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告別新晶片、好拍照,手機廠商不愛“搶首發”了?

過去的十多年間,智慧手機行業一次次地刺激著科技愛好者的興奮點,人類文明的最新科技成果竟能以如此高的效率走過設想到研發再到產品落地的過程,進而影響到全社會變革。

技術創新讓領先的企業嚐盡了甜頭

,光是略顯稚嫩的初代iPhone,就能找到從螢幕到機身、工業設計、軟體互動等各個方面的技術創新。這讓追隨智慧手機浪潮的企業們奉為真理,在每一年的旗艦級手機產品上,都可以看到顛覆舊有局面的創新,使用者更是對技術首發喜聞樂見。

告別新晶片、好拍照,手機廠商不愛“搶首發”了?

然而情況在最近幾年悄然發生變化:新手機實現了技術創新首發後,沒有帶來與過去相似的影響力,

“進化”產生的提升微乎其微,也就難以讓使用者有充足的理由為之買單。

於是這讓我們有了新疑問,市場競爭白熱化精細化的現在,智慧手機還有沒有必要搶技術首發?

告別新晶片、好拍照,手機廠商不愛“搶首發”了?

技術首發進入“末法時代”

直到今天,

智慧手機廠商仍樂意投入技術研發,不僅投入規模相較以往更大,想要實現“首發”的玩家更是佔到不小比例。

雖然搶先推出一項技術可能會有不穩定等負面影響,但新技術在紙面規格上的領先總能催生出更多熱度,在營銷層面始終是“百利而無一害”。

一些技術首發成功名利雙收,比如說高重新整理率螢幕:用同單位時間下顯示更多畫面一舉提升了手機流暢性,

正好踩中智慧手機在生活中起到更多作用成為全民貼身裝置的時代浪潮。

就算高重新整理率可能會降低一定續航、縮短螢幕使用壽命,但消費者還是用錢給體驗投了票。

快速充電也是個鮮活的案例,在智慧手機普遍處於“10W充電算快充”的階段時,OPPO用實際充電速度更快的產品給消費者留下印象,也就此樹立起延續至今的市場地位。而後小米將快充作為技術投入重要發力點,100W功率的有線無線充電讓小米手機有了價效比之外的記憶點。

告別新晶片、好拍照,手機廠商不愛“搶首發”了?

可惜的是,更多的技術創新首發只是停留在了表面,或許能引發一陣潮流或是討論,但最後卻走向銷聲匿跡,甚至很難再讓人回想起來。

這些功能的確得到了廠商研發投入和重點宣傳,然而並沒有如預期那般讓使用者感受到且轉化為正面評價,換句話說就是“感知不強”。

最經典也最讓人唏噓的是3D Touch,在智慧手機賴以成名的觸控操作上新加入壓力感應,創造了一批有趣有深度的互動方式。可惜壓力感應有學習門檻和製造成本,沒能像觸控一樣成為老少皆宜的大眾技術,最後從iPhone等主流產品中消失,成了遊戲手機才有的小眾功能點。

告別新晶片、好拍照,手機廠商不愛“搶首發”了?

感測器防抖也是同理,蘋果用工藝創新在手機大小下首次實現了這項技術,卻沒有多少人買賬。這絕對不是消費者願意購買iPhone 13 Pro的主要理由,連那些最專業的攝影師也會在對比不同手機後表示,如此巨大的創新只在體驗上表現為夜景拍攝所需的曝光時間縮短了一些。

告別新晶片、好拍照,手機廠商不愛“搶首發”了?

實用性新技術離不開機遇和奮鬥

曾推動智慧手機行業走向歷史最高峰的技術創新首發,又是因為何等原因走入了自己的“末法時代”?

創新遭遇邊際效應或許是相當重要的因素。過去的創新能夠帶來從0到1的巨大進步,就好比是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而現在更像是從1小步前進到1。1,

不能說沒有任何變化,但的確沒有讓大眾明確感受到技術進步的意義。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告別新晶片、好拍照,手機廠商不愛“搶首發”了?

在技術研發週期影響之下,行業和廠商短時間內都無法帶來轟動性質的創新。還是以iPhone為例,要知道光是螢幕所涉及的玻璃、多點觸控技術創新,就都經過了數十年為長度的原型研發階段,到蘋果打算進入手機行業的時間點上才剛好完成了為綜合創意服務的準備。

如今消耗技術創新的週期大幅縮短,

我們所能見到的新技術往往是階段性成果,因此觀感上並不強烈。

手機電池其實已經有材料、結構、能量密度等方面的進步,也對快充有很好的適應性,可是人們期盼的終極目標是“光速充電、萬年續航”,相比之下現有創新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另一個制約了技術首發的問題是缺乏配套生態,廠商火急火燎地將新技術推到消費者面前,卻沒有同步帶來足以發揮出技術最佳應用場景和真正實力的體驗,自然不能凸顯出創新的價值。

假設沒有蘋果在手機系統和應用生態上的努力,iPhone硬體再特別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告別新晶片、好拍照,手機廠商不愛“搶首發”了?

這是消費電子行業的經典規律,近半個多世紀出現過比存活至今的玩家們多得多的企業,試圖用從所未有的技術創新徵服市場。可是他們大都沒有做好體驗服務技術的準備,進而無法說服使用者接受新技術產生的價格、學習成本等代價,就此消失於時代洪流。

告別新晶片、好拍照,手機廠商不愛“搶首發”了?

讓子彈飛一會,總會有結果

種種原因,讓有著高尚概念的技術創新在大多情況下都顯得“沒必要,但足夠特別”——廠商投入了資源,技術路線上也有其位置,到了消費者一側卻應者寥寥,可能是小眾群體的酷炫玩具卻成不了大眾生活一部分。

一度讓廠商趨之若鶩的“首發”,似乎變得像雞肋一般食之無味。

蘋果、三星、小米等頭部廠商都開始在旗艦產品中應用的UWB技術,貌似有重蹈3D Touch覆轍的傾向:在技術演示和為數不多的產品體驗中,近距離隔空一指就能完成多裝置配對和互動的體驗足夠酷炫,而在實際產品投入市場後,又絲毫沒有對拉動產品口碑和銷量作出貢獻。

告別新晶片、好拍照,手機廠商不愛“搶首發”了?

雷科技認為,我們現在沒必要對進入低谷期的手機技術創新首發口誅筆伐,週期性等因素帶來的影響往往是客觀層面的必然。

“讓子彈再飛一會”說不定會見到比預期更好的結果

,許多深刻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技術,也都是經歷冷板凳時間後才在合適的時間點產生價值。

我們在手機上接觸得最多的液晶螢幕和電容觸控,都有過被質疑技術價值的階段。相比同時期更經濟更實用的技術如映象管、電阻式觸控,這些新技術在誕生之初缺乏明顯優勢,在長時間迭代完善和市場需求轉向之後,終於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

告別新晶片、好拍照,手機廠商不愛“搶首發”了?

這可能是我們看待今天技術首發的最好方式,它初次亮相時可能缺乏實際用途,僅僅是廠商營銷宣傳上的工具,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演變和外部環境更迭,或將迎來捲土重來的機會。到那時候,說不定又會是一個改變世界的瞬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