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和暄資本,一家85後掌舵的10億美元PE

對於和暄資本而言,2021年是頗具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在這一年裡,他們作為B輪最大領投方完成了對AI獨角獸

思謀科技

的4000萬美元投資;

在AI製藥企業

晶泰科技

與雲計算晶片企業

Scaleflux

的最新輪次融資中,他們各投3000萬美元,是最大的跟投方;

2019年投資的跨境支付企業

Airwallex空中雲匯

剛官宣了55億美元估值新融資,估值比2年前投資成本躍升6倍;

同時,另一家被投企業

商湯科技

即將迎來它的港股IPO……和暄資本的科技投資版圖由此次第展開。

與此同時,和暄資本在上海和紐約核心地段的辦公室相繼開業,陸續迎來3位新的合夥人,一個完整的合夥人陣容正式對外公開——回想四年多前,在投行歷練了11年的項與秋離開摩根大通,在香港創辦了和暄資本,彼時的他帶著一本PPT走中環。現在,和暄的管理資產規模已經超過12億美元。

在對的時間進入一個對的投資領域,即便是對最富前瞻性的VC/PE來說,也是一件幸運的事。專注科技領域投資,便是和暄資本在4年內建立起的重要形象之一。在項與秋看來,這個坡長雪厚的賽道中,投資人要有足夠的眼光,尋找最有潛力的行業頭馬,抓住業績爆發增長的拐點。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資格投的進去賽道中的頭部企業?

一位年輕的PE掌舵人

2021年6月8日,上海靜安嘉裡中心頂層,和暄資本的第二家辦公室悄然開業,在它的樓下分佈著淡馬錫、凱雷、IDG資本等一線機構的辦公點,對面就是項與秋老東家J。P。Morgan的大樓。

這是一家年輕的美元PE,其背後

掌舵人是一名

85後

。創辦和暄資本之前,項與秋有10餘年的國際投行經驗:澳大利亞麥格理銀行見證了他入門,摩根大通給他機會經手“中國最頂級的IPO專案”——其中包括史詩級的中國農業銀行221億美元A+H股兩地上市,這是彼時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IPO專案;中國人保35億美元H股上市、中國光大銀行30億美元H股上市等等。

“那個時代中國最大的IPO都參與過了,但創業的心一直在湧動,再多一個或者少一個IPO對我來說區別都不大,所以就想當機立斷出來。”他說。

和暄資本,一家85後掌舵的10億美元PE

那是2016的年尾,在投行滿10年的項與秋深感“對自己有一個交代了”,決定告別華爾街投行體系,去做陪伴公司更久的投資人。

2017年7月17日,項與秋做好一切準備上陣了。和暄的名字取自一首唐詩,《春日漫成》有云:“莫道和暄能遍照,韶光好處五侯知”,和暄二字意為“溫暖的陽光照射大地”,他希望能和所有的被投企業、出資人、合作伙伴都能有如太陽般溫暖的合作——這大概是一個PE人所能想出來的浪漫。

和暄資本的第一批出資人盡是家族辦公室和高淨值人群,其中包括香港和臺灣的一些家族基金,直至目前他們仍是和暄的LP;隨後又吸引了近10家央企、國企出資,以及眾多亞洲地區排名靠前的半導體家族、地產家族以及消費品家族企業。這是

總部位於香港的和暄在募資上的一種優勢

——香港和臺灣的老牌家族基金(old money)意圖加大在科技網際網路的投入;近年來成長起來的、從內地到香港開設家族辦公室的new money們本就對科技投資感興趣。

第一筆投資是騰訊音樂。當年,和暄資本斥資1。5億美金佔股這家全球最大線上音樂企業近1%的股份,這是和暄資本收穫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2018年世界最轟動的線上音樂平臺上市專案。2017-2018年之間,和暄投資了不少消費網際網路企業,直至2019年轉向了硬科技賽道,成為一家全面聚焦科技領域投資的PE基金,如人工智慧、雲計算、晶片、企業服務等。

直至目前,和暄資本管理資產總量超過12億美元,總投資了17家公司,其中包括4家美股上市公司:騰訊音樂、360金融、金融壹賬通、陸金所,此外,和暄被投企業中的商湯科技、喜馬拉雅、微醫已經公開地遞交香港上市申請。

在這個過程中,和暄資本的合夥人團隊也擴充完畢。和暄資本的

總裁及管理合夥人張夢涵

是項與秋在摩根大通時的老同事,曾任摩根大通企業科技投行主管及摩根士丹利中國投行部運營官,操盤過500多億美元的港股、美股IPO和併購專案,張夢涵的加入促成了和暄資本正式進駐上海灘。當年項拉張夢涵出來創業時,張有著在摩根的大好前程,卻義無反顧加入了和暄:“主要是對創業的嚮往,還有和暄在科技領域投資的宏大願景”,張夢涵說。

隨著擁有近20年投資經驗的摩根士丹利的資深副總裁

張珣

加入,香港辦公室合夥人陣容進一步增強,緊接著和暄資本的紐約辦公室也落地,和暄的LP之一——紐約單一家族辦公室Accathon Capital擁有人

朱勇

也加入進來,擔任北美地區主管,拓展和暄的全球LP網路。

可以說,這是一個有著頂級華爾街投行背景、從投行跨步到投資、且自立門戶的GP團隊。如果說2014年-2016年的VC裂變,催生了一批有著純粹VC/PE背景和豐富投資經驗的GP管理者,在這幾年後(2017年)成立的和暄資本,則是拿著「投行利劍」闖江湖的投資人——他們曾經的漂亮履歷在投行而不是一線投資,如今要在投行之外建立起自己的投資體系,再幫著被投企業去上市,這似乎也是一種天然路徑。

從思謀到地平線

他憑什麼投中這些科技獨角獸?

一段時間裡,項與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們為什麼能投進去XX公司?”XX可以換成很多家科技網際網路細分賽道的獨角獸,比如思謀科技、商湯科技、地平線、晶泰科技、Airwallex空中雲匯、騰訊音樂、醫聯等等。

2021年6月,思謀科技完成2億美元B輪融資,成為最年輕的AI獨角獸。和暄資本是這一輪的第一大投資方。對於思謀科技的創始人——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賈佳亞,和暄資本早有耳聞,當他從騰訊出來創業,這位在全球計算機視覺領域學術地位頗高的科學家引發了不小的轟動,和暄也一直在關注著。

2020年末,在和暄資本另一家AI被投企業創始人的介紹下,項與秋和賈佳亞在上海共進晚餐,“賈老師特別親和,而且思路清晰,極具戰略眼光。”項與秋介紹,當晚,這筆投資基本敲定,在賈佳亞的安排下,項又和思謀科技聯合創始人、CEO,香港中文大學博士沈小勇在外灘吃了頓火鍋。沈的業務能力和思考深度,更堅定了和暄要大規模投資思謀的決心。

項與秋這樣看待這家公司:第一,AI+工業一定會是一個萬億級別的巨量市場,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夠顛覆整個工業領域的AI公司,“思謀就是”;第二,思謀科技與其他公司的核心區別在於,它解決的不僅僅是工業製造領域中某個環節的問題,更是生產製造全流程中的智慧化問題,“外界總喜歡將思謀與一些機器視覺公司作比較,例如Cognex、Keyence、包括國內的天準科技等,但思謀實際在做的事情要比這個大很多,我們認為

思謀會是人工智慧時代的IBM與西門子

”;第三,這家2019年12月才成立的公司,目前已覆蓋了飛機汽車、新能源電池、智慧手機、晶片、精密光學等多個領域,業務拓展速度和財務資料表現都超過預期。

回到前面那個問題,為什麼和暄能夠投進去?總結起來就是:

做有價值的財務股東。

首先,和暄資本

專注在科技賽道

,深深的“tech investor”標籤,心無旁騖,拒絕誘惑。和暄不光是投資人,也是創業者,更容易理解科技企業,專心做最懂科技創業者的投資人。

其次,

投後前置

,一家管理層友好型基金體現在方方面面,甚至在投資前,和暄也願意幫助被投做BD,把認識的B端客戶資源毫無保留介紹給被投企業,促成合作——比之2C消費網際網路,2B科技公司多一個B端客戶,也許就意味著數百萬的收入。

第三,

投行、資源利劍

。一方面,當被投企業籌備上市時,曾經執行過上百家IPO併購專案、超過1000億美元融資規模的和暄團隊有毋庸置疑的優勢,可以幫助公司尋找合適的投行團隊,評估上市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問題等;另一方面是在人才資源的助力,“很多公司C輪之後想找一個專業CFO或者其他高管,我們也會推薦一些外資投行圈的MD,這些朋友圈都是我們從2006年開始積累下來的,知根知底。”

“認識創始人,你當然不排除一些推杯換盞的交情在裡面,但在這之後呢?如果一家機構只有單維度的幫忙,可能創始人也覺得一般。但我們是把所有合夥人的資源、朋友圈的資源、平臺的資源全部給到這些公司,時間久了對方就會知道你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股東。”項與秋說。

只投一線公司,“給創始人遞水和毛巾”

即將迎來一波上市潮

成立4年多來,和暄資本在科技投資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論。

首先,

「只投一線公司」是和暄資本的原則之一

。因此,儘管每週投資團隊都會sourcing到大量的專案,其投委會最終過會率始終小於2%,每年只投資8-10個專案。和暄內部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是,只看每個細分賽道5家排名前列的同業公司,最終選出他們認為的中國市場最強者。

順著這個思路,和暄在AI+智慧製造領域找到了思謀科技;AI+製藥發現了晶泰科技;AI+自動駕駛晶片就堅定選擇了地平線且不斷加碼,同時也投資了亞洲最大的AI軟體企業商湯科技。例如,成立於2015年7月的地平線,是中國首創同時也是全球最早的AI晶片公司之一,2020年和暄資本成功完成了地平線C輪新股融資,投資金額為2000萬美元,2021年,和暄又進一步加碼地平線數千萬美元。

其次,投資主線可以概括總結為“

中國企業的數字化

”,即Digit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他認為,凡是有利於提高中國企業效率的領域,無論是AI、雲計算、企業服務還是晶片,都是未來5-10年非常值得重金下注的領域。這些領域最核心的特點就是坡長雪厚:

To B科技領域的公司,前期冷板凳可能要坐久一些

,無論是硬科技的研發,還是企業客戶在應用場景端的合同落地,都需要時間,但一旦到達那個拐點之後,就會形成非常深的護城河。

項與秋非常喜歡Nvidia,這家成立於1993年的公司,在成立之初便非常堅定地瞄準PC市場,依靠強大且持續的研發投入,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在市場站穩腳跟,同時又有超前的遠見,提前佈局人工智慧領域,直至今天成為一家市值超過8000億美金的巨頭。在國內,和暄資本在

地平線

身上看到了這樣的影子——在苦練多年內功後,征程二、征程三晶片已得到市場全方位的認可,同時全球領先的征程五晶片終於流片成功,現在商業落地進展迅速。

此外,傳統生產製造專案投資過程中的財技、指標,並不適用於科技投資,和暄資本更傾向於從行業空間是否夠大、公司是否擁有領先的技術、是否擁有良好的落地能力、founder是否有足夠的視野等角度去判斷一家公司。“當一家公司在這些層面足夠優秀時,短期的估值、虧損等相對來講就不是最首要考慮的因素了。”

近年以來,當幾乎所有的VC/PE都在下注科技領域時,硬科技投資的挑戰也越來越大。項與秋總結,第一,這個領域無法在兩三年內就有爆炸式增長,通常都需要五年或者更久的積累,這既考驗公司創始人的掌舵能力,同時對GP的認知、判斷以及LP的耐心也有非常高的要求;第二,當越來越多的人聚焦技術本身,往往有些人會忽略技術的迭代速度和應用場景——可能在現在這個時間點這個技術是市場領先的,但是否真的比別人超前很多,被超越的可能性有多少,這一點需要做大量的研究;第三,技術的應用場景也往往被忽略,在高校和科研機構頂尖的技術,或許市場需求幾近於0,這樣的案例時有發生。

他們把科技領域投資的點滴心得融入尋找下一家被投中。不過,“企業founder始終是掌舵人,我們充其量是在場邊給founder遞水拿毛巾的人。”項說。

項與秋追求確定性和成長性兼顧,這大概與團隊出身華爾街投行、信奉精密測算不無關係,所以和暄偏好10億美元左右估值的專案;他同時又崇拜矽谷那種愛好冒險、改變世界的精神,對失敗寬容、對機會慷慨,“顛覆整個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往往就是樹上掉下來的那個蘋果,所以要去包容、理解這些科學家們的天馬行空,並有足夠的耐心長期陪跑。”

如今,結果證明這些理解、包容與耐心得到了回報,這家伴隨科技企業成長的PE即將迎來一波退出潮。項與秋透露,在和暄資本的17家被投公司中,除了已經IPO的4家公司,未來6-12個月還有6家公司會陸續上市,其餘公司均有IPO計劃,整個盤子退出的確定性極高。目前,和暄資本正在密集與全球的LP商談,準備在明年募集一期新的專注中國企業數字化的美元基金。

4年12億美元的成績不容小覷,未來,這個20多人的“摩根系”團隊,將繼續在香港、上海、紐約三地尋找他們心中的“中國市場第一名”。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