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當“一本正經”的宇宙學教授與充滿求知慾的網友在線上相遇,他們不僅沒有出現交流上的障礙,反倒形成了一種亦莊亦諧、寓教於樂的可愛“畫風”,這些科普影片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愛。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科學家為何不能搞怪?

當“一本正經”的宇宙學教授與充滿求知慾的網友在線上相遇,他們不僅沒有出現交流上的障礙,反倒形成了一種亦莊亦諧、寓教於樂的可愛“畫風”,這些科普影片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愛。

對於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王一來說,宇宙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王一的研究領域包括早期宇宙、暗能量、黑洞、引力波等,“用世界上最大的物體(宇宙)研究世界上最小的物體(基本粒子)”,這就是他研究的問題。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兒時,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就像顆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從仰望星空到探索宇宙,曾經那個著迷於浩瀚星空的小男孩,如今已在理論宇宙學領域嶄露頭角。

現在,他希望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與更多同行在網上“切磋”宇宙知識,將宇宙有趣的一面傳遞給更多人。

今天,讓我們一起聽一聽他和宇宙之間的不解之緣。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王一。為大家講述我的故事之前,先問大家幾個問題。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宇宙有多大?

宇宙是有限大還是無限大?

宇宙的外面是什麼?

……

這些知識,大家是不是既耳熟能詳,又不太清楚?其實,宇宙的年齡是有限的,光的傳播速度也是有限的。可觀測的宇宙是有限大的,但不可觀測的那部分宇宙,我們無從知曉。

想象一下,在宇宙中有一個距離我們特別遙遠的地方,那裡的光從宇宙誕生之時就開始朝著地球奔跑,一直跑到現在,還沒有跑到我們的視線之內,像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線所在處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它就屬於不可觀測的宇宙。因為觀測不到,也無法得知這部分宇宙有多大、是有限大還是無限大。所以,這些問題,準確、專業、負責任的回答都是“不知道”。

你們看,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對於科研人員來說卻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探索宇宙是一個有趣的過程。可以說,“那裡,是你一生也到不了的地方;這裡,是你一生也逃不開的地方。”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當我還小的時候,我的心中就埋下了一粒探索未知宇宙的種子。第一次知道物體的冷熱是因為分子運動,與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這讓我感覺有趣。後來,這粒種子在好奇心的滋潤下,“長勢”越來越旺,我的興趣慢慢成為我的研究方向,也推動我在理論宇宙學這一領域越走越遠、越走越紮實。

有兩類好奇心推動著我的研究。一類好奇心是科學發展中的大問題,比如宇宙是怎麼起源的?宇宙的終極命運是什麼?雖然一下子解決這些問題看起來“老虎吃天無從下口”,但是我會一直思考這些問題,並且想辦法一步一步把大問題分解成一些能解決的問題來各個擊破。另一類好奇心是不同研究領域之間碰撞出的火花。比如用研究粒子對撞機的方法去研究宇宙,就能在學科空白的地方發現前人沒有看到的研究方向。

香港科技大學為我提供了相對寬鬆的科研環境。我覺得這種寬鬆的環境對科研特別重要。因為,要思考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可能鑽研很多年也未必有結果。如果環境的壓力太大,科研人員忙著出短平快的成果,就不敢研究這些難題了。當然,我個人的能力有限,也未必能解決哪個大問題。但是,如果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能在比較寬鬆的環境下,被好奇心和興趣驅動,敢去鑽研困難的科學問題,我們就有了產生科學突破的土壤。

在科研和教學中,我越來越覺得,個人的研究固然重要,但社會大眾對科學的關注,才是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石。做科普,是我貢獻社會的一個重要方式。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雖然我在科研和教學裡是老師,做科普,我得從學生做起。比如,我可以從我的學生那裡學習。周思益是我來到香港科技大學工作後招收的第一個博士生。現在,她不僅博士畢業,科研上早已獨立,在網路科普方面,她也獨闢蹊徑,影響力越來越大。周思益的周圍聚集了一群有天賦、又有興趣的同學,她像個姐姐一樣引領他們走進科學。

我覺得這是特別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也開始花更多的時間在科普上,把宇宙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給更多人,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瞭解宇宙、對宇宙產生興趣。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十萬個為什麼》。我常常自嘲,自己是以“街頭賣藝”的形式去向大家科普宇宙知識的。因為科普就像街頭賣藝,就要去人多的地方,在自己家樓頂上賣藝,那是沒用的。去人多的地方,這也是我在網路上科普宇宙知識的初衷。

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如今在網路上將“藝”賣出去成了我最大的難題。因此在“賣藝”的過程中,我經常跟“有梗的”網友們相互學習。他們從我這兒學到了宇宙知識,我也從網友身上學到了如何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講解高深莫測的宇宙知識,使“陽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

前段時間我在快手上發了一個名為“我用杆子去懟人,這樣的過程會不會超光速”的科普影片,當時我自覺在影片中講解得並不是很透徹。後來我在評論區看到一則留言,發覺高手果然在民間。“假設杆子的一層分子推動另一層分子,每推一次都需要時間,以此類推,那麼這個過程就不會是超光速的。”這位網友只用了一句話,就將原理解釋得簡單又明晰。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將玄奧的宇宙學轉化成白話,是我的目標。我從“已知”到“未知”的視角來進行講解,而網友是從“不懂”到“懂”的過程來理解,那就意味著我的講解一定要更貼近“不懂”的人的思維方式,避免出現“科而不普”的情況。

在社交媒體做宇宙知識科普,有兩類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類是高中生,我感嘆他們豐富的知識儲量,讓當年同為學生的我“望塵莫及”;另一類是工作多年的人,雖然他們的行業與科學沒有太大聯絡,但他們卻有著“不可遏制”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而科學,恰恰始於好奇心和求知慾。

面對這些朋友,我有興趣、也有責任跟他們進行交流。所以,我在網路上的風格都是輕鬆活躍、古靈精怪、個性隨意,很少一板一眼地正經表達,形成了一種與課堂完全不一樣的交流場景。

現在,我在網路上用短影片、直播來進行宇宙知識科普,我不只在課堂上、研究室裡和同學們互相探討,更可以與成千上萬的同行、網友實時地“切磋宇宙”,透過社交平臺產生爭鳴、相互啟發,不同觀點聲音相互碰撞,這個過程像極了在金庸先生筆下的武學盛會“華山論劍”。

如果說大學的門檻很高,無法讓每個人都進入校園進行學習,網路卻降低了這樣的門檻,讓更多人能夠跨越門檻去學習大學的專業課程。你只要感興趣,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知識。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網路其實給了我更加廣闊、自由的平臺,有著相同愛好的人在社交媒體上聚集,形成了新的“圈層”,讓我的科普變得越來越“低成本”,可以把宇宙知識普及給更多人。這或許是社交媒體給科研人員帶來的新紅利吧!

“青絲與白髮共勉,春華與秋實交輝。”學術研究上講究新老相繼、取長補短,文化交流上也應注重相互瞭解、交流互鑑。從這個意義上說,很開心在快手等社交平臺上以“網紅身份”和大家一起認真討論“從《聊齋志異》到量子隧穿”“從打地鼠到光電效應”之類的“荒誕問題”,既好玩又有意義。

無論是在大學裡,還是網路上,期待有機會與朋友們相會!

王一

2021年11月25日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探索太空並非現代人的專利,人類自古就對宇宙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和嚮往心。唐朝詩人李賀就曾經遊目太空,寫下了“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雲學水聲”的詩句。

幾百年後,在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望遠鏡指向深邃浩淼的星空,天文學隨著望遠鏡的發明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自此知曉了太陽黑子、月球上的隕石坑、木星周圍的四個衛星和閃閃發光的銀河系等宇宙現象。

人類探索的腳步不斷前行,我們對宇宙的認知越來越深刻。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不只是王一,越來越多科研人員在以不同形式開展科普,使宇宙以更加“更有趣”“更直觀”的方式呈現在青年面前,越來越多的人透過社交平臺匯聚到關注宇宙、關注物理、關注科普的“圈子”中,在求知的同時找到探索未知的“同路人”,一粒粒探索和追問的種子在生根發芽,科普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在無數個科普直播結束後的夜晚,在無數次“圈子”互動之後的“聞道”瞬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悄悄在心裡種下了一顆“叩問蒼穹”的夢想種子。神舟問天,嫦娥探月,今日的中國青年有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去想象太空,越來越多的他們以探索宇宙為志向、以“在浩瀚太空留下更多的中國身影、中國足跡”為目標,這也正是對青年學者持之以恆付出的肯定!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策劃:楊月牟昊琨

記者:

牟昊

琨楊月

鍾穎怡(實習)

音訊:王一陳姚戈(實習)

設計:

牟昊琨鍾穎怡(實習)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建設性新聞工作坊

聯合出品

王一:象牙塔裡研究宇宙,科普“賣藝”在網路街頭 | 中國青年網

┃責編:張玘雲

┃稽核:曾繁華

┃複核:王海

背景簡介:

文章2020

年11月25日發表於微信公眾號

中國青年網

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楊娜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