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關照社會景觀,《朗讀者3》如何定義影響大眾的力量?

導讀:

更加深度的人生追問、更加多元的場景空間、更具社會性的文化景觀——構成了《朗讀者》再度歸來的三次突破。

文 | 黎河

《朗讀者》最新一期走進更多人生。

當生物學家潘文石在野外從陡坡摔下後對科研的懷疑,當主持人康輝對家人陪伴和事業選擇間的追問沒有答案,當作家畢飛宇三歲的兒子不敢往下跳繼續猶豫,當運動員劉虹在奧運賽場上被對手超越後產生恐懼……新的故事正在由新的朗讀徐徐展開。

關照社會景觀,《朗讀者3》如何定義影響大眾的力量?

《朗讀者》之於綜藝市場而言,同樣是一個有著豐富意義的新鮮樣本。三季節目播出以來,它並沒像其他“綜N代”一樣走下“神壇”,熱度反倒是持續走高。它的“勇敢”之處在哪?這種嘗試又有著怎樣的創作趨勢?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已經清楚地呈現在每一次“朗讀”開始的印記之中。

更開放,也更深刻,

在追問中喚起更多人思考

如果生命追問下去,會有什麼?

這一季《朗讀者》少了宏觀直接的總結,而是丟擲一個個生命之問,在開放的互動和無數內在的追問中,讓答案更開放,也更深刻。

關照社會景觀,《朗讀者3》如何定義影響大眾的力量?

《朗讀者》這一季的突破之處在於,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集體的“邁步向前”。節目邀請了更多平凡且偉大的人來朗讀,用它的包容性、開放性、多元性,透過多種職業身份的人為載體,既不斷地引入新鮮的表達,也讓文學的精神透過碰撞走出去。

2016年裡約奧運會女子20公里競走冠軍劉虹在2012年的倫敦只拿到了第四名,雖然對她而言當時水平在頂峰,也信心滿滿,但比賽時,“過了兩圈之後我發現她(對手)的速度實在太快了,我就害怕”;能夠在《新聞聯播》進行整整22分38秒口播的康輝,沒人能想到他是在口播前8分鐘才拿到6000字的稿件,腦袋裡要時刻謹記“字字千鈞 秒秒政治 天天考試”的箴言;在20世紀90年代,潘文石還在給自己的女兒請求支援,“頭燈裡的7號電池馬上就要耗盡,泡麵也要吃完了,又有很長的時間沒有聞到肉味了”,但他卻能夠拿出自己60萬的獎金幫助崇左的百姓開發沼氣。

關照社會景觀,《朗讀者3》如何定義影響大眾的力量?

節目中的故事如此,節目製作的歷程更是如此。就拿董卿和自己的團隊來說,破除本土節目自我重複枷鎖,改進創新,達到了更深層次的文化傳播、交流和貫通——也是對問題的一種直面回覆。當康輝分享自己從進入中央電視臺到成為一名《新聞聯播》的主播用了大概14年,他在臺裡也經歷過“像條件反射一樣,拿到稿子就站起來跟著他(製片人)一塊進錄音間……必須要去承擔這些壓力”的日子,只有“努力去做一做,或許可以讓你更認可我一點”。

關照社會景觀,《朗讀者3》如何定義影響大眾的力量?

作為最古老的人類精神活動,文學在加速前進的世代裡震顫不已。當點選率、用次數、評分、銷售額、粉絲數都比它本身更有價值時,《朗讀者3》透過擴充套件嘉賓的邊界、透過對主題更開放式的設計走向新世界,激發強韌的生命力,奪回人類精神世界的主動權。

找到重新站立的地方,

在天地間朗讀,賦生命以溫度

場景的迭代升級貫穿《朗讀者》創新線索的始終。

這一期節目甚至把“朗讀”搬到了險要之地,獨腳潘在司馬臺長城上一邊帶著董卿攀登,一邊朗讀陸文夫《腳步聲》中那段激勵人心的話,“每走一步都是有收穫的,痛苦是一種收穫,艱難是一種收穫,哭泣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體驗……”

關照社會景觀,《朗讀者3》如何定義影響大眾的力量?

超越演播室的侷限,直接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素材,都運用“場景化”的敘事方式,創新地將對文字的朗讀、對文學的熱愛延伸到線下的生活場景之中,打破了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單一形式,增強了節目的代入感。

不管是劉翠青和徐冬林的雲朗讀,神十三乘組王亞平、葉光富和翟志剛來自太空的朗讀,還是獨腳潘在長城上身體力行的“朗讀”等,都讓觀眾更加直觀地審視著人們前行的瞬間。

事實上這種擴充套件可能更早,去年《朗讀者》第三季就進行了場景拓展的嘗試,“一平方米”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武漢江灘三陽廣場、廈門環島路音樂廣場三個地方的朗讀亭,進行了72小時不間斷的慢直播。從在東莞打工十七年的湖北人吳桂春到著名“跑馬拉松抗癌鬥士”賀明的兒子賀帥,再到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不同的人在持續流動的景觀中朗讀、對話,在煙火氣中傳遞彼此對生命的理解。

關照社會景觀,《朗讀者3》如何定義影響大眾的力量?

節目讓觀眾不僅僅是簡單地單向觀看和聽取講解,而是能夠深入場景,與一些待表達的元素親身互動,真正感受一場主人公生命的沉浸式之旅,開拓出一個全新的多元場景空間。這些朗讀者在完全生活化的環境中,和董卿傾心交流他們的故事,山川之間皆可朗讀,日月之下全是溫度。

點亮每一處光芒,

從藝術到社會,“朗讀”應為時代留痕

在風格上,《朗讀者3》發生了哪些改變?節目從藝術性向社會性不斷轉型,既能給予人們精神照拂,同時構成影響大眾的巨大力量。

當“七一勳章”“最美奮鬥者”“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感動中國”等殊榮或在各領域堪稱行業泰斗和榜樣人物的星光面孔走到今天,光芒便不只是在他們身上。節目將鏡頭聚焦於這些人、這些事,讓現實中的問題得到關注、討論。

關照社會景觀,《朗讀者3》如何定義影響大眾的力量?

不管是康輝在工作和家人之間左右為難的選擇,還是潘文石在保護和研究野生動物的過程中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都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廣泛意義上的啟示。對生活點滴的敏銳觀察,以及對社會現實和人物命運的深切思考,是《朗讀者》第三季成功破題的關鍵所在,更多的社會性議題置於大眾視野進行廣泛探討,尋得化解思路。

《朗讀者》這一季以現實關照和時代性為媒,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節目藍本。始終著眼於講述充滿煙火氣的中國故事,關注我們正身處的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這檔節目透過風格的變遷,不斷用創新與匠心彰顯出“國民文化類節目”的品相。而它勇敢姿態越來越鮮明,也進一步印證了創新始終具有影響大眾的力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