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1866年普奧戰爭:一場典型的內外線對決

1866年普奧之戰。此戰雙方在波西米亞戰場的決戰兵力大致相當,均為二十多萬。普軍主力分成第一和第二兩個軍團,後者在西里西亞邊界展開,另有一個較弱的易北河軍團(三四萬人),位於普魯士薩克森邊境,其前期任務是逼降薩克森,爾後向波西米亞進軍。普軍各軍沿邊境線分散佈置,呈一巨大弧形,整個正面達二百五十英里之寬。而奧軍正面則僅約四十英里寬,可謂典型的內外線對決。

1866年普奧戰爭:一場典型的內外線對決

之所以如此,全在於毛奇打破當時偏重內線的傳統,以廣正面佈勢而實施分進合擊,這可以藉助新興的電報技術,以及普魯士相對優越的鐵路系統,從而搶佔先機。而由於普軍是依憑弧形邊界居於外線,奧軍則按照常規採取內線,則普軍兩個主力軍團只須合理協同,第一軍團吸引敵人,待第二軍團側面包抄,即可能一舉合圍奧軍。這大概正是毛奇最初的設想和期望。

戰幕拉開後,普軍易北河軍團很快佔領薩克森首府德累斯頓,爾後向東南行進,進入波西米亞(當年腓特烈也是這麼幹的,大國凌霸,小國悲哀),並與其左側第一軍團逐漸靠攏,6月22日二者建立聯絡且合併,從而與左冀第二軍團形成兩路分進之勢。但普軍整個正面仍寬過奧軍數倍,且兩個軍團相隔甚遠,其兵力仍屬相當分散。則對於奧軍而言,自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為上,並且要儘可能快速接敵決戰,這是內線取勝的基本途徑。

然而事實卻是奧軍向邊境開進過程中,與普軍左右冀前鋒各作接觸,即行後撤,均未經過嚴重戰鬥。應該說奧軍統帥貝奈德克是察覺了普軍意圖,以避對方合擊之勢,但其決定卻未免過於保守。當時其部下曾有人建議進攻,但貝奈德克開戰前即缺乏信心,決定謹慎行事,聲稱要“以絕對優勢擊敗入侵者”。從後來的事實看,此人不僅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可惜的是放不開手腳,反而被對方所擊敗。

1866年普奧戰爭:一場典型的內外線對決

貝奈德克率奧軍主力於30日向東南方退卻,7月1日夜,奧軍到達易北河上游西北河畔的薩多瓦高地地帶。從後續發展來看,貝奈德克似乎是想在該地區藉助地利,迎擊當面而來的普軍第一軍團,將其擊退或殲滅以後,再轉向東北,應對由此方向而來的普軍第二軍團,以集中擊分散,再加上地利,的確是“絕對優勢”了,於是即命奧軍佈置陣地,展開為迎敵之勢。貝奈德克的設想和佈置,或許有其合理的考慮,但既是內線作戰,不求快速出擊各個擊破,反而後退以待敵,未免理路不合。此前的撤退尚可說是因局勢混亂而持重以對,這一次可大大不該了。

奧軍主力在薩多瓦依託既設陣地,等到7月3日晨,尚未能等至普軍第一軍團來攻,而普軍第二軍團雖相距尚遠,但帶來的側面威脅卻日趨嚴重,於是貝奈德克又即決定於當日向南渡過易北河撤退。其主要考慮仍是避免遭到合擊,徐圖破敵之策。可惜的是,奧軍未及撤退,普軍第一軍團已至,戰鬥隨之打響。原來普軍之前由於奧軍主動撤退,預想的合擊不但落空,並且還失去了敵軍蹤跡,7月2日夜才得知奧軍動向,這一下可說正中下懷,於是毛奇即令第一軍團於此日清晨進攻敵人,正面牽制奧軍,尚在行軍途中的第二軍團則火速向戰場位置前進,到達後直接向奧軍右翼攻擊。

1866年普奧戰爭:一場典型的內外線對決

3日早晨,普軍第一軍團向當面奧軍發起攻擊,但為奧軍炮火所阻,雙方激烈大戰。普軍第一軍團和當面奧軍相比,兵力處於一比二的劣勢,且奧軍又佔有地利,自然戰況不順。當時普軍大本營裡氣氛緊張,俾斯麥掏出雪茄盒遞向毛奇,毛奇便從容挑選了一支,俾斯麥後來回憶說:“當我看到毛奇如此鎮定,便相信一切都將好轉。”

而普王威廉一世更是沉不住氣,甚至想要撤退,卻又不好意思出口,便問毛奇是否有撤退的安排。毛奇則簡短回答:“不會撤退。”當普王再次表示擔憂時,毛奇便說:“普魯士的前途就在今日。陛下今天不僅將贏得戰役,還將贏得戰爭。”有趣的是,據毛奇後來說,戰爭期間每當發生意見分歧時,他便會對普王說,“陛下現在要親自下達命令,我沒有任何意見”,然後普王便讓步了。這個軍將的,也難怪普王想撤退而不好意思說了。於是大家便都盼望第二軍團早些趕至,從而扭轉戰局。俾斯麥更伸長了脖子眺望第二軍團趕來的方向,那是真正的翹首以盼了。

1866年普奧戰爭:一場典型的內外線對決

而這時的貝奈德克,恐怕是更加的矛盾而痛苦。因為如果全力對抗當面的普軍第一軍團,則很可能尚未將其擊敗,普軍第二軍團便從側面而至,畢竟已過了一日兩夜,此事殊堪可慮;而若依照剛作成的決定向南撤過易北河,則須擺脫眼前戰鬥與對方尾隨追擊,亦殊非易事,何況奧軍一撤再撤,早已對士氣產生頗大影響。戰至中午時分,普軍第二軍團終於趕到,隨即向奧軍右翼發起攻擊。至此奧軍大勢已去,貝奈德克即以騎兵掩護,率主力向東南柯尼希格雷茨方向撤退。

而普軍出於多方面的原因,也已無法組織有效追擊,致奧軍十五萬人安然撤走(此戰普軍傷亡約萬人,奧軍連被俘損失約四五萬)。奧軍雖敗而主力安然撤走,從這樣的結果來看,貝奈德克大抵還是作了兩手準備,欲放不放,沒敢全力反擊,再次顯示此人是個謹慎有餘,膽略不足的將軍。

1866年普奧戰爭:一場典型的內外線對決

這場戰役,雙方兵力相當,卻形成典型的內外線對決,可謂異常罕見。而奧軍的指揮固然存在問題,普軍實際上也是險勝,其不但正面過寬,平分兵力,而且兩個主力軍團相隔過遠,假使遇到的是拿破崙或隆美爾這種果敢的將軍,普軍恐怕要大敗虧輸。尤其是由於各軍廣正面遠距離分進,受到複雜地理環境、後勤補給跟進以及指揮通訊等多方面影響,無論開進還是進攻都協同不佳,頗為混亂,以至常有評論說毛奇根本就不曾指揮,而是聽令部下各自為戰。毛奇本人也承認,薩多瓦之勝有不少偶然因素。

當然,普軍的作戰過程不如預期的順利,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毛奇的原有計劃遭到了不合理的修改,其最初計劃是在邊境展開四個軍團,結果被抽掉一個去掩護西南國境,而為了掩護下西里西亞,以及便於側擊敵人,第二軍團的展開位置亦未向第一軍團靠近,致使二者間隔過大。毛奇曾稱薩多瓦之戰為其最成功的會戰,但此戰計劃並非傑作,這話是有內涵的;他還說過“兵力若在原始集中(其實是原始展開)時犯錯誤,則在作戰整個過程中都很難矯正”,這話顯然也是有感而發。毛奇這個人,也算頗有涵養了,本事自然也是有的,儘管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的對手都比較差勁。

1866年普奧戰爭:一場典型的內外線對決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本文選自晨星兵史作品,僅代表作者觀點,謝絕轉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也可留言評論,交流進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