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明朝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愣是沒讓皇太極侵染遼東半步

明熹宗時期,當朝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極受寵信,在外被稱為“九千歲”,他執掌朝政時期,天下之人不知皇帝,只知魏忠賢,他排除異己,獨斷朝政。

讓本就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雪上加霜,被後人評價為禍國之人。後嘉興貢生錢嘉徵向崇禎皇帝上書彈劾魏忠賢,並羅列出十大罪狀,崇禎皇帝早就欲除之而後快,最終魏忠賢自縊於阜城。

在魏忠賢掌權時期,皇太極沒能染指遼東鎮半步,直到魏忠賢死後,清軍才得以入關,所以把明朝滅亡的原因推給魏忠賢顯然是有失偏頗。

作為朝中的“九千歲”,魏忠賢幾乎總攬全域性,獨斷朝綱,甚至連皇家之事他都要插手,而那麼面對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

明朝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愣是沒讓皇太極侵染遼東半步

面對皇太極率領的後金軍隊,他又是如何做到抵禦邊外皇太極的侵攻,讓皇太極悻悻而歸,只能暫時退守盛京以待戰機的呢?

一、知人善任

魏忠賢很清楚遼東鎮在整個戰略全域性中的重要性,他力排眾議,決定不退守山海關,而是把戰線拓展到遼東一線,宣講方面,他大力提拔袁崇煥,讓他督軍遼東,抵禦後金的進攻。

而事實也證明,魏忠賢選人是正確的,在與皇太極的幾次交戰之中,都以明軍大勝告終,寧遠大捷讓皇太極嚐到了炮擊的滋味,只得悻悻而歸,退守盛京。

透過觀察魏忠賢同袁崇煥的書信往來我們可以看出,兩人的私交甚好,對於戰爭時局的判斷也是英雄所見略同,魏忠賢很放心遼東由袁崇煥統領。

也願意給予他最大的保障,而袁崇煥則專注戰事,整軍備戰,可以說,關外取得穩定局面的原因就在於這兩人的密切配合。

明朝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愣是沒讓皇太極侵染遼東半步

二、善於斂財

戰爭是需要大量金錢支撐的,當時的明朝已經進入下坡階段,財政支出龐雜而收入不足,魏忠賢當權以後,開始著手擴充國庫,他使用的方法就是收稅。

但是他沒有把稅收強加在老百姓身上,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工商業,尤其是富庶的江南地區,他針對工商業主持設立了多種稅種,比如海稅、工商稅等。

同時,為了避免內憂外患同時爆發,魏忠賢還經常為遭遇天災的地方減免賦稅,併合理運用其它稅收用來賑災。財政收入的開源,使得明朝有底氣面對後金的進攻。

包括格式先進火器,都讓皇太極嚐到了苦頭,而遼東鎮沒有發生動亂,沒讓後金軍隊染指半步,跟當時的明朝內部穩定有著莫大關係,由於沒有民變,所以可以全力應對後金的挑戰。

明朝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愣是沒讓皇太極侵染遼東半步

三、奸臣覆滅

1、魏忠賢之死

魏忠賢把持朝政之時,專橫跋扈,剷除異己,培植黨羽,他掌握東廠事務,相當於手握生殺大權,當時的明朝黨爭激烈,魏忠賢依仗皇帝信任,又身兼東廠之職。

於是對於東林黨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算,凡是反對他的人都成了他的報復物件,一時間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想除掉他,只可惜時機未到。

當時魏忠賢身邊有很多追隨者,有“五虎”、“五彪”、“十狗”等門下追隨者,他一手遮天的權力甚至威脅到了當今皇后,後來是皇帝出面事情才得以平息,可見,當時魏忠賢的權力有多大。

直至崇禎皇帝即位,魏忠賢的政治生涯才走向盡頭,嘉興貢生錢嘉徵彈劾魏忠賢,並列下十條罪狀,崇禎皇帝將魏忠賢發配鳳陽安置。

明朝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愣是沒讓皇太極侵染遼東半步

在行至阜陽的時候,魏忠賢同李朝痛飲至四更時分,兩人雙雙上吊自殺,崇禎皇帝下令將魏忠賢肢解,將頭顱掛在河間府,奸臣的一生終於走到了盡頭。

2、東林黨之禍

魏忠賢死後,朝政就被東林黨把持,這些標榜文人正統的“雅士”在掌握權力之後,明朝正式開始走向滅亡。先是忙於政治清算,除掉魏忠賢的嫡系,然後把他設定的海稅和工商稅全部廢除。

最致命的是他們在軍事上主張同皇太極講和,對外部勢力卑躬屈膝,而對自己的百姓卻開始壓迫與剝削。在遼東戰場上也發生了鉅變,先是捨棄了孫承宗,然後中了後金的反間計幫助皇太極除掉了袁崇煥。

因為東林黨的錯誤決策,整個明朝的根基遭到了毀滅性的影響。這之後,皇太極率領後金軍隊勢如破竹,攻破遼東鎮防禦,大軍入關,崇禎皇帝與魏忠賢一樣,落得個自縊身亡的下場。

明朝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愣是沒讓皇太極侵染遼東半步

明朝大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時專橫跋扈,剷除異己,掌控東廠勢力為非作歹,甚至標榜自己是“九千歲”,但他在軍務用人上頗為老道,選用孫承宗和袁崇煥督軍遼東,讓皇太極無法入關。

在稅收體制上,魏忠賢廣開海稅、工商稅等,增加朝廷收入以用作軍費,可以說,魏忠賢對於明朝還是有一定貢獻的。崇禎繼位後,魏忠賢死於黨爭,上位的東林黨沒能挽救明朝的頹勢,尤其在軍事上犯下大錯,冤殺袁崇煥,致使清軍入關。

一連串“正統”的操作沒有救回明朝的國運,最終為皇太極所滅,而崇禎皇帝最終的結局和魏忠賢一樣,都選擇了上吊自殺,一個持續數百年王朝就此終結,而它的終結,絕不是魏忠賢一人之過。

參考文獻:《明史》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