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上海資料交易所是做什麼的?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夏心愉

大家一致覺得今年是“資料大年”,似乎各行各業都在走向數字化轉型,而資料資產則成為了這場轉型的底層資產。

資料話題那麼熱鬧,但“愉見財經”想在這裡冷思考一下:

大家缺資料嗎?其實不缺,

長期累積在那裡沒清理的資料大堆大堆,大部分企業不是沒有資料,而是,沒有能為我所用的資料,不知道怎麼挖掘資料的價值。

光有原油沒用,得煉油。

大家缺資料公司嗎?實話實說,大大小小資料公司,從數量上來看已經夠多了,

光是上海的“大資料核心企業”以及培育了超過1000家。所以真正核心的,不只是追求在數量上再堆到2000家、3000家,而是PK內功。

那麼,缺的是什麼?

1,缺“資料治理”的內功——把“生產工具”轉化為“生產力”。

說得花好桃好不必然管用,把資料價值發揮出來才算英雄。怎樣算髮揮價值?資料落到具體的場景裡、產品中,無非就是:a,精準獲客,或產品更精準營銷;b,更懂使用者,提升服務,客戶滿意度和粘性更高;c,風險管理與精準定價;d,反欺詐。

以上這些方面,都有KPI,都可以結果導向地看看,資料起到作用沒。

2,缺“資料流通”的機制。

你手上的資料對我有用,我手上的資料對他有用,他手上的資料對你有用。所以,要讓資料的價值真正發揮出來,各執山頭肯定不行,得開放流通、乃至公共共享。

但這種話光喊口號是沒用的。比如,誰也不願意白白把自家真正核心的資料拱手送人;再比如,還有一大批資料,連權屬都沒釐清呢。

所以這裡就需要平臺建設、機制建設,比如需要確權,需要定價,需要構建互信共贏的模式,還需要有監管的、可靠可查可溯的流通交易環節。

據“愉見財經”所知,在流通環節,雖此前已有資料交易中心的存在,但大家仍感覺確權難、定價難、互信難、入場難、監管難,目前市場上也還存在資料的灰色交易、甚至黑色交易。

3,還需要加強“資料合規”。

這兩年是資料大年,恐怕更是資料合規大年。從監管對網際網路公司關於資料獲取與運用的整治、使用者隱私保護的力度來看,就可見一斑。

也正是部分出於對隱私的保護,在浦發的國際金融科技創新大賽上,有一個關於100%過程掌控的“合成數據”參賽方案走到了決賽,我也是第一次認認真真學習了“合成數據”發展到今天最前沿的運用,如何作為真實資料的映象,既糾正資料可能存在的bias(偏差/偏見),又保護底層隱私不洩露。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再說到今天揭牌啟動的上海資料交易所,大家就更能理解其意義和作用了。上海數交所在上述三個方面其實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尤其在第二點資料流通方面,它就是在探索建設機制、就是交易所本身啊。

回到題目,上海資料交易所是做什麼的?

第一,

它形成了一個數商的體系,這個體系裡有資料交易主體、資料合規諮詢、質量評估、資產評估、交付等多領域,只有把體系建起來,合規的陽光的交易跑起來, 大家才會來。

第二,

它還提供了一整套的資料交易制度,就是針對上文裡說的,在這裡,可以進行確權,進行資料價格發現與定價,有明確的監管和規則,給數商入場,給交易方建立互信。

這套制度建設起來其實並不容易,要釐清的問題有很多:如,怎樣的資料是可交易的?如何界定?就好比公共資料的原始資料是不適合交易的,但經過加工的資料場景和服務應當進行交易等;又比如,資料產品的質量如何評定?比如資料的定價方法是什麼?以及涉及資料合約的細節問題等。

官方稱,他們確立了“不合規不掛牌,無場景不交易”的基本原則,讓資料流通交易有規可循、有章可依。

第三,

它還搭了一個全數字化的資料交易系統,保障資料交易全時掛牌、全域交易、全程可溯。

第四,

它能提供資料產品登記憑證,透過登記憑證和交易憑證的發放,實現一數一碼,可登記、可統計、可普查。

最後借用上海市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戴柳此前的一段講話來結尾本篇:資料,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產生價值;交易,是資料流動的必要條件。

上海已在完善多層次資料交易流通機制。希望在流通中,資料的價值得以放大和體現。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