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上一期說到橢圓型活塞的NR500無法在GP500大賽立足。如果現在的Motogp允許使用橢圓型活塞的話,相信先進的計算機電子系統可以讓它大有可為。雖然NR500的壽命短暫,但V4精神不滅,並延伸到多款強勁的賽道戰馬及民用車,唯獨沒有平民版的V4街跑,讓不少V4迷感到失望。唯一解釋是V4引擎複雜,開發費昂貴,況且HONDA已有成功的CBR1000RR,無必要冒險,現在讓我們一起重溫多款昔日HONDA V4戰車。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由於日本國內實施馬力限制,所以衍生了眾多400CC版本的V4引擎,也是我們最熟悉的。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NR500繁殖力驚人,後代V4名駒眾多,包括如今的motogp戰車RC213V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除了始祖NR500和NR750是橢圓形活塞,其他後代都只使用傳統圓形活塞。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本田許多V4引擎都是以齒輪來驅動凸輪軸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1982 HONDA VF750S SABRE運動型巡航車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1982 HONDA VF750C MAGNA休閒型巡航車

雖然HONDA NR500在GP500失利,但並沒有打擊車廠對V4引擎的信心,不過HONDA可能擔心市場對V4市售跑車存有戒心,因此先以兩款巡航型的VF750S SABRE及VF750C MAGNA測試水溫,車輛很明顯是針對歐美市場而設。

結果是反應一般,原因是玩大排量的騎士已深深被順滑的直4街車吸引,其次是不想成為第一代V4的實驗白老鼠,而且引擎的汽門出現不少機械問題,行駛中有時發出擾人的金屬敲擊聲,使車迷對首代V4街車感到有些失望。

雖然VF750S SABRE及VF750C MAGNA沒有跑車味,但配置了豪華及高科技的裝備作招徠(以當時標準來說),例如有前衛外型及顯示豐富資訊的儀表板、專為V4設計下沉式化油器(傳統側吸式)、自動恆溫水冷散熱系統、水冷雙凸輪軸16氣門90度V4引擎、TRAC防俯衝前避震、SABRE版配置氣壓式回彈調校的Pro-Link尾避震、Magna版配置雙筒避震、光纖防盜系統、可調角度的手把及免維修軸傳動等等。

1984年,由於美國對700c。c。以上的機車徵收高稅率,因此本田推出減排版的VF700S SABRE,但同年還推出1,100cc的SABRE。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1982 HONDA VF750S SABRE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1982 HONDA VF750S SABRE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光纖防盜系統,被割斷會自動報警。

由於佈局太緊湊,第一代V4街車引擎出現不少問題,打擊車迷信心。

排氣量︰748c。c。

最大馬力︰72ps

最大扭力︰6。1kg-m/7,500rpm

乾重︰

VF750S SABRE 224kg

VF750C MAGNA 219kg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1982 HONDA RS1000RW,專為美國戴託納200大賽和AMA大賽而生的公升戰車

自60年代起,美國成為HONDA最大的外銷市場,為了彰顯實力及爭取市場佔有率,HONDA投放了大量金錢在美國的賽事上,而每年舉行的DAYTONA 200英里大賽成為了各日本車廠兵家必爭之地。

自1972年起,YAMAHA的2衝YZR500壟斷了DAYTONA 200賽事,因此DAYTONA 200又被戲稱“YAMAHA 200”。賽事主辦方為了打破YAMAHA的壟斷,在1980年後允許4衝1公升戰車與2衝750cc及2衝500cc同場角逐殊榮。

1981年雖然多了日本4衝1公升戰車參與,仍無法阻止YAMAHA 2衝的YZR500及TZ750的聲勢,HONDA當時派出直4引擎的RS1000參賽。到1982年,HONDA從失敗的NR500吸取經驗教訓,開發針對DAYTONA 200的RS1000RW,新戰車採用4衝V4引擎,排氣量是1,024cc,馬力達到驚人的150匹,由於車身龐大及採用水冷散熱,因此被冠以“鯨魚Water Whale”的稱號。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HONDA RS1000RW

可是由於戰車的馬力太強勁,傳統輪胎(對角線輪胎/X-PLY)的耗損速度非常驚人,即使車手斯賓塞及Mike Baldwin起步後遙遙領先,可惜在比賽期間頻頻更換損耗的輪胎,在大好形勢下只奪得第二名,YAMAHA再次奪冠。最後迫使HONDA與BRIDGESTONE(普利司通)合作研發出全新的輻射式輪胎(Radial Tyre)。

雖然HONDA RS1000RW在1982 DAYTONA 200只奪得亞軍,但在之後的美國AMA 、曼島TT 及世界耐力賽中卻頻頻報捷。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1983 HONDA VF750F是HONDA第一代750cc Superbike

美國銷售市場對摩托車發展有一定影響,1983年舉足輕重的美國AMA SUPERBIKE超級摩托車錦標賽及DAYTONA 200改變規則,排氣量由1公升(1,025cc)改為4衝4汽缸750cc或2汽缸1,000cc,自此全球各地SUPERBIKE比賽及耐力賽紛紛仿效。

1982年HONDA VF750S SABRE及VF750C Magna面世後,HONDA在年底發表750cc的VF750F Interceptor截擊者SUPERBIKE。當年的SUPERBIKE由生產性街車改裝而成,沒有大包圍,除了新款HONDA VF750F Interceptor,同期還有Kawasaki GPZ750及SUZUKI GS750。

新款VF750F Interceptor的車頭除了有豬頭外,車底還有肚兜。鑑於採用跟VF750S SABRE相同的V4引擎,在高速退檔減速後出現強勁的ENGINE BRAKE使得後輪搖擺或鎖死,因此VF750F Interceptor是首臺配上Slipper Clutch(防鎖死離合器)的街車。同VF750S SABRE及VF750C Magna相同,由於凸輪蓋容易出現異常損耗,除了在運作時使凸輪軸跳動外,更不斷髮出異響,最終解決方法是損耗後更換零件,這可以說是設計上的失誤,因此令HONDA的V4再次蒙上一些陰影。

HONDA VF750F Interceptor也是首臺採用搖籃式方形鋼管車架,還配上前16吋後17輪框,後搖臂是鋁合金製造,前後均為擁有調校功能的氣壓式SHOWA避震。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1983年美國AMA大賽由公升級改為750CC,本田使用VF750F參賽,拿下多個冠軍。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1983 HONDA VF1100S SABRE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1983 HONDA VF1100C MAGNA

1983年,HONDA推出超過1公升版(1,098cc)的MAGNA及SABRE,強勁的加速力(約105匹)及充滿戰鬥風格的外型,成為了肌肉型巡航車的典範。當年的傳媒稱她為都市戰士(Urban Streetfighter),車輛更被美國本田改裝成參與1/4英里直路加速賽。其外型及馬力更啟發Yamaha於1985年推出令人津津樂道的YAMAHA V-MAX。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1984 HONDA VF1000R

HONDA於1984年推出真正全包圍的V4賽車-VF1000R。而包圍的車身花紋更是HRC花,並標榜採用空氣動力學設計,除此之外,HONDA同時推出只有豬頭及肚兜的F版本。雖然兩臺車同樣使用水冷V4 16氣門的998c。c。引擎,但R版擁有122ps馬力,而F版只有116ps。

兩車雖然採用相同的方形鋼管車架,TRAC氣壓式Prolink後避震,前16吋後17吋輪框及名牌ComStar輪框等,但貴為R版當然擁有更多賽車科技,例如引擎的凸輪軸採用齒輪推動、快拆式前輪框、浮動式前不鏽鋼碟盤、碳纖整流罩、還有一雙耐力賽跑車式的雙頭燈。由於生產數量極之有限,導致車價非常昂貴,廠方更說明車輛並非為一般騎手而設,車輛需要較高的駕駛技術才能駕馭。

進入80年代,車壇人材輩出,GP 500進入黃金年代,擁有包圍的跑車備受車迷追捧。

VF 1000R Spec:引擎︰水冷四衝程V4 16氣門排氣量︰998c。c。 最大馬力︰122ps/10,500rpm 最大扭力︰9。4kg-m/8,000rpm 乾重︰238kg 前輪胎︰120/80-16 後輪胎140/80-17

VF 1000F Spec:引擎︰水冷四衝程V4 16氣門 排氣量︰998c。c。 最大馬力︰116ps/10,000rpm 乾重︰233kg 前輪胎︰120/80-16 後輪胎︰140/80-17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1986 HONDA VFR750F (RC24)第一代運動巡航跑車

自從第一代VF750C SABRE/MAGNA及VF750F的引擎出現技術問題後,不少人對HONDA的V4缸乏信心。但到了1986年,新一代的VFR 750F推出後卻一改負面的形象,往日的毛病都已解決,此車的效能更獲得許多媒體的好評。老實說,首次看到這車感覺樣子保守,車廠將它定性為多用途運動型巡航車輛(穿州過省),而非正宗的V4超級跑車。雖然如此,但車輛的賽車潛能卻出奇地高,不但擁有極佳的加速效能,由於採用16吋前輪框及流行的目字型鋁合金車架,其彎道效能沒有因為車體肥大而變得遲鈍。此車剛一推出便勝出美國的AMA Superbike大賽。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1985 HONDA RVF 750耐力賽戰車,RC30、RC45的鼻祖。

在市售車VFR 750F推出前,HONDA已派出專為賽道而生的RVF 750戰車參戰日本Suzuka八小時耐力賽,雖然戰車的引擎以VFR為基礎,但經過廠方調校下,馬力輸出達到142ps(140hp),更驚人的是車輛只有168kg重量。

除此之外,與法國ELF共同開發的Pro-Arm單後搖臂首次出現在RVF戰車上,雖然外界對Pro-Arm的優缺點存在分歧,但可以在耐力賽上減少更換輪胎的時間。憑著超卓的效能,RVF 750最後連奪85及86Suzuka八耐的總冠軍,這臺強勁的works跑車,開始奠定HONDA的V4形象,日後以它為基礎開發的RC30及RC45更成為當年眾多男士的夢中情人。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1988 HONDA VFR750R(RC30)創造本田V4傳奇的純種戰馬!

80-90年代被喻為賽車的黃金年代,除了賽車科技日新月異外,車手更是人才輩出,GP 500、GP 250及GP 125風靡全球車迷,但畢竟車輛屬於原型車Prototype(跟市售車完全不同),普通人很難接觸到。有見及此,World Superbike(世界超級摩托車錦標賽WSBK)於1988年成立,賽事的規則有別於當時是二沖天下的GP 500,其參賽資格是車輛必須來自市售車(就是可供車迷購買的跑車,產量至少500臺以上)。排氣量方面,兩汽缸的車輛可達1公升(針對義大利等歐洲車廠如Ducati、Aprilia及Bimota等),而四汽缸車輛的排氣量必須在750c。c。以下。老實說,雖然參賽戰車的外型跟市售車相似,但改裝程度及馬力輸出與原裝車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當年HONDA並沒有合適的市售車參賽,但為了符合賽事的要求,故此以參加日本鈴鹿8耐廠車RVF 750為藍圖,設計出所謂市售版本的VFR750R(RC30)純種跑車。RC30能成為當今最經典跑車之一的原因,除了擁有深不可測的改裝潛能外,由於車輛是由HRC部門的技術人員以手工裝嵌而成,並且限量1000臺,即使價錢昂貴,市場仍然供不應求,因為買家主要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車隊。

車輛最動人之處是發展自耐力賽的快拆式單後搖臂設計,還有那臺纖小的V4引擎,外殼是由鎂合金製造,連活塞的連桿都是鈦合金製品。為了防止高速退檔時鎖死後輪,所以配備先進的防鎖死離合器Slipper Clutch,而原裝車的重量只有185kg,馬力達113ps(112hp),如果有能力從本田的HRC購買到改裝部件,馬力可提升至130ps,甚至更高的馬力。

至於第一及第二屆的SBK的冠軍寶座,最終由美國車手Fred Merkel憑藉RC30奪得,其次在歐洲享負盛名的英國曼島TT比賽及各地的賽事中,RC 30更是所向披靡,成功把HONDA V4形象推至巔峰。

好了,這一期先說到這裡,下一期我們繼續來聊本田的V4傳奇!

本田的V4引擎傳奇故事—從震撼的橢圓形活塞NR500戰車說起(二)

里程碑式的一代名車RC30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