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再說大洋鎮風雨樂洋橋

樂洋橋,位於桂平大洋鎮街東北一公里處,橫跨大洋河,又叫大洋橋。大洋橋建造於何時,現在很多資料,網文說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式興建,1876年完工通行。不過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史籍中的說法是,大洋橋於同治十二年建(1873年),十三年(1874年)落成。

至今已近150年曆史,是桂平境內現存最大的,相對完整的古石橋,據資料,放眼全廣西,這也是排名前五的古石橋,1981年被列為桂平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再說大洋鎮風雨樂洋橋

網路大洋橋舊圖(大洋大哥大)

隨著時代發展,這座石橋已不適合當今社會環境的交通要求,再者,歷經百餘年的風雨,在各種自然災害中,各種歷史事件中,樂洋橋早已改變了很多。

原來橋上每一段橋欄,都是一整塊的紅沙石,幾乎都有石刻文字,如“同臻彼岸”,“中流砥柱”,部分橋欄立柱上還刻有詩對,如“南北貫通兩岸相安存一統,後先建造中流有所託濟群生”、“馬跡雞聲行人履坦,蛟騰鳳起學士留題”,等等,

如今都已模糊,特別是早幾年大洋橋受到一次大的洪水衝擊,橋面出現了垮塌,成為危橋,為加固與保護,最後不得不實行現代工藝施工,很多文字都已被鋼筋水泥,混磚結構所遮擋覆蓋,或是被替代。

雖然樂洋橋損壞了一部分,被替代了一部分,但主體還在,依然是桂平境內不可多得的,實體的,不可移動的文保單位,加之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所以,相關部門已經在古橋邊再建一座新橋,從而解決古橋的交通壓力,也達到了保護古橋的目的。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再說大洋鎮風雨樂洋橋

2009年網路圖片

1872年開建的樂洋橋,可以說是當時桂平的第一大石橋,施工十分講究。石橋全部用紅沙大石條,石板建造,這些石料從何處運來,沒有什麼記載,不過不遠處的白石山的石頭材質和這個倒是很相近的,不知有什麼聯絡沒有。

橋欄是用整塊整塊的大紅沙石板鑿孔裝配而成,或是刻字,或是刻詩對,橋的各處還有很多的石雕,石碑。走近看,橋欄“

樂洋普渡

”石刻邊上還可以分辨出“

馬跡雞聲行人履坦,蛟騰鳳起學士留題

”的字樣。

全橋五孔,六橋墩臺,每個橋墩長度都不一樣,兩個傍岸四個立於江中,有短的有三米,長的有九米。長的主要在河中央,橋墩頭迎水面的分水尖形似雞胸,這是古石橋常見的設計樣式,以達到分水,減低流水衝擊的作用。墩尾則伸出橋身也有幾米不等,這同樣是為了減低水流透過橋墩後,在墩尾形成的旋渦壓力,達到保護橋墩基礎的目的。

據資料說,中間四個橋墩建成之時,分別築有二米多長的魚、蝦、龜、鱉造形,這幾樣雖然不是什麼鎮水神獸,那也是水中高手,也是人們表達對水害的一種化解願望。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再說大洋鎮風雨樂洋橋

中:樂洋普渡,左:馬跡雞聲行人履坦,右:蛟騰鳳起學士留題

在江中的第二個橋墩,是全橋最大的橋墩,長九米多,據說最初在墩頭處還築有石碑一座,上書“中流砥柱”,同時還築有金龍,龍頭向下遊,龍尾向上遊,也是有著“順水游龍”的意思。

不過百十年來的多次水漲水落,這很多裝飾用的各種寓意的雕像都基本不見蹤影了,估計在一次次漲水中,魚、蝦、龜、鱉,游龍,立碑,甚至橋面是的石欄,都在人們不經意的時候,漸漸越走越遠,也許已經沉在橋的下游附近,深藏於河底於泥之中,即使有人在意,但在那個時代,也沒有什麼能力下大洋河中重拾舊件,或是修補維護,到了今天,查詢這些被沖走的石構件,更是難上加難了。長期的失修,缺少管理,也就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橋的兩頭,原來還分別建有一座風雨亭。除了讓人躲避一時的風雨,亭裡還記存著當時捐資修橋人的功德,百餘塊石刻碑鑲砌在亭壁上,上面刻下了數以千百計的捐建樂洋橋者的名錄與捐資數目,以炳千秋。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再說大洋鎮風雨樂洋橋

不過據民國《桂平縣誌》載,橋頭橋尾的兩座風雨亭卻不是同一時期建造的,清同治年橋落成通行之時,只建了橋頭一座風雨亭,也就是現在殘留的這座。到民國六年時,曾對大洋橋進行了一次大的維修,這次順便在橋尾處增建了一座風雨亭,也就是現在已經完全消失的那一座。

只可惜,世間事多,現在剩下的這座風雨亭,還已經破敗不堪,看似危樓,正如

“風雨”

二字,昔日是景,如今是情,斑駁之間,遺失了多少昔日的繁華,風雨之中,水流漲退間,講述了多少往事,又衝去了多少舊貌。

總之,現在只能在文字中想像這座橋曾經的模樣了。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再說大洋鎮風雨樂洋橋

樂洋橋因何而起,又何人來修的呢?

在橋頭風雨亭裡,牆壁最上方有一方《樂洋橋引》碑,上面應該記下了樂洋橋的興建故事,只可惜太高了,而且灰多土多,手機拍不清楚,但這樣的地方重大事件,剛好被歷史所記載下來,在桂平史籍中就有這篇《樂洋橋引》的全文,為時任潯州知府魏篤所撰寫。

從歷史上說,大洋以前是個圩,成於何時,不好考究,但起碼清代初期,這裡就已成圩。其位於潯州府城與鬰林州城之間,是兩地交通必經之道,發展到清代,大洋圩已經是桂平南區與鬰林集市貿易的重點交換之所,是區域內比較繁盛的一個圩場,

《桂平縣誌》有載:大洋圩有大小鋪戶二百餘家,米牛燕俱盛,以米為大宗

“民以食為天,南方以米為先”,這樣的物資交易繁盛,交通必定很重要,而大洋河穿流而下,雖說不是很寬大,不是很深急,但也是阻隔了兩地的交流,貨物往來,人走馬行,必要過渡,涉水而過也好,上船而渡也行,一往一來河面上行走,貨物的兩岸傳遞還是多有不便,這種環境,也多受自然氣候條件所限制,漲點水,下點雨,都會嚴重影響貨物的運輸流通,自然十分不便 ,作為當地的商戶,鄉紳自然明白,“要致富先修路,要過河橋為優”的道理。

於是才有了樂洋橋的興建,而古人建設這樣大型的公共設施,一般都喜歡留下一方石刻碑記,於是請來當時的潯州知府魏篤寫下這篇《建桂平縣大洋市河橋引》,而正好,魏篤此時正在編寫新一版的《潯州府志》,於是這篇引文也就被收錄流傳下來了。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再說大洋鎮風雨樂洋橋

同治版·潯州府志·《建桂平縣大洋市河橋引》

在古代,修路建橋,都是福澤鄉里,積善功德的善舉,所以,當地的富戶,一般的家庭也接受這個倡議,看殘留的碑文可見,有官府職員,有富戶鄉紳,也有一般百姓,多的數千百兩紋銀,少的數文,總之有錢出錢,多少不論。

現存砌在風雨亭中的一百多塊石刻,也記錄了這點,捐款多的,有成千上百兩白銀的,還可以單獨刻名在一塊小石碑上;公眾捐款數額較少的,如一千,幾百,幾十文錢的,一般都是數十數百人刻在一塊大石碑上,這也算是一個貢獻排名的意思了。但不管多少,這些碑刻,記錄的都是當事人的一份功德,也算是千古留名。

按地方誌所載,樂洋橋倡建者叫李勉賢,他的具體人物生平不詳,但可以查到,他是羅播人,十分有錢。據坊間傳說,在那個時期,桂平南區和玉林交界的周邊區域有三大經濟實力強大的家族,即“石山蕭(

鬰林·

蕭承煊),馬平姚(姚大鸞),羅播李(李勉賢)”,這三家人的生意產業在潯州,鬰林交界地遍佈。

作為區域最大的經濟實體家族,他們都很樂於幹這種“福澤鄉里”的事情,按桂平,玉林兩地地方誌所記載,石山蕭,羅播李參與了各自鄉籍中很多公共設施的建設,像李勉賢,除了倡建並捐二千白銀建樂洋橋,在1886他還捐資二千白銀興建邑賓興(桂平的縣級學校)。

後來統計,建這大洋橋總共花去二萬餘銀白銀,按這三大家族的作風,都參與了捐款修橋,三家捐款總額不說佔比二分之一,那也應有三分之一,這三家人完全可以說是為地方民生出過力,造過福的人,是大洋橋最大的捐款者。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再說大洋鎮風雨樂洋橋

樂洋橋的落成,不單單是方便了周邊的人們往來兩岸,更是潯州,鬰林州兩地之間的重要事件。

橋上現存的很多石刻,詩文,題詞,可以說是彙集了這一時期,這一區域的眾多名流紳士。除了捐金留名,更多的是題詞千古。像現在樂洋橋最著名的一副對聯,則是橋頭處的“風雨樂洋”聯了。

風塵內奔走賢豪暫停驂群歌適樂,

雨雪中驅馳名利且駐足共慶觀洋

之前在《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七——上都裡(大洋大灣),樂洋橋對聯謠傳》一文中,也簡要說了這副對聯的故事,當時沒有親到此處,也就不能辨識網上對這副對聯的錯誤。如今,看到了對聯的真身,算是真正的認識了他。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再說大洋鎮風雨樂洋橋

網上,包括百科,流傳最廣的樂洋橋“風雨樂洋”聯,肯定是錯誤的,因為最初的那個傳播者多打了一個“了”字,後來人轉載也沒有辨識,或是知道也無意去實證,也就造成了今天錯誤的廣為流傳。

此聯的題者,是鬰林歲貢生黃秉璠,原書者為候選訓導歲貢生北邑(應該是北流人)梁書綱,不過查了兩地方誌,沒有看到兩人的記載,也許在那個時代,他們應該也是正式的科舉歲貢生,有一定的學識和地位,在潯州,鬰林交界的區域生活圈子中,還是十分有點名氣的,作為一方鄉紳,賢達,所以才請他們來題和書這些詩文。

事實上,這是一副很巧妙的藏頭藏尾聯,風雨,樂洋,可以說是專門為這橋而作。全橋各種石刻詩文,不但有寓意,也必定彙集了區域內的各方名流,只可惜如今不能拍全了,很多已經被風雨吹進歷史無法找尋了。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再說大洋鎮風雨樂洋橋

從建橋那天起,到近年大洋新橋通車止,一百多年來,樂洋橋都是兩地間的重要交通要道。從百餘年前的人行馬車牛車,到近年的客車貨車,為數代往來兩岸的人提供了無盡的方便。如今新橋的方便,老橋也功成身退,靜靜的隱在一側。

雖然斑駁,也算為後為留下一段歷史的記憶。不知道,大洋橋後續還會不會得到進一步的保護修繕,成為實實在在的地方文保風景呢?

這就需要一個過程了。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一——桂平城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二——永和裡(西山鎮不含城區)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三——軍陵裡(尋旺鄉)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四——上秀裡(下灣鄉)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五——中秀裡(社步鎮)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六——下秀裡(油麻鎮)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七——上都裡(大洋大灣),樂洋橋對聯謠傳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八——中都裡(羅播鄉,木根鎮)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九——下都裡(麻垌鎮)白石洞天荔枝香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十——羅秀一里(中沙鎮)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十一——羅秀二里,米粉之鄉羅秀鎮

新年尋桂平老城記憶

桂平的“鄉里鄉親”,你知道你是那個“鄉”,那個“裡”的人嗎?

桂平:秦·布山之爭,桂平 or 貴縣

廣西人文:歷史上的“布山懸案”——廣西第一古縣到底是哪裡

廣西人文:歷史上的“布山懸案”——布山是秦置,漢置還是南越置

桂平:再訪賓山寺

桂平:北山飛來寺

桂平:高考至,文昌帝何在?

廣西桂平:一年一度考試季,桂平何處求文昌

桂平:西式祠堂

桂平:桂平博物館《潯城千秋》

桂平:太平天國故里的新展示

桂平:歷史之遠去的潯陽樓與太平天國“反聯”

桂平:黃埔情緣

桂平歷史:外來文化在桂平

桂平:天主教堂

桂平人文:一張老照片,一段舊記憶,桂平城北小學話往昔

桂平:第一所新式學校——潯州高中的115年曆史

桂平人文:桂平市第一中學——樹人漫漫百餘年,校友悠悠話往昔

廣西桂平:時代的謝幕,交通的變革——桂平汽車總站的往日舊話

桂平人文:桂平的電影記憶之潯江電影院,桂平電影事業發展史

桂平西山:誰還記得山頂上的電視塔?講述西山電視塔的故事(上)

桂平西山:山頂依然秀,鐵塔已拆搬!講述西山電視塔的故事(中)

桂平西山:遙望馬驪山,追尋電視塔!講述西山電視塔的故事(下)

桂平人文:消失的官衝坑三駁橋

桂平歷史:外來文化在桂平

桂平:中山公園問古

桂平:中山公園之天下為公

桂平:中山公園往事

桂平,不一樣角度看的中山公園

廣西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中山公園,我是魚塘不是馬家園

桂平:賞荷說古

桂平:大藤峽水利工程之——大藤峽往事

桂平:遠去的大藤峽故景

桂平:大藤峽水利工程之——截流

桂平:城南故事(一)

桂平:城南故事(二)——防洪牆

桂平:城南故事(三)——人頭橋

桂平:城南故事(四)——南津渡

桂平:城南故事(五)——“人頭橋”的真實歷史

桂平:城南故事(六)一一“人頭橋”釋疑

桂平:城南故事(七)——下股街,再見!再也不見

桂平:城南故事(八)——碼頭遺蹟保留猜想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故事(一)——西山水利工程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二)——桂平清代古城之一,城牆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三)——桂平清代古城之二,城門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四)——桂平清代古城之三,衙門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五)——桂平清代古城之四,四穿樓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六)——桂平清代古城之五,清風樓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六,南城角的銳變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八)——桂平清代古城之七,舊街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九)——北江古渡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九)——西山石獅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十)——千年潯州府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十二)——城門樓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十六)——乾隆御賞過的百歲壽星

桂平:歷史遺蹟之官橋與秋柳亭

桂平人文之尋訪清代義渡文化歷史:一方義渡碑,一段仁義事

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不為人知的故事

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碧雲天

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乳泉,你知道誰起的名?誰砌的井?

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不為人知的故事

桂平歷史:大成國記憶(二)——大成國王城遺址話今昔

廣西桂平人文:大成國記憶(五)——官府的白石山歲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