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垃圾分類引領生活新“時尚”

□見習記者 單冬

“以前這裡成天臭烘烘的,現在一點異味也沒有,清爽乾淨多了。”10月8日晚飯過後,亭湖區新洋街道水岸華庭小區居民賈宏明將一疊整理好的紙箱投入智慧分類驛站可回收物視窗,專職督導員檢查稱重後,透過手機管理平臺為其計入所得益幣。

“2斤紙箱就能得100益幣,我經常把家裡的快遞盒、紙箱拿過來,大概20多天就能用益幣兌換一次商品,洗潔精、衛生紙、垃圾袋都兌過。”賈宏明說。位於水岸華庭西側的智慧分類驛站,四色分類視窗清晰明瞭,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標識一目瞭然,居民投放可回收物還能獲得益幣,積累一定益幣後可兌換各類生活用品。

作為亭湖區首批“兩定一撤”垃圾四分類試點小區,水岸華庭東西側各設有一個集垃圾收集、垃圾分揀、垃圾分類學習教育展示於一體的垃圾分類綜合性環保站,站內設有洗手池、資訊公示欄等功能區。配備的專職督導員,主要負責督導檢查垃圾投放、廚餘垃圾分揀、可回收物稱重、積分商品兌換等工作。

“為了保證投放準確,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都要我檢查過後,才能掃碼開啟投放箱。”督導員盧秀萍說,“從去年10月份開始,我們就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發放倡議書、承諾書,現在居民配合度和投放準確率都比較高。”

目前,“兩定一撤”垃圾四分類工作正在亭湖區22個居民小區有序開展,預計年底新增63個,3年內實現全覆蓋。“‘兩定一撤’就是把小區內垃圾桶撤除,改為定時定點投放。”亭湖區環衛處副主任周華東說,“我們正在研究開發一款智慧監管系統,目的是實現對全區283個小區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實時監控,最大力度保證居民垃圾分類的參與度和準確率。”

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工作,也是一場全民行動。亭湖區以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為主線,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專案,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智慧化”。大豐區則是不斷推動基層治理與垃圾分類工作的有機結合,致力打造全域覆蓋的垃圾分類示範樣板。

今年7月起,大豐區按照易於投放、便於管理、利於收運原則,以每300至500戶居民設定1個投放點為標準,根據小區空間條件、分類指導員數量等因素,因地制宜配建分類收集點,同步設定監控裝置,在城區內100個小區逐步開始設定居民生活垃圾環保屋。

把日常廢棄的生活垃圾分類投入家門口的環保屋,不僅能實現資源回收利用,還能獲得積分獎勵,居民也可以透過智慧觸控式螢幕,查詢垃圾的正確分類方式。除此之外,垃圾環保屋還有“黑科技”,屋內採用了光觸媒除臭技術,安裝紫外線殺菌裝置以及滅蚊裝置、通風系統,能夠有效杜絕異味、蚊蟲、細菌;更有溫控系統實時監控箱體溫度,杜絕安全隱患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小區居民的投放體驗感。

近年來,全市各區按照“先易後難、先試後推、源頭減量、分類處置”的思路,透過組織推進、宣傳發動、科學引導、加強培訓、完善機制等措施,積極推動垃圾四分類試點工作,時下,“垃圾分類”理念已在我市多地落地生根。

“家裡小孩很喜歡這裡,我也願意帶他來,休閒娛樂的同時還能學習垃圾分類、變廢為寶的相關知識,挺不錯的。”10月9日晚上7點多,鹽南高新區戴莊路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內,家住紫薇花園的高燕表示,這裡已經成了他們晚飯後散步休閒的首選地點。

走進園內,設計感、藝術性、數字化隨處可見,由碎瓷片、碎玻璃、廢舊零件、廢舊輪胎等多個元素構成的環保雕塑“多維空間”,向人們傳達出“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的生態理念;綜合主題廳、變廢為寶廳、多媒體廳、互動體驗廳充分運用滑軌屏、全息櫃等現代化技術,讓參觀者深入瞭解關於垃圾分類、變廢為寶的方方面面……

這座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科普公園只是我市踐行“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理念的一個縮影,生活垃圾分類涉及千家萬戶,關乎民生福祉和社會發展,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我市將透過垃圾分類行動,深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建立工作,將市民身邊小事做成精細化管理的大事,倡導全社會齊出一份力、共擔一份責,人人動手參與垃圾分類,使垃圾分類成為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新風尚。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