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八十年前,蒲石路上的搶救國寶行動

原標題:八十年前,蒲石路上的搶救國寶行動 來源:上觀新聞

1941年的一天,“孤島時期”的上海。

一場與日本侵略者之間爭分奪秒的“國寶搶救行動”正在當時蒲石路(今長樂路)上一幢名為“寶禮堂”的花園洋房中秘密進行著。只見房屋主人潘世茲先生正與隨從們將一箱箱“稀世珍寶”小心翼翼地抬出洋房外打包裝車,一輛、兩輛、三輛……隨著最後一輛滿載著國寶的汽車駛出寶禮堂的大門外,潘先生如釋重負,“去吧,我這些心愛的國之瑰寶們,我已在一個遙遠的地方為你們安排下了安全的去處,我堅信一定會等到你們歸來的那一天!”

這幢位於蒲石路上的“寶禮堂”曾是中國藏書界的一個“重鎮”,潘世茲的父親潘明訓,即潘宗周(1867-1939,近代著名藏書家,字明訓),曾在此藏有100多部宋元古書,據1939年6月9日《申報》上一則有關潘明訓去世的訊息中稱,它的地址位於當時的蒲石路666號。

蒲石路666號“寶禮堂”的現址位於何處?

有關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少文章都提及如今長樂路666號郵電醫院內三幢老洋房中西側的那幢。但筆者以為,這種說法有待商榷。因為只要翻開1940年及1947年兩版《上海市行號路圖錄》進行比對後就會發現,如今郵電醫院內的這三幢老洋房在當年蒲石路上自東向西曾分別對應666、668、670三個門牌號碼,即如果上述《申報》中所顯示資訊準確的話,那真正的“寶禮堂”舊址或許應該是郵電醫院內東側的那幢老洋房。

郵電醫院內原蒲石路670號

郵電醫院內原蒲石路668號(左)與666號(右)

曾經居住在“寶禮堂”中的潘氏家族祖籍廣東南海,後遷居上海。19世紀中葉,潘梓山(也有寫作“潘朗三”)初任工部局買辦後,該家族中先後又有多人接連擔任工部局買辦一職。(宋鑽友著《廣東人在上海(1843-1949年)》)這段經歷為後來潘明訓收藏古書積累了可觀的資本。潘氏家族原先居住在現山西北路康樂裡,後潘明訓一支族人遷居至蒲石路666號。潘明訓一生酷愛藏書,曾在“寶禮堂”中收藏有甚多古版書籍,其中尤以宋元古本最為珍貴,而“寶禮堂”之名的由來據說就與他的一次“收書經歷”有關。話說當時袁世凱之子袁克文在滬生活,因揮霍無度,終至依靠出售舊藏來維持生計,後來袁克文藏書中的十之六七均被潘明訓收進了“寶禮堂”。這些“寶貴禮物”,據說就是“寶禮堂”之名的由來。

潘明訓除了收藏古書,有時也會為這些珍寶尋找更好的歸宿。如當時上海有一位藏書家陳清華,他與潘明訓分別收藏有宋版《河東先生集》與《昌黎先生集》。一天陳清華與潘明訓二人商量:“世人向以韓(愈)柳(宗元)二人並稱,故韓柳二集理應並置一處為宜。倘若兩書分居兩處,能無失群之憾耶?鄙意兩書各作現大洋二萬元,或以柳文歸君,或以韓文歸我,胥以二萬元償其值,未知尊意如何?”潘明訓聽後深感有理,於是便將自己的這部忍痛讓給了陳清華。

此外筆者也查詢到有關潘明訓捐贈古書的記錄。據1931年6月28日《申報》報道:“(聖約翰大學)圖書館所得各方捐贈圖文書籍、凡三百九十八種、四千二百九十五卷、中以潘明訓先生所贈宋元珍籍為最”。

潘氏家族居住過的山西北路康樂裡

1939年潘明訓去世後,其子潘世茲子承父業。1941年隨著日寇鐵蹄臨近,潘世茲深恐這些國寶落入敵手,於是便趕在日寇前將這些寶物提前秘密轉移至香港,並花巨資儲存在銀行的保險庫內。這一存大約就是十年的光景。其間曾有幾個美國人和日本人有意重金收購,但潘世茲始終不為所動,寧可自己支付著高昂的保險庫租金也絕不能讓這些國寶流失海外,對此他曾這樣說道:

“這些國寶本來就屬於國家,我不能為了金錢而出賣祖國文化。這些書獻給國家,才能得到更好地儲存,同時發揮它們更大的作用。”

20世紀50年代初,在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的關心以及潘世茲和收藏鑑賞家徐伯郊等人的努力下,這批國寶從香港安全運回上海,並於不久後北上入駐北京圖書館善本室,為了感謝潘世茲在保護這批藏書中所作出的貢獻,北京圖書館在編印善本目錄時,特意將“寶禮堂”的書名下注明

“潘捐”

二字以示紀念。對於這段經歷,黃裳曾在《唐女郎魚玄機詩》跋語有云:“今冬寶禮堂藏書歸公,自海道運歸。入京之前,徐伯郊氏招餘往觀,匆匆得見宋本三十許種,皆精絕。此冊亦在,已裱成冊頁矣。雲煙過眼,未能忘情。今乃無意中獲此影本,與原跡不差毫釐,觀之忘倦。”

1987年,潘世茲在接受《解放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從小受父親的教誨,做人以禮義為重,不為金錢失節。他曾對我說過,買下這件國寶是不讓它流失到國外;但它既是國寶,就不應該只屬於潘氏家族所有。他不惜耗費萬兩

白銀

,聘請精工巧匠,刻成書版,並請著名版本專家監造,刊印一百部複本,分贈全國各大圖書館,供經學研究者和古籍愛好者一起鑑賞研究。新中國成立後,一有報國的機會,我就決定將國寶運回大陸,捐獻給國家。”

潘世茲晚年仍然孜孜不倦,為傳承弘揚中國文化默默地作出著自己的貢獻,由他所英譯的《三字經》在新加坡出版後,還被新加坡定為新加坡兒童的必讀書籍,成就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段佳話。

欄目主編:沈軼倫 文字編輯:沈軼倫

圖片由作者提供

八十年前,蒲石路上的搶救國寶行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