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青海鄉俗——鄉親禮和邀東家

青海鄉俗——鄉親禮和邀東家

鄉親禮在青海鄉下又稱隨禮、添禮或搭禮,是流傳於河湟地區數百年的習俗和傳統。大凡在婚嫁、喪葬、滿月、賀房等重大應幹(紅白事)上,由莊圓莊舍的鄉親們自發、主動地搭個禮,一來湊湊熱鬧,二來長長精神,你來我往,是鄉親們團結、友愛、祥和的集中體現。

如果別人家尋應幹(紅白事),你裝個不知道,也不搭禮,事到你的頭上,人家也不來,別人會笑話你這個人平時不活套,死板,大小也是個禮尚往來。

東家,說白了就是遇到紅白事等重大事情時,相互幫忙的,魚幫水,水幫魚,是個變工,大多從外姓人中產生,須主人家事先邀請。

邀東鄉下俗稱邀東家,大凡在應幹前十天左右進行,主人事先從頭天給所邀之東家留(通知)一下,說明來意,第二天東家們如約而至。熱情的主婦炒上幾個菜,主人升酒禮畢後,大家一邊吃喝,一邊暢談划拳行令,酒量大的喝個一醉方休。

起東,就是到了應幹(事情)預定的日子,主人家必須從頭天下午逐個通知一下,這是一種禮節。起了東就跟自家人一樣,大夥首先選出一位大東,亦稱老東(是整個應幹上負全責的人)。大東的人選必須要精明強幹,能說會道,有組織力、號召力的勁巴人方可勝任。然後由大東物色人選,根據各自的特長依次選出記帳先生、庫管、幫灶、接客、旗牌(敬酒)、沏茶等,分工明確,賞罰分明,然後寫出執事單,張榜公佈。

接著大東跟主人家商量、盤點所差應用之物。如桌張板橙、鍋碗瓢盆等,大東會按排東家從自家拿來。

家有千擔糧,有一時之不便。有時主人家因經濟困難,錢財上不來時,東家們主動地或多或少地幫忙解決,以解燃眉之急。

七、八十年代,物質匱乏,尋應幹一般記有碗帳,記帳先生可根據東家拿來的碗碟的大小、尺寸、品牌、顏色、新舊程度一一記載,以防謝東揀碗時不能亂套。

邀東家一般根據自己的家內大小而定,多則二十幾人,少則七、八人不等。青海人忠厚、仁義,大多數東家都是從祖上一輩輩流傳下來的,可謂世故之交,隨便不能更改斷交。

鄉親禮略別於東家禮、黨家禮(家族)和親戚禮。東家禮則與鄉親禮不同,不同時期始終高於鄉親禮。就吃宴席而言,東家須吃兩桌,即兩次,一桌稱東家禮席,多由家裡的女人隨禮而至;一桌稱謝東席,待應幹差不多完結後,東家們圍坐數桌,由主人親自讓菜敬酒,以表謝意。

內地人的份子錢與青海人的鄉親禮性質上大同小異。份子錢好像是有點攀比、攤派、AA制形式;鄉親禮則不同,它沒有侷限性、約束性,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隨便從心所欲,量力而行。鄉下人質樸,不在乎隨禮多少,人來就好,正真所謂禮輕仁義重,仁義值千金。

記得七十年代,莊子裡誰家尋應幹,鄉親禮的標準五毛至一塊。搭禮之人通常站在巷口等漏巴(等人),帶給出進當東家之人,並再三叮囑寫給誰的名字,以免造成誤差。然後各忙各的,等待邀請吃席。

那時生活困難,條件好一點的擺個十大碗,次一點的吃個熬飯或米飯即可,大多也不窮究,不介意。不過熬飯、米飯一般不添鄉親禮。

所謂十大碗,其實也很簡單,多數以洋芋片、大頭菜、酸萊、粉條墊碗,上面稀里嘎達地擺上幾塊肥肉、丸子,反正拉數湊數地湊夠十碗。每桌八人,因生活困難,肚子裡沒油水,一頓席下來,清湯寡水,所剩無幾。

難怪入席前,惟恐大夥吃不飽,每個桌上東家事先端來饊子、油餅,碗筷,讓大家先來一大碗糟酒(一種稀熬飯)泡饊子,墊好底地。

八十年代初,農村生活、經濟稍有所改善,鄉親禮的標準提高到兩至三元,東家禮五元,熬飯,米飯再上不去章臺了,家家戶戶依舊做十大碗,但萊品較多,比以前旺什(豐富)多了。

到九十年代,農村的十大碗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八盤,菜品花樣繁多,所需肉品不僅是單一的豬肉,而且牛羊肉,魚蝦等上了平常百姓的餐桌,菸酒也鳥槍換炮,上了檔次,由七十年代的戰鬥,春耕和蚌埠,江津換成帶把的芒果,花好和互大,金塔等趕時髦的中檔菸酒。隨之,鄉親禮也水漲船高,提高到十至十五元。用鄉親們的話說,即使添給十五元的鄉親禮也吃不下人家的一桌席。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裡不論尋個大小應幹(舉辦大小事情)隨便就能擺上幾桌,什麼冷盤、熱菜、海鮮、各種硬菜、各種果品應有盡有,菸酒檔次更上一層樓。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轉變,有時還到城鎮大餐裡待客消費,跟城裡人沒啥區別。

隨之而來,鄉親禮的走動也不斷提高,最低標準得一百元,關係好一點的起碼得二百元,再不提上兩瓶酒顯得皮薄(少)。

無論社會怎樣發展,鄉親禮,邀東家這一傳統習俗一致沿襲,未之更改,拋棄,且走的越來越近乎,越來越親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