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英國農民翻新房子,意外挖到千年金庫,不過寶藏發掘後歸誰?

引言常言道: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就像生活中大家明明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但有些人就是能夠一朝時來運轉,正如明代陳子龍在《嘉靖五子詩·李於鱗》中所寫:“鴻運正中天,應期來羽翼。” 發現世界十大著名寶藏之一霍克森寶藏的人,就有這樣的好運氣。在上個世紀90年代,英格蘭發現了一個著名的大寶藏——霍克森寶藏。霍克森是一個村莊的名字,他位於英格蘭東部的薩福克郡。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莊,村子裡的居民大都務農為生,他們在這裡過著平和安寧的生活。艾瑞克·勞斯就是霍克森村的居民,在1992年11月,勞斯決定裝修一下自己的房屋。為此他專門找來一些朋友和鄰居幫忙,很快裝修就完工了。

英國農民翻新房子,意外挖到千年金庫,不過寶藏發掘後歸誰?

▲英格蘭村莊風景01但是在11月15日,一位鄰居彼得·沃特林告訴勞斯,自己有一把釘錘可能落在了勞斯家的院子中。勞斯到院子中找尋了很久,也沒能找到這把釘錘,但是他不願意讓朋友幫了自己的忙還要遭受損失,所以專門買了一個金屬探測器來尋找這把釘錘。金屬探測器很快在院子中的某處發出了提示聲,勞斯以為這裡就是釘錘掉落的地方,於是趕快拿出工具挖掘起來。誰知挖掘了大約半米深,也不見釘錘的蹤影,但是金屬探測器的提示聲卻依然在響,勞斯十分好奇,於是沒有停工,繼續向下挖掘。

英國農民翻新房子,意外挖到千年金庫,不過寶藏發掘後歸誰?

▲挖到的部分銀幣、鑰匙便如黃庭堅在《拙軒頌》中寫的那樣:“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隨著越挖越深,金屬探測器的提示聲也越來越大,大約挖到1米5深的樣子,勞斯果然有所發現,這是一枚古老的銀幣。勞斯把這枚銀幣撿起來仔細觀察,發現這是一枚古羅馬時代的銀幣,雖然由於埋在土中的年代久遠,已經嚴重褪色,但是銀幣上的花紋和頭像還是能辨認出來。既然有一枚,那麼很可能還有更多的,於是勞斯繼續在周圍挖掘,他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銀幣,其中還有一些金幣、銀匙和其他小工藝品。02勞斯意識到這裡很可能是一個寶藏,於是他停下挖掘,趕緊向薩福克郡的相關部門報告了這件事。相關部門趕緊組織了一些文物工作者趕到勞斯家中,開始正式的發掘工作。由於攜帶了專業的器具,工作人員也富有經驗,所以他們的發掘工作還沒到一天,就將勞斯院子中所有的文物發掘出來。

英國農民翻新房子,意外挖到千年金庫,不過寶藏發掘後歸誰?

▲英國農民照片勞斯的猜測是對的,在他的院子中的確埋藏著一個寶藏。其中包括14191枚銀幣,565枚金幣,20多枚銅幣,還有許多其他黃金和銀的飾品、工藝品。這些古羅馬金幣的鑄造年份大約是在公元394年到405年之間。在那些純金製成的飾品上,原本應該嵌有寶石,但是那些寶石比較方便攜帶,而且價值很高,可能已經被寶藏的主人撬下來。此外,寶藏裡還有重達250公斤的純金塊。本來這些東西都集中放在一個大箱子裡,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大箱子已經腐爛,所以裡面的寶物也就散落開。一些穴居動物在地底活動,也或多或少地移動了這些寶物的位置。不過總體而言,大部分寶物的位置都比較集中。為了不出現漏網之魚,工作者還用金屬探測器在四周進行了一次詳細的排查,又找到了一些零星的金幣和銀幣。當然在這一次詳細的排查中,也找到了沃特林的釘錘。

英國農民翻新房子,意外挖到千年金庫,不過寶藏發掘後歸誰?

▲挖出的金幣、銀幣03當時有人對這批寶藏做出一個估價,認為他們大約價值175萬英鎊。換算成現在的金額,這批寶藏大約價值480萬美元(約等於3152萬人民幣)。那麼這一批寶藏應該歸誰所有呢?按照英國的法律來看,如果這些寶藏無人認領,那麼則應該歸屬於國家所有。這些寶藏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有1000多年,很顯然,埋下這些寶藏的人,曾經希望自己能夠回來將它取走。但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沒有回來取走這些寶藏,直到一千年後被勞斯發現。所以很顯然不會有人來認領這些寶藏的,那麼他們就該歸屬於國家,但是按照英國的執行法律來看,保障雖然歸屬於國家,但是發現者卻仍然可以得到一筆豐厚的獎勵,而且這筆獎勵的金額相當令人羨慕。這筆獎金是由收藏這些物品的相關機構來支付,簡單地說,就是如果有人發現了無主寶藏,那麼寶藏歸國家所有,但是錢卻歸發現者所有。但是英國對這種財產還有一個規定,這種情況下,土地的所有者、租戶和保障發現者可以共同分享這些獎金。這一批寶藏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所以獎金也是由大英博物館支付。

英國農民翻新房子,意外挖到千年金庫,不過寶藏發掘後歸誰?

▲大英博物館入口霍克森寶藏真正的主人到底是誰?這個問題如今依然是個謎。考古專家推測,這批寶藏大約是在公元5世紀初被埋下,但是其他的資訊就暫時不得而知了。結語大英博物館為了這一批寶藏,支付了125萬英鎊給勞斯,勞斯非常高興,他認為就算沒有獎金他也不後悔將寶藏上報。其實這樣高額的獎勵也鼓勵了文物發現者們踴躍上報,這對於文物的儲存無疑是一件好事。參考資料:《嘉靖五子詩·李於鱗》《拙軒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