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阿里雲全年收入601億元,7年間增46倍,高速發展向來成為阿里常態!

日前

,阿里公佈2021財年業績,阿里雲全年營收601。2億元,同比猛增50%,而高速發展向來是阿里雲的常態。2015財年阿里首次披露雲計算營收,當年阿里雲全年收入僅為12。71億元,如今突破600億元大關,7年間增長46倍,表現十分搶眼。

阿里雲之所以收入大漲,主要得益於網際網路、公共部門及金融行業增長推動,預計未來收入結構將進一步多樣化。其中,阿里雲佈局政企市場由來已久,政企行業收入佔比持續上升。IDC報告顯示,阿里雲在工業雲市場、數字政府市場、金融雲市場均排名第一。

一直以來,外界普遍認為,阿里雲擅長在網際網路行業掘金,離政企市場相對較遠。其實不然,如今政企客戶已成為阿里雲不可或缺的增長引擎,並在多個細分行業市場斬獲第一,表現可圈可點。總之,千萬不要低估阿里雲在政企市場的影響力和決心。

率先佈局政務雲市場

眾所周知,阿里雲初期主要服務於阿里自身業務體系的發展,後逐步服務於整個網際網路行業。隨著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雲計算不僅僅是基礎設施,更多承擔引領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的使命,憑藉深厚的技術沉澱和強大的生態能力,阿里雲迅速蛻變為網際網路企業上雲的首選。

如果說過去十年是以網際網路企業上云為主的上半場,那未來主要是廣大非網際網路企業上雲的下半場,而且傳統企業對雲的應用遠遠大於上半場的網際網路應用。這意味著,在雲計算上半場,網際網路雲服務商出盡風頭,下半場則是擁有行業優勢的雲服務商更具優勢。

我認為,阿里雲在雲計算上半場的優勢可以延續到下半場。原因很簡單,早在雲計算上半場,阿里雲就已不滿足於只服務網際網路企業,把觸角伸向政企市場,佔據先發優勢,經過深耕多年,已積累強大勢能,其他玩家想要趕超並不容易。

先說政務雲,政務雲是為政府行業提供雲計算基礎設施、支撐軟體、應用系統、執行保障和

資訊保安

等綜合服務平臺。政府基於政務雲部署的系統、應用可以進一步提高事務處理效率,簡化政務程式。本著為人民服務的

宗旨

,近年來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多方試點,取得良好成效。而起步較早的阿里雲當仁不讓,成為業內政務雲做得最好的服務商。

政務效率時代,政府各部門統一思想、解放思想勢在必行,這相對好辦,真正的難點在於技術突破。傳統硬體廠商提供的政務雲模式是盒子(硬體)+企業軟體,只能滿足初級的企業資訊化需求。同時,單個垂直IT系統的建設,使得政務資訊的互通成為前所未有的難題。

據我觀察,傳統IT架構是固化流程,用軟體實現自動化,每一個專案相互垂直、互相割裂,帶來三大突出問題:一、資源孤島:一直買硬體,但用的時候仍然不夠;二、應用孤島:專案越來越多,創新還要從零開始;三、資料孤島:看起來有很多資料,卻無法產生價值。

阿里雲獨創的雙中臺技術可以有效解上述問題。所謂雙中臺,指業務中臺和資料中臺,打破傳統IT的煙囪模式,將技術能力和資料沉澱到中臺,避免資源浪費和重複建設,讓創新業務快速落地,讓資料流通,實現全域性智慧,這是傳統IT廠商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

同時,阿里雲底層是自主研發的飛天作業系統,為政務雲提供自主研發的穩定高效基礎設施平臺。反觀其他玩家透過國外的免費作業系統OpenStack來建立,即“拿來主義雲”。鑑於政務方面的民生資料關乎國民資訊保安,出於安全考慮,自主研發的更受青睞。

阿里雲全年收入601億元,7年間增46倍,高速發展向來成為阿里常態!

早在2012年,阿里雲便入局數字政務市場,在兩大優勢的加持下不斷攻城略地,打造一系列標杆案例。其中,阿里雲與浙江合作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最為外界津津樂道,實現率、滿意率均超過9成,浙江由此成為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的

領頭羊

這一創舉不僅在2018-2019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獲得人民日報的點贊。除此之外,江蘇一張網、雲上貴州、人社部、海淀稅務局、中國氣象局、國稅總局、浙江網際網路法院等

也都離不開

阿里雲的

神助攻

。不難看出,無論從技術還是合作成效上,阿里雲都是數字政務行業的佼佼者。

事實上,阿里雲不僅全面提供政務數字化的能力,包括雲計算、資料中臺、AI能力賦能,還帶來服務理念的升級。從“群眾跑腿”變為“資料跑路”,透過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提高政府服務效能,大大方便老百姓辦事。其實,網際網路思維中服務使用者的理念,與服務百姓的理念完美貼合,成為面向未來的數字政務新模式。

領跑工業雲和金融雲市場

近年來,來自各行各業的傳統企業興起一股集體上雲的熱潮,阿里雲在至關重要的工業雲市場、金融雲市場一馬當先,奠定行業領先地位。

工業雲方面,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的主力,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戰場,而阿里雲一直走在助力製造業升級的行業前列。2016年10月,馬雲提出“新制造”概念,引領業界智慧製造熱潮;2017年3月,阿里雲釋出ET工業大腦,讓工業生產線上龐大的鋼鐵軀體擁有智慧大腦;2018年8月,阿里雲又帶來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和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飛象”。

阿里雲全年收入601億元,7年間增46倍,高速發展向來成為阿里常態!

前者幫助生產企業以自主可控的路徑實現自主可控的智慧製造,後者則帶來安全高效、低成本、易部署的智造整體解決方案和升級型服務。由此可見,阿里雲總是立足於行業和企業痛點,利用自身在技術、平臺、生態等多方面優勢,發力工業物聯網+網際網路、為中小企業普惠智造、對現有能力最佳化提升三個目標,協助生產企業實現降本增效,激發經濟新動能。

目前,中國石化、徐工集團、協鑫光伏等多家工業製造企業已採用阿里雲技術,在良品率、成本、效率等方面實現突破,幫助企業創造利潤數十億元。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國製造業將加速擁抱網際網路技術,藉助雲計算、AI技術實現效率提升和成本最佳化,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而身處其中的阿里雲大有可為,市場份額有望穩步攀升,繼續穩坐“行業一哥”寶座。

金融雲方面,金融行業對技術穩定性、資料安全性和

隱私

要求較高,能夠滿足金融行業的需求,對其他行業產生極強的示範效應。同時,在IT領域投資規模上,金融行業所佔比重一直位居前列。因此,從行業影響力、市場需求和投資規模等角度來看,金融雲理所當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早在2013年,阿里雲便入局金融雲市場,經過近8年發展,客戶數量已超萬家,覆蓋60%保險企業、50%證券公司,以及上百家銀行,其中包括6大國有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全國一半以上的城商行以及近一半省級農信聯社。IDC報告顯示,阿里雲位居國內金融雲市場第一,成為支撐金融行業的數字新基建。

那麼問題來了,幾乎主流科技企業均參與金融雲市場的爭奪,阿里雲憑什麼持續領跑,且不斷擴大領先優勢?我總結,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技術的驗證沉澱,在螞蟻集團豐富的金融場景和

天貓

雙11等極限場景下多年的考驗,進一步沉澱阿里雲強大的技術能力。

二是技術的原創性,金融行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技術的可控、成熟和安全,只有自研解決方案才能打消金融機構的疑慮,一直堅持自主研發的阿里成為香餑餑。三是阿里生態協同,如今阿里雲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早已不是簡單的甲乙方關係,雙方可以進行深層次合作,從而對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進行邊界拓展,這種複合價值有賴於阿里豐富的生態,形成阿里雲獨特的競爭優勢。

阿里雲全年收入601億元,7年間增46倍,高速發展向來成為阿里常態!

不知你

發現

了沒,無論是拓展政務雲市場還是發力工業雲和金融雲市場,阿里雲的打法均指向同一個關鍵詞:技術驅動。技術是底座,阿里雲在持續加大技術投入,以“做深基礎”為戰略,紮根基礎技術。經過多年錘鍊,以飛天雲作業系統的技術能力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同時,在計算能力、資料庫、安全技術、Servelees等領域,阿里雲多次入選世界頂級行列,接近或進入全球領導者佇列。去年4月,阿里雲宣佈未來3年投入2000億元,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路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麵向未來的資料中心建設,全力衝刺全球最大的雲基礎設施。

促進數字經濟長遠發展是阿里雲的使命,阿里雲智慧總裁張建鋒曾表示,“阿里雲將全力投入數字經濟新基建,將阿里20年建設的技術能力帶給全社會,幫助政府和企業建設面向未來的新型基礎設施。”新基建的號角已吹響,政企加速數字化轉型大勢所趨,轉型路徑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牽手阿里雲這種數字化經驗豐富的雲廠商,一定可以少走彎路,儘早享受數字化紅利。

結語

2019年7月,張建鋒喊出“全面上雲的拐點到了”,稱2019年是從傳統IT向雲計算全面轉移的拐點。而阿里雲的優勢在於擁有“四張王牌”——飛天雲作業系統、飛天大資料平臺、阿里雙中臺和智聯網AIoT,幫助政企客戶實現技術和商業的指數級增長。一晃近2年過去,政企客戶為阿里雲貢獻規模化營收,未來仍將深耕政企服務市場,營收佔比或將進一步提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