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育/ 正文

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再砍頭

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再砍頭

曹操這一人物形象,在歷史上存在頗多爭議。《三國演義》裡他的形象並不算光明磊落,反而時常有著陰險狡詐的意味。

其實從現今的眼光來看,曹操不過是一個多重特性的矛盾體,並不能算“小人”。

曹操雖然為人處世多為自己考慮,有時甚至達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但他的膽識和權謀智慧,在今人看來也是尤其難能可貴的。除此,曹操的性格難以概括,還在於他極少存在單一的優點或缺點。如果說他是斤斤計較的小人,可他在某些時候又顯得大度從容;若稱他真實,他又在不少時刻運用算計。曹操本人,實在可謂是紛繁複雜的多重矛盾體了。

曹操這樣一位複雜的時代梟雄,為人處世自然有他不理智的地方,但他本身的智慧所在顯然更為明顯。但很多時候他的一些做法,往往讓人一聽說時深感不能認同理解,但結合他本身的人物特質仔細想想,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再砍頭

曹操這樣的人物,具備小心謹慎的智慧,在知人善用方面也有不小建樹。但他在擒得呂布,並且在呂布誠心投降的情況下,卻選擇處死呂布。

曹操明知呂布武功蓋世,有驍勇之姿,為何還要執意將他置於死地?

其實在曹操處死呂布的過程裡,劉備是起過“挑撥”作用的,但這並非主要原因。從曹操處死呂布的方法裡就能夠看出來,他先是將其勒死,又砍頭示眾。雖然曹操殺伐果斷,但如此這般的“狠毒”和怪異的舉動,在他的處事方式中並不多見。

那曹操為何要選擇這樣看似“畫蛇添足”的方式對待呂布呢?從他本人的特質和他們二者的交集來看,大概有這些原因。

“寧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三國演義》描繪曹操性格的時候,有一句話可謂是最具代表性了。那便是曹操所言的:“寧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時而隱忍,不過但凡成為對他行事有不利影響的“眼中釘”,都不會有太好的結局。

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再砍頭

比如在《三國演義》裡描述的關於曹操與呂伯奢相關的情節時,作者寫:“操與曹操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

這個故事是說呂伯奢好心款待落難的曹操,磨刀設宴,卻被曹操懷疑,以致一家八口皆死於他手下。曹操生性多疑,不肯輕易放過任何阻礙他的人。

呂布對於曹操來講也是如此。提起曹操和呂布的愛恨情仇,免不了要提一下令他們二人結下樑子的“兗州之戰”。在這場戰鬥裡,曹操原本做足了打算,欲攻打徐州為父報仇,出一口對陶謙的“惡氣”。但就在曹操外出攻打時,張邈等人卻意圖造反,勾結呂布,對曹操給以致命一擊。

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再砍頭

雖然最後曹操依然取得了勝利,奪回了領地兗州,但呂布主動的進攻,還有在這次戰役裡曹操不小的損失,都讓曹操印象深刻。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曹操與呂布正式結下樑子。

之前兩人雖一直處在相對的立場,不過曹操還不至於對呂布有太多深仇大恨,而從這場鬥爭開始,呂布的野心被曹操所看到,曹操也對呂布攻佔自己地盤的行為“深惡痛絕”。所以這也為後來曹操殺呂布埋下了伏筆。

況且曹操那樣小心謹慎的性格,他不會不清楚呂布究竟在本質上是個什麼樣的人。曹操曾經準備刺殺董卓之時曾與呂布有一面之緣,那時的呂布是董卓的義子,對董卓可謂忠心耿耿,但後來呂布卻因為愛恨糾葛親手殺了董卓。

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再砍頭

曹操心裡必然很清楚,呂布這樣的人,有勇而無謀。他權衡利弊,呂布人品堪憂,若是留下呂布為自己效勞,保不準呂布未來背信棄義,自己萬萬不可挖坑給自己跳。而呂布又恰好武藝非凡,若是留下他卻不把他留在自己身邊,他日呂布再投靠對手,更是如大難臨頭。

所以表面上看,曹操似是特意問劉備如何處置呂布,但在曹操心裡,他已經決定好斷然不能留下呂布了。

其實呂布不論有沒有主動攻擊過曹操,曹操都不會選擇留下他。但如果呂布不曾對他主動出擊,曹操或許不會選擇用折磨般的方式賜死呂布。

曹操不允許天下人負他,他不會留下呂布,給呂布“負他”的機會。而曹操對呂布又是“懷恨在心”的,這也是他選擇勒死呂布,之後又將其砍頭示眾的原因之一。

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再砍頭

縝密用心:“殺雞儆猴”

前邊提到的,曹操在徐州與陶謙作戰的時候,張邈卻趁機背叛了他。原本張邈在這之前曾歸附於曹操,而這突如其來的背叛正是在曹操意料之外的,所以這場背叛就引起了曹操的深刻思考。而恰好這次背叛還牽扯進來一個人,那就是呂布。

所以曹操最後擒獲呂布的時候,不由自主就會回想起曾經張邈對他的背叛。倒不是說曹操有多“小肚雞腸”,而是當時張邈的這個舉動必定在曹操的部下那裡掀起了軒然大波,眾士兵哪怕表面不顯山不露水,但心裡都清楚,曾經張邈擾亂過軍紀,而且這呂布恰好是這場“造反”的重要參與者。

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再砍頭

所以於情於理,曹操都會對呂布“斬盡殺絕”。如果留下呂布並且為己所用,眾位下屬難免會時不時回想起張邈的那場“鬧劇”,一來難以穩定軍心。而二來,曹操也正是因為擔憂部屬們會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他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殺雞儆猴”,讓他們看到懷有“賊心”的下場會是如何。

那麼這樣看來,曹操對呂布“先縊後砍”的行徑,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釋了。這樣的折辱一方面有“洩恨”的意味,另一方面也有“警告”的想法。不過不得不提的一點是,對於處死呂布的方式之狠毒,曹操也不完全是因為恨意和震懾,還有呂布的身份地位的原因。

人說:“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的名氣和地位其實是很高的。曹操並不想當一個“十惡不赦”的大惡人,從他處置呂布之前對劉備的詢問就可以看得出來。

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再砍頭

曹操故意在處置呂布之前問劉備,顯然不是真正想要問劉備的意見,畢竟在他心裡對於呂布這個人是懷有深深“恨意”的。

他詢問劉備,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礙於呂布的名聲,畢竟呂布此前也曾有“光輝歷史”,不能由他隨意處置。

還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在於曹操的“思維縝密”,眾所周知,曹操的性格有“詭詐多變”的意味,不可能將心思想法全然公之於眾。

雖然他對呂布充滿了恨意,但他卻不能表現得過於明顯,他需要“借人之口”來“洩憤”。所以有了劉備的“支援”後,他才對呂布進行了處置,就似乎在對人宣稱:這是我的不得已之舉。

從這個層面來看,也就能解釋得通曹操之後的處置過程中,為什麼不是直接把呂布斬首,而是選擇先把呂布勒死了。古代在處理犯人的時候,斬首示眾明顯是不夠光彩的刑罰。

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再砍頭

古代往往在斬首之前,都會將犯人推出去“遊街”一番,並且把行刑現場安排在鬧市,這樣無疑是對犯人的一種深深“折辱”。

而呂布作為“人中龍鳳”的大將軍,既然曹操在之前已經表現出了不願意殺他的傾向,那曹操也必然會選擇“貫徹到底”。

所以他為了維持自己表面的“淡定”,給了呂布一種看似很“體面”的處罰方式,就是將其“縊死”。這樣的方式能給人留下全屍,在眾人看來,彷彿是一種“恩賜”,但殊不知這種方式的痛苦性和掙扎性。

曹操這樣做,其實是“一舉兩得”的。既在合理範圍內出了口“惡氣”,又達到了讓呂布痛苦的目的。

而在呂布死後,曹操又緊接著將其斬殺。這個時候的呂布已然不是一位活著的人物,所以曹操如何處置都不用再顧忌太多。曹操仍然記得他想要警醒下屬的目的,所以又殘忍地對呂布進行砍頭示眾。其心思之深,讓人咂舌。

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再砍頭

簡而言之,曹操其人的所作所為雖然有時看似奇怪,但只要聯絡他本人的性格,對於他這些做法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再砍頭示眾,大致就在於兩個方面,一是他“寧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信條,二是他“殺雞儆猴”般的縝密用心。

曹操和呂布的恩怨糾葛,其實孰勝孰負也是毫無懸念的。呂布勇猛過人,但在鬥智鬥勇方面,與曹操相比還是遠遠不及,一代勇士落得如此下場,也令人感慨唏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