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育/ 正文

方舟子: 象棋是印度發明, 因為中國從來就沒有過大象, 河南人笑了

方舟子: 象棋是印度發明, 因為中國從來就沒有過大象, 河南人笑了

“愈挫愈勇,無欲則剛”,象棋因為直斜多行的規則和波雲詭譎的博弈方式,直接影響著無數國人的行事之道。明清時期,大街小巷都有棋館,是在勞動間歇時間緩解勞倦的娛樂手段,我們的兒時記憶,就有父輩在大槐樹下敲棋博弈的場景,伴隨著響亮的棋子落盤和歡聲笑語而度過一個個慵懶的午後時光。

這樣證據確鑿,垂髫小孩都脫口而出的常識,方舟子卻公開表示質疑,並且用了堪稱“幽默”的方式,讓人不禁哂笑。此人認為中國並沒有過大象,所以象棋是印度發明的,這樣的言論真是讓人匪夷所思,而“豫”字為頭的河南人卻在這樣的言論中,得以找尋到了“不菲”的快樂。

方式“幽默”,證據難尋

歷史的爭論本身並且並沒有錯,象棋作為我國曆史悠久的益智遊戲,在民間廣為流傳,是古代中國人民智慧和藝術的象徵。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麼問題的癥結在哪裡?

歸根結底來講,方舟子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出現過大象,自然象棋中不會出現象,所以他便懷疑,中國象棋是傳承於印度。如此言論一出,令人瞠目結舌。那麼事實是什麼呢?

方舟子: 象棋是印度發明, 因為中國從來就沒有過大象, 河南人笑了

關於印度象棋,據史料記載,印度象棋的誕生時間大概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相比較之下,中國史書《楚辭·招魂》中已經有了確切的象棋的記載。所以中國象棋的誕生時間不會晚於戰國時期,而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和現在相似的規則和行棋方式。

兩者對比,便不難看出,中國象棋的誕生時間要比印度象棋的誕生時間早得多。兩者如若有相通的地方,也只能懷疑前者對後者有所借鑑。青出於藍未勝藍,反要代藍做青染。

翻閱中國的史書記錄,最早的象棋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叫做“六博”,後又發展出“格五”,在原有的基礎之上規範了行棋的方式。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象棋取代了六博棋,象棋的規則也趨於完善。如此多的證據,早已如洪流一般推翻了方舟子的言論。

方舟子: 象棋是印度發明, 因為中國從來就沒有過大象, 河南人笑了

河南無象,豫人輕笑

方舟子言論中還重點提到了中國古代沒有大象,並以此作為“鐵證”。中國真的沒有大象嗎?這實為天下笑柄加之謬論。在方舟子上學期間,一定讀過一個故事叫做《曹衝稱象》,不知這大象被他理解成了什麼物種,竟然在這中華大地悍然消失。

在諸多漢代史書中,都曾記載了有關象牙的珍貴寶物。三國時期的西南地區藩屬國就曾經以“象之珍”作為進貢中原的寶物。盡人皆知的歷史故事“七擒孟獲”中的孟獲,就以戰象之軍聞名。這些都是我國產象的鐵證。

近代我國自然氣候發生顯著變化,大象數量下降,導致方舟子並沒有見過大象,才得來了根本站不住腳的“證據確鑿”的答案。這已是最善解人意的理由了。方舟子言論中特別提到了河南省,大談河南省的“豫”跟大象毫無聯絡。就像是舟生大陸,從未及水一般。這樣的言論必然是站不住腳。

方舟子: 象棋是印度發明, 因為中國從來就沒有過大象, 河南人笑了

史書記載的“豫”字來源,正是因為古代河南地區盛產大象,才賦予了這樣的名字,豫字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形為人牽大象,如此清楚,卻被認為是毫無聯絡,真是讓人費解。

而在河南境內開展的幾次出現實物的考古工作,則擲地有聲,言之鑿鑿的證明了這一切。殷墟王陵東區曾經出土過一個大象坑,專家在坑中發現了一頭成年大象和大象飼養者的骸骨。

無獨有偶,幾十年之後,殷墟王陵西區再次發現了大象的骸骨,專家發現,這頭大象的脖子上還帶著銅鈴,證明這是被飼養長大的大象。

專家用事實告訴我們,“殷人服象”是真實記載,河南人頭上的“豫”字是清晰明瞭,無可爭議。對於方舟子所說的河南不產大象,“豫”字子虛烏有的言論,河南人終究是放下了燴麵,掩面偷笑。

方舟子: 象棋是印度發明, 因為中國從來就沒有過大象, 河南人笑了

言論難堪,警示民眾

方舟子的此番言論,實在是不堪一擊,無論是對於象棋出現時間沒有清楚地認知,也對河南省妄加斷言。不僅是自己無知的體現,更是對於民族歷史的不尊重。方舟子的很多言論都妄圖抹黑中國的歷史,扭曲民眾心中的歷史認識,這實在是不道德的行為。

透過極為過激和劍走偏鋒的言論來“博眼球”,藉此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殊不知,這種言論終將成為民眾口中的笑料,隨著眾人的茶飯酒肉和飯後閒聊消散到九霄雲外。

此次事件雖然成為了笑料,但卻給予我們很大的警醒,有些民眾對於歷史的認知還存在許多誤區,有很多人因為文化的不自信,輕信了這種謠言,加入了懷疑象棋來源的大軍。這是十分可怕的。

方舟子: 象棋是印度發明, 因為中國從來就沒有過大象, 河南人笑了

文化的缺失對於一個民族來講是高屋倒梁,飛鳶斷線。一切都會變得虛無縹緲,引發文化更不自信的惡性迴圈,這值得我們思考與反思。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更是面面俱到,件件絕倫。而我們對他們的保護和傳承卻遠遠不夠,甚至出現了國外比國內更重視某項傳統的怪圈。這是我們自身發展的問題,這些漏洞很容易成為投機分子爭名逐利的幌子,藉此來換取自身的利益。

加強歷史傳承意識刻不容緩,只有人人保持文化自信,我們才能夠充滿力量的抵禦歪曲言論的入侵,才能更好地保護流傳下來的珍貴傳統文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只有我們的文化足夠強大,人民意識足夠堅定,那我們時代的引領者,才能橫刀立馬,揮斥方遒。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