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雙11,為何近30萬人對“買買買”說不?

原標題:雙11,為何近30萬人對“買買買”說不? 來源:上觀新聞

“雙11”正日子來了!

花了多少?

收穫如何?

啥?整了個“雙00”!

當“雙11”進入高潮的時候,

在“買它買它買它”的催促下,

不少人卻謹慎地捂著自己的口袋。

他們稱自己為:

消費主義逆行者。

“姐妹們,我坦白了,不打扮真的太爽了!!!”

“請把鉅額護膚的錢用在調理身體健康上!!”

“收拾東西可以降低消費慾”

豆瓣的“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裡,

有近30萬志同道合者分享心得妙招,

他們在“買買買”的氛圍中格外淡定,

他們的存在提醒人們,

與頻上熱搜的尾款人相對應,

還有數量龐大的:

不買人。

為啥不買,原因各異。

有的是因為頭腦發熱買了非必需品,

例如,買收納櫃結果發現沒有解決問題,

反而變成另外一個需要收納的物品;

有的是被低價吸引,

覺得買到就是賺到,

不買就錯失了幾個億,

結果“撿便宜”成為“被割韭菜”;

有的是囤貨,

結果還沒開封就已過期;

還有滿減規則堪比奧數,

拉長戰線增加了人的疲勞感。

總歸是套路太多、優惠力度不足,

做任務、搶紅包、優惠券等繁瑣複雜,讓人愛不起來。

從這些原因裡可以看到,

是買不起嗎?

雖說經濟實力決定消費實力,

但顯然,當代“消費主義逆行者”不全是囊中羞澀,

與祖輩父輩的“摳”不屬於一類,

不是普遍缺衣少穿狀態下的被動低消費,

更多是有錢也不隨便買,

是一種消費觀念的變化。

不買恰恰是因為買過,

買過之後受騙過、被坑過,煩了、累了,

“不買組”聚集的,是主動和自發地“不想買了”的人群,

是“不想”,不是“不能”,

是對“買買買”產生懷疑的一群人。

他們過的並不是苦行僧式的生活,

與極致摳門人相比,更體現出理性消費者的特質。

很多人消費理念經歷過這樣的變遷,

從“不買”轉到“買買買”再轉到“不買”——

沒錢,買不了,沒辦法,只能節儉度日,

有錢了,沒商品,買不到,那也是白搭,

只能“不買”。

手頭寬裕了,商品豐富了,

需求被釋放出來,

重實用的“功能消費”觀念被改變,

喜歡與否代替需要與否,

網路購物出現,消費更加便利,

各種營銷手段刺激了購買慾望,

開始“買買買”。

狂歡之後,

開始對放任消費、過度消費甚至浪費進行反省,

有了更加主動、理性的“不買”。

表面上是消費理念的變化,

折射的是經濟社會和生活方式的變遷。

我們從物質短缺,走向商品極大豐富時代,

伴隨著網際網路、大眾傳媒和消費金融等工具的發展,

“消費主義”漸起,

也有“炫耀性消費”者,

他們會透過消費行為給自己貼上標籤,

滿足物質和精神的多重需要,

人們面臨空前的“現實眩暈感”,

當這種幻影達到一定程度,

有人開始反思,

如日漸流行的“極簡主義”者,

還有人會強調“斷舍離”。

“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並不是反對消費,

不是追求一種“我窮我有理”,

也不必有“低慾望社會”的擔憂。

他們透過審視自己的行為,

剋制過度的物慾,

避免被割智商稅,

達到內心的平衡。

透過“消費管理”,

買所需、買所愛,

不再被輕易地“割韭菜”。

欄目主編:秦紅

本文作者:央視網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邵競

雙11,為何近30萬人對“買買買”說不?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