出資重建,宣宗賜名大功德寺,後成為皇帝謁陵駐蹕之所。正統十年(1445),尚義奉旨修繕。《明英宗實錄》卷128載:“正統十年夏四月乙卯,命工部右侍郎王佑同太監尚義董修大功德禪寺。”功德寺在嘉靖朝之後逐漸衰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如今原址已新建建築,其在明代的格局無從考證,僅從相關繪畫、宣宗《大功德寺記》以及明中晚期《長安客話》《帝京景物略》等文獻中略見一斑。(圖13~圖16)

4。2 大興隆寺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17 《乾隆京城全圖》中的雙塔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18 20世紀初雙塔慶壽寺舊影

大興隆寺原址位於西長安街(圖17,圖18),創於金代,初名慶壽,元代修建大都城牆時曾避讓寺中二塔。明代高僧姚廣孝退居於此,後故於寺中。正統十三年(1448)二月,英宗應王振之請重修,由尚義督工,著名哲匠蒯祥亦參與其中,同年十月工竣,賜名大興隆寺,尚義等獲賞賜。嘉靖間火災後改作他用。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為雙塔慶壽寺。1955年因修路被拆除。

4。3 大隆福寺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19 1966 年衛星圖中的大隆福寺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20 大隆福寺慈天廣覆殿舊照

大隆福寺原址位於今東四十字路口西北角(圖19,圖20),景泰三年(1452)六月由尚義等董工興建,仍董領蒯祥等工匠,次年三月工竣。興工時代宗的敕諭揭示了大隆福寺選址考量及材用來源。在明代,大隆福寺是皇家香火院,也是京城唯一的番僧、禪僧同駐寺院。清雍正元年(1723)重修,成為喇嘛廟,周邊廟會繁榮。光緒二十七年(1901)大隆福寺失火,部分殿宇被燒燬。1976 年地震後餘存建築被拆除,寺廟不復存在,唯御碑、萬善正覺殿藻井等文物遺存至今。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上:大隆福寺;中:瞿曇寺;下:定東陵

圖21 平格模數網下的大隆福寺、瞿曇寺和定東陵

以平格模數審視《乾隆京城全圖》中的大隆福寺,其佈局、尺度與瞿曇寺相近,二者同為漢地廊院式寺廟建築,院落面寬及山門至最後一座大殿的進深均相似。再比照清代皇家陵寢定東陵,中國傳統建築從單體到組群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統籌平面和豎向設計的規劃意向彰明較著(圖21)。

5 餘跡

5。1 督造繪畫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22 《天龍八部羅剎女眾》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23 《等覺位十地菩薩》

明御用監最初設置於開國之前, 幾經興廢, 宣德之後成為固定機構,主要職掌御用器物的造辦及武英殿書籍畫冊等。尚義任職於御用監,目前已知由他監造的繪畫有三十餘幅,大部分藏於法國巴黎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兩幅藏於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圖22,圖23),一幅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尺寸在140釐米×80釐米上下,是明代宮廷繪畫的精品。題款均為“大明景泰五年八月初三日施”“御用監太監尚義、王勤等奉命提督監造”。八月初三為代宗生辰,《明實錄》記錄了景泰五年(1454)皇帝在宮中慶壽的盛況。這套水陸畫應是當日為皇帝祈福的水陸法會所使用。

5。2 陵寢獻祭

在大隆福寺興工期間,《明實錄》另有尚義奉旨赴獻陵獻祭的記載:“景泰三年十一月丁卯,帝以仁宗昭皇帝音容見於夢中,未御兗服,遂制兗服一襲,遣太監尚義祭告於獻陵,獻而焚之。”

5。3 參與守城

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來犯,八月土木之變,英宗被俘,之後尚義作為提督太監參與了北京保衛戰。欽差守城大臣程信《論城守疏》記錄了開戰前佈防敕令:“節該奉敕令,命爾(程信)往京城西邊一帶協助太監尚義、都督王通、左副都御史楊善守護城池,嚴督軍民……有事須與提督太監尚義等計議而行……欽此。”

5。4 亡故後住宅被收購捐為寺廟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24 普恩寺現狀

尚義生前在羊皮市衚衕置有住宅(圖24),距紫禁城西約1。5 公里,近鄰御用監辦公地點。“天順初,司設監太監夏時買故太監尚義宅,施為大功德寺下院。”成化間重修後被賜名普恩禪寺。這裡的“故太監”,無疑是尚義已卒。與此關聯,前述景泰間“尚義、陳祥、陳謹、工部左侍郎趙榮董之”的隆福寺工程,因曾取用幽禁英宗的南宮石欄杆,英宗復辟後,天順三年(1459)就此將董工太監陳祥治罪,卻未涉及尚義,也應是其時他已辭世的重要輔證。

6 總結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25 尚義事略

尚義在永樂六年(1408)已效力於皇室,最後見於文獻時間為景泰五年(1454),天順初年故宅被收購,推測應生於洪武年間,卒於景泰末或天順初,效力於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位皇帝,奉事皇家建築50年左右。永樂朝,供職內廷,後赴西北董理瞿曇寺工程;宣德朝,瞿曇寺工竣,參與南京大報恩寺收尾工程;正統、景泰朝,因卓傑的建築規劃設計和施工管理才能,被欽派督修大功德禪寺、大興隆寺,董領哲匠蒯祥等鼎建大隆福寺,並監造宮廷繪畫,參與軍事防禦,還以個人名義捐建廟宇(圖25)。在北京,與尚義相關的寺廟分佈於內城及西北郊、西郊、東南郊(圖26)。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圖26 尚義相關寺廟位置分佈(紅:董工修建;藍:捐資助緣)

尚義的一生是明初國家與社會發展的投影,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朝廷透過扶植、封賞邊疆地區的寺院、高僧以鞏固和平穩定。尚義早年參與接待雲南高僧、修建瞿曇寺、引領西陲高僧赴京朝覲等事務,是政教合一制度的建設者與維護者。二,皇室崇信佛教,帝王、后妃廣建寺院,而尚義正是建寺敕命的具體執行者,他以御用監太監身份主持修建的幾座寺院,均是明代皇家寺院的精品。三,宦官崇佛之風盛行,在北京修建的寺廟數目龐大,尚義以個人名義參與捐建寺廟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生動例項,對比他助緣的幾座寺廟,助緣信官為首的人物高度重合,如王振、王瑾、李童、楊瑛、僧保、吉祥、金英、範弘、吳亮、吳誠、賈亨、喜寧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活動中的利益關係,可為明代宦官參政的研究提供參考。四,尚義長期任職御用監,參與的事務卻十分廣泛,其事蹟對明代御用監職能研究或有啟發。五,尚義見證了正統、景泰朝的變革,參與北京保衛戰,其董修的大興隆寺、大隆福寺也正是英宗、代宗之間角力的落腳點和象徵物。

迴歸到皇家建築的營建,尚義被欽派董理五個國家重點工程,並屢獲賞賜,可見明初幾代皇帝對其規劃設計及工程管理才能的信重。同時,明代督工太監在工程中的職責許可權、與各部官員及工匠的合作等,也值得進一步探討。

1932年3月21日朱啟鈐先生作《哲匠錄序》並首刊所輯《哲匠錄》;嗣後,營造類明代一節,收錄曾由尚義綰領的工匠蒯祥、陸祥,而督工太監僅錄阮安一人,現將尚義事蹟謹記於此,敬效“表彰前賢,策勵後生”之意,以紀念《哲匠錄序》並《哲匠錄》刊發九十週年。

作者簡介

王其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建築史與遺產保護研究。

劉婉琳,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建築史與遺產保護研究。

公眾號圖文有刪節,完整閱讀請參見《建築史學刊》2022年第2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本文標準引文格式如下,歡迎參考引用:

王其亨,劉婉琳。 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J]//建築史學刊,2022,3(2):63-71。

原標題:《學術丨王其亨 劉婉琳: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義事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