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育/ 正文

[你好 老班長]馬衛國:要當好結對幫扶雙方的“連心橋”

指導單位:南海區退役軍人事務局

統籌:謝紅、張聞

採寫:羊城晚報記者張聞

12月13日,距馬衛國來到對口幫扶單位——肇慶市德慶縣官圩鎮已經整整五個月了。在各個鎮的幫扶進度上,馬衛國的“手腳”並不算快,目前主要精力依然還在調研和制訂規劃上,為啥?因為他最清楚自己的定位:要讓最專業的人做最專業的事,“真正讓南海農村和官圩農村共享發展經驗,我就是這之中的‘連心橋’。”

[你好 老班長]馬衛國:要當好結對幫扶雙方的“連心橋”

調研:自掏腰包請村民喝“土炮”

從河北農村讀軍校“走出來”、2017年轉業到南海區裡水鎮的馬衛國是這次駐鎮幫扶中裡水鎮最早報名的其中一人,目前在官圩鎮擔任鎮委副書記兼幫扶工作隊隊長。

“官圩全鎮有232。56平方公里,一共有23個行政村,下屬177個自然村,還有2個社群,但全鎮人口僅約4萬人,空心村多。”馬衛國調研發現,在產業上,官圩鎮以農業為主,皇帝柑、水稻、桂皮、黃皮、荔枝都是當地的主要作物,但種植業不但要靠天吃飯,主要利潤也沒到農民手裡。鎮裡有一個打火機廠,吸納勞動力十分有限。

就是調研,剛開始也並不順利。馬衛國發現,部分偏遠的村居,對調研人員的信任度也不高,“鎮裡以前也搞過一些調研,但村裡反映,情況彙報上去,問題久久都難以解決,久而久之,一些村認為調研都是走走過場。”

馬衛國真心不想走過場。為此,他下村不但要聽彙報,更要聽普通村民的心聲,常喜歡在村裡走走。環衛工人、在家帶小孩的人……馬衛國常常和不同的人邊走邊聊。他還想到一個土辦法——自費請村委會吃飯,“我就請他們吃飯,喝他們當地的‘土炮’”。幾杯酒下來,隔閡慢慢少了,村裡的情況如同竹筒倒豆子一樣從基層幹部嘴裡娓娓道來。

當然,要取得信任,最重要還是要辦實事。馬衛國首先就從“防返貧監測戶”入手。金光村的覃某一人帶著五個孩子,孩子的上學費用是個大問題。馬衛國就找“孃家”裡水鎮以及一些南海企業和覃某的孩子結對,以保證孩子上學的費用。有村民得了重病,每週要做透析,需要有人照顧,在病者丈夫打短工、散工的同時,馬衛國還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利用政策給病人的丈夫找公益性崗位,儘量讓他能“兩方兼顧”,“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今年我們先要把基礎打好。”

發展:力爭多結對子,開啟視野

調研多了,馬衛國漸漸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新任村幹部有積極性,但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和制約;村民受眼界所限,對產業和集體經濟的發展打不開思路。對“症”下藥,馬衛國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法。

要實現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組織振興卻是“牛鼻子”。馬衛國一改往年上級撥款多用到幾個當地基礎好的農村這一做法,與鎮相關領導商量資金優先傾斜於一些短板最明顯、區位較偏遠的村居,先解決一批村民需亟待解決的問題,增強村裡對黨委政府的信心。針對該鎮農村經濟作物售價不高、農民利潤不多的問題,馬衛國幫助當地農村與南海惠雅超市結對,直接進貨售賣農產品。馬衛國更申請在南海迎賓館設定官圩鎮的農產品專櫃,千方百計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

當然,集體經濟要發展,村委會和村民的思路一定要開啟。為此,馬衛國計劃,過一段時間一定要在兩地多結對子,“一方面要請南海的村黨委書記過來幫他們把把脈,給他們出出點子;另一方面,要帶著官圩鎮的鎮、村幹部到南海多考察,看看南海的集體經濟是怎麼發展的,打開了視野,發展才有出路。”如今,馬衛國已經在尋找當地村裡的“種子”,爭取把一批思想活躍、踏實肯幹的年輕村幹部作為重點培養物件,帶領農村增收致富。

“我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我希望官圩鎮裡多幾個年輕人像我當年一樣,能從村裡走出來;我也知道,發展村集體經濟,還有很多比我更專業的人。”馬衛國給自己的定位是打好官圩鎮農村的基礎,做好官圩鎮和南海里水鎮農村共享經驗的“連心橋”,“我們不搞突擊那一套,來幫扶三年,安安心心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就是我對自己最大的要求。”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