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育/ 正文

張飛之死,《三國演義》中記載的是什麼?張飛為什麼要刺殺張飛呢?

首先需要說明一點,有關張飛之死,《三國演義》當中的記載跟歷史當中的記載,其實是有一定區別的。

《三國演義》當中的記載不用多說,張飛要求手下將軍範疆、張達二人在三天之內製作出十萬套白旗和白甲。在那個沒有流水線生產的時代,這樣的軍令完全就是無理要求,範疆張達由於無法滿足而遭到張飛的鞭打。由於害怕自己將被張飛處死,兩人鋌而走險,將張飛刺殺。

而史書《三國志》當中的記載則非常懸疑,兇手也的確是範疆(史書中稱範強)和張達,刺殺的過程也的確跟《三國演義》當中一樣,即兩人偷偷摸進張飛的軍帳中,將張飛刺殺並割首,隨後攜張飛首級叛逃東吳,但刺殺的原因卻在史書當中沒有提及。

當然,這處空白也可以理解,畢竟刺殺過後,兩人攜帶張飛的首級順江直下而投奔東吳。由於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兩人就此也消失在史書當中。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身為蜀國人,他很難查詢到東吳國內有關這兩個小人物的後續故事。加上東吳本國也沒有進行記載,具體行刺的原因和兩人未來的結局,自然在史書當中沒有被明確。

但張飛為什麼遇刺?儘管史書當中沒有給予一個真實的答案,但筆者個人傾向於,其中的答案也許跟《三國演義》都是類似的。張飛火爆的脾氣和嚴格的治軍制度,這些都造成了張飛在最後的遇刺。

因為至少在史書的記載當中,有關張飛的性格,就曾經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從史書中留下的痕跡來看,張飛喜歡鞭打士卒,當然,這未必等同於張飛是一個虐待狂。要知道任何一支軍隊都有著嚴明的紀律和獎懲措施,張飛的軍隊也同樣不例外,作為一軍之統帥,張飛頻頻鞭打士卒,也間接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張飛統帥的軍隊的紀律管理應該是相當之嚴格。這支蜀漢軍隊在用軍功激勵官兵的同時,也在用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屬下的官兵。

至少在封建社會,這種現象較為常見,並不是張飛軍隊之獨有。

甚至在現如今的職場當中,我們往往也能遇到這一種型別的領導:領導能力有方,做事果斷利索。但這樣的領導往往也把他的性格加入到了對單位的管理當中。屬下的員工一旦達不到他的滿意,肇事的員工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久而久之,這個公司的運轉也許不錯,這個領導在這樣的管理方式下也許會很有威懾力,但是他在員工當中的口碑,或許不會很好!

而張飛很可能就是這樣的人!

所以在他的模式下,張飛麾下的官兵始終在軍功和刑法面前權衡,立了戰功有獎賞,做了錯事被體罰。恩威並施之下,也許有的官兵頂住了這樣的壓力,最終成為了一個鐵血戰士,但有的官兵也許頂不住壓力,在憤怒和心裡崩潰之下,最終鋌而走險,做出了刺殺張飛的舉動!

當然,歷史學家也在懷疑著這樣一個問題:範疆與張達會不會是孫權在很早之前就埋藏在蜀漢政權內的釘子,進而在關鍵的時候發揮作用。畢竟按照常理來講,當時的中原格局是曹魏最強,蜀漢和東吳偏弱,作為篡漢自立的曹魏政權來說,蜀漢政權一直是他的最大敵人,張飛更是在蜀魏交戰的戰場上屢敗魏軍。在這樣的利益糾葛之下,這兩人為什麼不投奔曹魏,而去投奔東吳呢?

不過也不排除另外一個可能,作為從荊州起兵,進而攻佔整個益州的劉備來說,當年的他是依靠著荊州派才攻入了四川。在定居益州之後,他的政權麾下也有著數目驚人的荊州派人士。但隨著關羽丟失荊州,這些荊州派人士全部再也無法回到老家,甚至老家的親人也淪為孫權之手。那麼範疆跟張達是否也是荊州人呢?他們是否是為了返回老家才做出這樣的極端舉動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