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唐朝和明朝,兩朝的疆域都很大,為什麼兩朝的後代會有明顯的差異?

唐朝和明朝,兩朝的疆域都很大,為什麼兩朝的後代會有明顯的差異?

唐朝和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兩個統一的朝代。兩朝的疆域都非常廣大,國祚也都接近三百年,在各方面都可以找到一些共同點。但在皇室後代復國方面,兩朝有明顯的差異。唐朝皇帝子嗣數量動輒十幾,甚至幾十,五代十國參照唐朝後代旗號“復國”的卻是朱邪氏李存勖,以及借徐姓發家的李昪,真正的李唐後代不見蹤影。而明朝後代卻衍生出五股復國勢力,建立了南明小朝廷與清朝等政權對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唐朝和明朝,兩朝的疆域都很大,為什麼兩朝的後代會有明顯的差異?

上圖_ 梁太祖朱溫(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開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

唐朝後代

唐朝末年,朱溫殺唐昭宗,立唐哀帝李柷。朱溫還差手下蔣玄暉在九曲池擺酒,藉機殺了唐昭宗的九個兒子,防止有變。但據說唐昭宗在遷都的時候得了一個兒子,唐昭宗把他交給胡三公撫養。胡三公給皇子取名胡昌翼。這個胡昌翼到五代十國還在活動,不過他不是像李存勖、李昪一樣打著李唐後代的旗號“興復唐室”,而是去搞科舉了。他考中了後唐的明經科,後來又隱居搞學術,被稱為“明經公”。

明朝後代

相比唐朝後代,明朝後代復國的就多了。弘光政權,南京大臣擁護的福王朱由崧做了皇帝。隆武政權,福建方面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紹武政權,隆武舊臣在廣州擁立隆武帝之弟朱聿鐭為帝。永曆政權,桂王朱由榔當政。加上浙江官員擁立的監國魯王朱以海,明朝後代復國的至少有五位皇裔。當然,由於內鬥,這些政權加起來存在時間不到二十年,最後也沒有任何一個政權能夠真正地“反清復明”,光復明朝。

唐朝和明朝,兩朝的疆域都很大,為什麼兩朝的後代會有明顯的差異?

上圖_ (永曆七年)1653年南明與清的形勢圖

為什麼兩朝皇室後代復國的情況完全不同呢?

一、末期社會情況不同

唐末社會狀況

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空前。黃巢起義,唐朝中央無力應對來勢洶洶的起義軍,於是徵集各地兵將來鎮壓。但各地卻反而藉此擴充勢力,致使起義軍一度攻破長安。唐皇為了苟延殘喘,不得不繼續冊封這些亂臣賊子。後來,各地藩鎮都加入了兼併混戰。朱溫一支勢力頗大,挾天子,受封梁王。唐亡後,由於割據勢力眾多,五代十國隨之而生。

明亡後社會狀況

明末雖然沒有像唐末一樣嚴重的藩鎮割據,但也出現了四個政權,即張獻忠在四川的大西政權,北方已經入關的後金政權,李自成在北方的大順政權,佔據大部分南方的南明小朝廷。相比割據勢力多如牛毛的唐末,南明佔據的地方還是相對安定的。這也是南明朝廷得以據地復國的原因。

唐朝和明朝,兩朝的疆域都很大,為什麼兩朝的後代會有明顯的差異?

上圖_ 李自成起義圖

二、藩鎮政策不同

唐朝的藩鎮政策

(1)李淵:大肆封王

唐朝的開國始祖李淵對李氏王爺都是給錢給權,各王爺都有一定的實力。舉個例子,秦王李世民能發動玄武門之變,還能逼迫李淵退位,就是因為他有實權。

(2)李世民到李隆基:給予一定權力

李世民雖然削減王爵,可給李氏王爺的爵位、俸祿一點沒少。封地方面,李世民一度想讓親戚做各個地方的“世襲刺史”,群臣抗議,最後作罷。不過李氏子孫還是到地方當了刺史、都督,負責監管地方。這些王爺有錢,權力卻相對有限。這裡舉一個例子。

公元688年,武則天大封武氏,為自己積蓄力量。李氏王爺十分不安,謀劃起兵反武。結果,起兵前,許多王爺竟然紛紛以準備不足等理由推脫,只有越王李貞一人起兵了。這說明什麼?說明李氏諸王實力不足,所以心虛。李貞其實也怕。起兵不久,李貞聽到兒子李衝失敗,馬上想向武則天謝罪。後來李貞起兵不到一個月就失敗了。可見,到了唐太宗時期,李氏王爺的實力就不太行了。

唐朝和明朝,兩朝的疆域都很大,為什麼兩朝的後代會有明顯的差異?

上圖_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3)李隆基到唐末:沒有實權

“唐自中葉,宗室子孫多在京師,幼者或不出閤,雖以國王實之,實與匹區夫不異”。到了中唐,李氏王爺只能待在京城了,連微弱的兵權也沒了。雪上加霜的是,在中晚唐,還有兩場大變故等著這些沒有實權的李氏王爺。

783年,涇原兵變爆發,唐德宗很快就跑到奉天逃難。然而皇帝跑得快,住在京城的宗親們就不見得能跑了。唐德宗的親戚李溯等就死於兵變。

到了唐末,發生九曲河之變,李氏皇親幾乎被屠盡。偶有幸存者,也不願冒險起兵。

唐朝和明朝,兩朝的疆域都很大,為什麼兩朝的後代會有明顯的差異?

上圖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樂皇帝

明朝的藩鎮政策

明朝的藩鎮政策定型於明成祖朱棣。朱棣本人靠靖難之役上位,容不下擁有實權的藩王。於是“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明朝的藩王,可以得封號、爵位、俸祿,但不得封地,不允許太靠近民眾,不能參與朝政。這看起來跟唐朝的王爺沒什麼兩樣。

但實際上,唐朝中後期限制王爺到地方,可明朝很樂於讓藩王去經營地方。一般來說沒什麼大事,明帝還不想讓藩王入京。藩王在地方有了一定權勢,就有了屏障皇室的本事。當然,有些藩王也會嘗試造反。《明史》就記載了安化王朱寘鐇之亂和寧王朱宸濠之亂等藩王叛亂。不過呢,這些藩王是無法與中央對抗的。寧王朱宸濠之亂,不到兩個月就被壓下去了。安化王朱寘鐇之亂更是隻持續了18天。大部分時間裡,明朝藩王都是安分守己,以備勤王的。

唐朝和明朝,兩朝的疆域都很大,為什麼兩朝的後代會有明顯的差異?

上圖_ 唐朝各藩鎮形勢圖

三、大臣留存情況不同

皇室後代要想復國,光靠自己還是不行的。如果有大臣能幫忙輔助,皇室的復國之路就會更加順暢一些。

1。唐朝大臣

後梁太祖朱溫是一個狠角色,他的謀士李政也隨主。這個李振,有些才華,早年科舉屢試不中。所以他看待李唐的舊臣,有一種又羨慕又痛恨的病態心理。唐哀宗當政時,李振見朱溫已經殺了唐昭宗的九個兒子,於是鼓動朱溫對李唐舊臣下手。朱溫於是在滑州白馬驛對三十餘名李唐臣子痛下殺手。李振還未盡興,於是對朱溫說:“此輩常自稱是清流,應當投入黃河,使之變為濁流!”朱溫也贊同,於是又把臣子的屍體投入黃河。

至此,忠於李唐的臣子所剩無幾。

2。明朝大臣

相比性命不保的李唐大臣,明朝的大臣可是幸運得多。明朝的大臣不止保住了性命,而且還有左右復國政局的本事。鳳陽總督馬士英、戶部郎中史可法,支援了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權。在福州,翰林院修撰黃道周、都督同知鄭芝龍擁立了唐王朱聿鍵。文淵閣大學士何吾騶支援了紹武帝朱聿鐭即位。戶科給事中瞿式耜擁立桂王朱由榔。在這裡可以看到,擁立皇帝的大臣數量不少,而且官職五花八門。

唐朝和明朝,兩朝的疆域都很大,為什麼兩朝的後代會有明顯的差異?

上圖_ 手持權杖的鄭芝龍,見於一幅荷蘭人繪製的海圖

綜上,由於社會情況、藩鎮政策、大臣留存情況這三個主要的原因,唐朝的皇室後代復國的少於明朝。我們從兩朝後代復國一事可以總結出兩個有用的道理。一是要時刻準備,有備則無患。二是要凝聚人心,團結才是力量。如今,唐朝、明朝這兩個創造過許多輝煌的朝代已經消逝,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他們的歷史中汲取智慧。

作者:夏禎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錢海嶽《南明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