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欒書缶越王劍等一級文物聚首深圳,拼出容庚金石學研究版圖

2021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週年,為紀念中國著名的金石學大家容庚先生,深圳博物館聯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和莞城美術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容庚先生家屬的支援下,於7月16日推出大型展覽“與古為徒:容庚的學術與時代”,展至10月24日。

欒書缶越王劍等一級文物聚首深圳,拼出容庚金石學研究版圖

本次展覽展出文物共207件,其中一級文物8件,如欒書缶、越王劍、昜鼎、仲叀( zhuān)父簋等,二級文物14件,如齊史疑觶、子系爵等。此外還有清代陳介祺藏青銅鐘全形拓、黃士陵篆書《桃花源記》、吳大瀓篆書《陋室銘》《愛蓮說》等,不僅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也有很強的觀賞性和金石趣味。

欒書缶越王劍等一級文物聚首深圳,拼出容庚金石學研究版圖

容庚(1894-1983),字希白,號頌齋,廣東東莞人,是著名古文字學家、收藏家、金石學者。他生於東莞,壯年遊歷北京,畢生致力於訪古考古,研究古文字,收藏古器物,並和中國新興的現代學術研究機構融為一體。

晚清民國時期的中國學術,一面承襲了清代乾嘉學術的餘蔭,一面因西潮湧入形成百家爭鳴、百舸爭流的壯觀景象,成為中國史上又一個學術旺盛期。在這段歷史激流中,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知識觀念都面臨著更新與挑戰。傳統金石學也面臨這樣的局面。梁啟超稱“金石學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學也”,被賦予“證經補史”之任的金石學,在經學逐漸消亡最終退出教育體制後,又該何去何從,成為當時眾多優秀學者的探索方向,容庚即是其中之一。

欒書缶越王劍等一級文物聚首深圳,拼出容庚金石學研究版圖

從金石篆刻入門,以青銅器、古文字為研究中心,容庚依託他服務的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古物陳列所、故宮博物院等機構,改變了傳統金石收藏中對藏品秘不示眾或只在小圈子內流通的做法,而採用學術期刊、學會、出版社、編輯部等現代學術機構,不斷進行金石學學術資源方面的整合,再將其公佈於眾,從而不斷擴大金石學的影響,推動金石學向前發展。他不僅是一位淹博的學者,更是一位近代中國學術轉型期,為傳統學問開闢新路的探索者。

欒書缶越王劍等一級文物聚首深圳,拼出容庚金石學研究版圖

“與古為徒:容庚的學術與時代”展覽包括了四個單元,分別為第一單元

“家世傳承”

,介紹了容庚家世及他在廣東的經歷,包括其舅父鄧爾雅等對他金石學志向方面的影響。第二單元

“燕都訪古”

,首先展示了清代中期以來,朝野上下愈加興盛的金石風氣,金石學的影響不僅超出證經補史的考證學領域,對書法書風和視覺藝術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容庚才得以快速融入北平學術圈的核心,以金石、古文字、古器物研究為媒介,依託現代新式研究機構,如大學、學報、博物館等建制,推動金石學向前發展。此單元以容庚收藏的青銅器為線索,介紹了容庚在北京的經歷,包括就讀北大國學門、受聘燕京大學、古物陳列所、故宮博物院等。第三單元

“學術交遊”

,通過歷史照片和信札、書法等資料,介紹了容庚的學術交往,和他往來的學者群體,如羅振玉、王國維、李濟、陳寅恪、傅斯年、陳垣、郭沫若等,基本代表了當時中國人文學科領域的最高水平,和容庚有過交往的外國學者,如英國葉慈、日本濱田耕作、梅原末治等,也是當時海外漢學研究的重量級人物。第四單元

“撰述成就”

,透過容庚撰述手稿、編纂的圖錄等,展示了容庚的學術成就和治學特點以及當時的學術風氣。

欒書缶越王劍等一級文物聚首深圳,拼出容庚金石學研究版圖

更為難得的是容庚先生不僅是位卓越的學者,也是收藏大家,早在1956年,他就分兩次給廣州博物館捐出自己珍藏的青銅器95件,其中一級文物9件,二級文物37件,三級文物2件,一般文物47件。截至今日,據統計,容庚及家屬先後向國家捐出青銅器近200件,歷代書畫1200餘件,古籍善本1萬餘套冊,甲骨、金石拓片、叢帖、名人信札近千件,以及大量的著作手稿、刻本及抄本,散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歷史研究院、廣州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大學等多家單位。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世所罕見,這也反映了容庚及其家屬的高尚愛國情懷。

採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鍾永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