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是勝利的見證還是失敗的佐證?庫頁島上的乾隆石碑令人沉默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乾隆皇帝無疑就是個有著風趣靈魂的帝王。在七十歲高壽時,他興致勃勃地寫下“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孫曾餘一人”這幅對聯。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幅對聯後來卻讓讓中俄專家變得沉默起來。

是勝利的見證還是失敗的佐證?庫頁島上的乾隆石碑令人沉默

一、 大清的版圖

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代疆域廣闊。它西起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帕米爾高原,接中亞細亞;東瀕日本海、渤海、黃海、庫頁島、臺灣以及附近島嶼;北抵戈爾諾阿爾泰、薩彥嶺、外興安嶺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包括拉達克的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都曾屬於大清。

是勝利的見證還是失敗的佐證?庫頁島上的乾隆石碑令人沉默

大清版圖的東北部,是女真人的故鄉。皇太極時期,黑龍江沿岸至色楞格河左岸就已處於大清的控制之下。在順治帝定都北京後,朝廷在如今的遼寧瀋陽設定留都,統轄東北地區。遠至鄂霍次克海的庫頁島,彼時同樣處在管轄之中。

二、中俄的東段邊界

當大清加強對故土東北控制的時候,不斷東擴的俄國也對這片土地虎視眈眈。順治七年(1650),沙俄政府就派遣哈巴羅夫,帶領百餘人用大炮叩響了東北的大門。同年,黑龍江流域的雅克薩地區就實質上落入沙俄的控制。

是勝利的見證還是失敗的佐證?庫頁島上的乾隆石碑令人沉默

順治十五年(1658),沙俄又佔領了尼布楚,並以此為據點加速對周邊地區蠶食侵佔。清廷不得不出兵應對,而沙俄政府也並未因這一次失敗就停下侵略的腳步。康熙年間,清廷兩次出兵,直指被沙俄佔領多時的雅克薩。戰役最終以清廷大獲全勝收尾,沙俄便與清廷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簡稱《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是在沙俄戰敗的基礎上籤訂的,但清廷開出的條件卻很是讓利沙俄。該條約涉及兩國東段邊界劃分、越界侵略及逃犯處理、雙邊貿易等內容。而按照《尼布楚條約》規定,中俄東段邊界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為界,再由格爾必齊河源順外興安嶺往東至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國。

是勝利的見證還是失敗的佐證?庫頁島上的乾隆石碑令人沉默

雍正五年(1727),清廷與沙俄又簽訂了《中俄布連斯奇界約》和《恰克圖條約》,更新了兩國邊界。新邊界以恰克圖和鄂爾懷圖之間的第一個鄂博為起點,由此向東至額爾古納河,向西至沙畢納依嶺一線為界。邊界以北屬於俄國,以南屬於中國。

自康熙、雍正兩朝清廷與沙俄簽訂邊界條約後,東北邊疆百餘年沒有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鄂霍次克海西部的庫頁島,此時依舊屬於中國。

是勝利的見證還是失敗的佐證?庫頁島上的乾隆石碑令人沉默

但一個不許爭辯的事實是,這份百年平靜是清廷用黑龍江上游色楞格河東岸至額爾古納河西岸,以及烏第河流域的共計23。2萬平方公里土地換來的。

以土地“換和平”的辦法,最終還發生在庫頁島。

三、乾隆的賀壽石碑

咸豐八年(1858),透過中俄《瑗琿條約》,黑龍江至外興安嶺間的大片本屬於中國的土地被俄國佔領。兩年後,時為中國最東端的庫頁島亦被俄國透過《北京條約》獲取。說實話,這兩份條約的不平等顯而易見,是赤裸裸對康熙、雍正時代的盤剝。

是勝利的見證還是失敗的佐證?庫頁島上的乾隆石碑令人沉默

一份份不平等條約猶如一把把寒冷的刀子,中國共有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俄國割走。人們不禁嘆息那個時代的軟弱,讓人嘆息的還有清廷在土地喪失時那種毫無憐惜的態度。

清廷割讓給俄國的土地,多居住著鄉土觀念較為淡薄的多個少數民族。由於長期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朕即天下”、“天朝上國”等觀念影響,清廷的對外政策就多表現為“讓與換招安”。庫頁島不是天子所居之處,又為鄰國所求,清廷便就如此把它讓了出去。沙俄沉默,它是一陣竊喜。清廷沉默,它是一種冷漠。

是勝利的見證還是失敗的佐證?庫頁島上的乾隆石碑令人沉默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批俄國學者前往庫頁島進行考察,結果發現一座漢字石碑。因語言不通,便與中方聯絡。結果雙方都感到驚訝:“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孫曾餘一人”。這正是乾隆當年的名句。

乾隆寫下此幅對聯時,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年過七十的帝王只有六人,而乾隆在位時間最長。在這六人之中,他是唯一有五代同堂之人。

是勝利的見證還是失敗的佐證?庫頁島上的乾隆石碑令人沉默

為慶賀其高壽,乾隆寫下這幅對聯後,被人在當時領土最東端的庫頁島刻石樹立。

一塊乾隆皇帝得意的對聯,以石刻的形式出現在庫頁島,勾起了人們曾經的尷尬。

自清代以來,中俄邊界問題曾經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困擾。雖然在庫頁島發現的慶賀乾隆壽辰之碑啞口無言,但是它背後隱藏的往事或許乾隆皇帝意想不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