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二年春正月,帝召司馬懿於長安-《通鑑紀事本末·魏平遼東》

二年春正月,帝召司馬懿於長安,使將兵四萬討遼東。議臣或以為四萬兵多,役費難供。帝曰:“四千裡征伐,雖雲用奇,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也。”帝謂懿曰:“公孫淵將何計以待君?”對曰:“淵棄城豫走,上計也;據遼東拒大軍,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禽耳。”又曰:“唯明智慧審量彼我,乃豫有所割棄,此非淵所及。又謂今往孤遠,不能支久,必先拒遼水,遠守襄平也。”帝曰:“還往幾日?”對曰:“往百日,攻百日,還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

公孫淵聞之,復遣使稱臣,求救於吳。吳主曰:“善。”乃大勒兵。帝問於護軍將軍蔣濟曰:“孫權其救遼東乎?”濟曰:“彼知官備已固,利不可得。今所以外揚此聲者,譎其行人,疑之於我。”

六月,司馬懿軍至遼東,公孫淵使大將軍卑衍、楊祚將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里。諸將欲擊之,懿曰:“賊所以堅壁,欲老吾兵也,今攻之,正墮其計。且賊大眾在此,其巢窟空虛;直指襄平,破之必矣。”乃多張旗幟,佯出其南,衍等盡銳趣之。懿潛濟水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使衍等逆戰懿擊大破之遂進圍襄平。

秋七月,大霖雨,遼水暴漲,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雨月餘不止,平地水數尺,三軍恐,欲移營。懿令軍中:“敢有言徙者斬!”都督令史張靜犯令,斬之,軍中乃定。賊恃水樵牧自若,諸將欲取之,懿皆不聽。懿曰:“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賊憑眾恃雨,故雖飢困,未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朝廷聞師遇雨,鹹欲罷兵,帝曰:“司馬懿臨危制變,禽淵可計日待也。”雨霽,懿乃合圍。壬午,襄平潰,淵與子修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斬淵父子於梁水之上。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皆平。

(節選自《通鑑紀事本末·魏平遼東》,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懿潛濟水/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使衍等逆戰懿/擊大破之/遂進圍襄平

B.懿潛濟水/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使衍等逆戰/懿擊/大破之/遂進圍襄平

C.懿潛濟水/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使衍等逆戰/懿擊/大破之/遂進圍襄平

D.懿潛濟水/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使衍等逆戰懿/擊大破之/遂進圍襄平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長安,西安的古稱。中國古都之一,西漢、隋、唐等朝代曾都建都於長安。

B.吳,文中指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

C.三軍,春秋時,大國多設上、中、下三軍,以上軍為主力。後泛稱軍隊。

D.壬午,干支之一,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組合來紀年、月、日。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皇帝命司馬懿率軍討伐遼東,有的大臣認為士兵太多,軍費難以提供,皇帝卻認為遠征討伐雖要出奇制勝,也要依靠實力,不應斤斤計較軍費。

B.皇帝一問公孫淵如何對抗魏軍的討伐;二問往返所需時日。司馬懿的回答很有條理,表現出其知己知彼的遠見卓識和必定取得勝利的決心。

C.襄平地區大雨連下數日,有人打算遷移營壘,司馬懿堅決不移營;有將領想要攻打敵軍,司馬懿不允許,他認為應當顯示無能來使敵軍安心。

D.朝中大臣都擔心吳軍支援敵軍會對魏軍不利,再加上忽逢大雨,都認為應退兵回朝,皇帝卻認為司馬懿可以控制局面,能夠很快擒獲公孫淵。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唯明智慧審量彼我,乃豫有所割棄,此非淵所及。

(2)今所以外揚此聲者,譎其行人,疑之於我。

14.初到遼東時,面對敵軍的“堅壁”,司馬懿採取了什麼樣的戰術?請簡要分析。

答案

10.B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司馬懿率軍暗中渡過遼河,向北挺進,直撲襄平。卑衍等大為驚恐,率軍連夜撤回。魏國各路大軍進抵首山,公孫淵又命令卑衍等人迎戰。司馬懿迎擊,大敗卑衍,於是進軍包圍襄平。

“引兵夜走”的主語應是前面的“卑衍”,“走”應為逃跑之意,後不能接賓語,且從整個內容分析,“諸軍”是指“司馬懿率領的魏國各路大軍”,應作句子的主語。與“進”構成主謂結構,不可斷開,排除AC。

“擊”的主語是“懿”,構成主謂關係,不可斷開,如將“懿”放在前句,則後句主語不明確,故排除D。

故選B。

11.C 。“以上軍為主力”說法錯誤,應是以中軍為主力。

12.D 。“朝中大臣都擔心吳軍支援敵軍會對魏軍不利”說法錯誤,原文只是說朝中聽說大軍遇雨,都認為應退兵回朝,並沒有說朝中大臣都擔心吳軍支援敵軍會對魏軍不利。

13.(1)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審慎度量敵我(雙方的實力),才會預先有所捨棄,這並不是公孫淵的才智所能達到的。

(2)如今(吳國)向外宣揚出兵的聲音的原因,(不過是)欺騙遼東來使,使我們產生疑懼。

14.司馬懿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司馬懿佯裝向南出兵,以此來吸引敵軍主力,卻率軍暗渡遼水,向北挺進,逼進敵軍襄平本營。

參考譯文:

魏明帝景初二年春季正月,明帝從長安召回司馬懿,命他率軍四萬人討伐遼東。謀議大臣有的認為四萬兵員太多,軍費難以提供。明帝說:“四千裡遠征討伐,雖說要出奇制勝,但也應當依靠實力,不應斤斤計較軍費。”明帝對司馬懿說:“公孫淵將用什麼計策對待你?”司馬懿回答說:“公孫淵放棄守城先行逃走,是上策;據守遼東抗拒大軍,是中策;如死守襄平,必被生擒。”又回答說:“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審慎度量敵我(雙方的實力),才會預先有所捨棄,這並不是公孫淵的才智所能達到的。他又會認為我軍是孤軍遠征,不能支援長久,一定會先在遼水抗拒,然後退守襄平。”明帝說:“往返需多少天?”回答說:“進軍一百天,攻戰一百天,返回一百天,以六十天作為休息日,這樣的話,一年足夠了。”

公孫淵聽到魏國進兵的訊息,再次遣使節稱臣,向吳國求救。吳王說:“好。”於是大規模地整頓部隊。明帝向護軍將軍蔣濟問道:“孫權會救援遼東嗎?”蔣濟說:“孫權知道我們戒備嚴密,不可能從中漁利。如今(吳國)向外宣揚出兵的聲音的原因,(不過是)欺騙遼東來使,使我們產生疑懼。”

魏明帝景初二年六月,司馬懿大軍到達遼東,公孫淵命大將軍卑衍、楊祚統率步、騎兵數萬人駐紮在遼隧,圍城挖掘了長達二十餘里的壕溝。諸位將領想要攻城,司馬懿說:“敵人之所以堅守壁壘不肯決戰,是打算拖垮我軍,現在攻打他們,正中其計。而且敵人主力在此,他們的老巢必定空虛;我軍直指襄平,必能攻破。”於是魏軍打出許多戰旗,裝作要向南方出動,卑衍等人率領全部精銳部隊隨之向南。司馬懿率軍暗中渡過遼河,向北挺進,直撲襄平。卑衍等大為驚恐,率軍連夜撤回。魏國各路大軍進抵首山,公孫淵又命令卑衍等人迎戰。司馬懿迎擊,大敗卑衍,於是進軍包圍襄平。

魏明帝景初二年秋季七月,天降大雨,遼河暴漲,運糧船隊從遼口直抵城下。大雨下了一個多月不停,平地水深數尺,魏國三軍恐懼,打算遷移營壘。司馬懿下令軍中:“有敢說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抗命令,被斬,軍心這才安定。敵人依仗水勢,砍柴放牧鎮定自如,將領們想要俘獲他們,司馬懿都不准許。司馬懿說:“用兵是一種詭詐之道,要善於隨機應變。敵人倚仗人多雨大,雖然飢餓窘困,還不肯束手投降,我軍應當顯示無能以便使他們安心。如果因貪圖小利使他們驚嚇逃跑,這不是好的計策。”朝中聽說大軍遇雨,都認為應退兵回朝,明帝說:“司馬懿有能力臨危控制局面應對事變,擒獲公孫淵指日可待。”大雨停止,司馬懿隨即合攏包圍圈。壬午日,襄平城被攻破,公孫淵和兒子公孫修帶領數百騎兵從東南突圍逃走,魏軍急忙追擊,在梁水岸邊斬殺了公孫淵父子。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全部平定。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