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新辦的手機號,咋頻繁接到催還款資訊?運營商二次放號引麻煩,專家支招“資訊騷擾”咋化解

新辦的手機號數字挺吉利,卻給自己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

山東的鄧先生的新手機號莫名頻頻接到銀行催還信用卡欠款的簡訊,他不勝其煩,在多方努力之下最終簡訊問題得以解決,但這件事卻讓他遲遲難以釋懷。

新辦的手機號,咋頻繁接到催還款資訊?運營商二次放號引麻煩,專家支招“資訊騷擾”咋化解

“攤上事兒”

男子新辦的手機號頻繁接到前任機主被銀行催還信用卡欠款資訊

鄧先生是山東濰坊人,從事銷售工作。2021年12月27日,鄧先生在濰坊當地的中國移動新辦理一個尾號2668的手機號,覺得這個手機號的數字組合相當吉利,鄧先生頗為中意,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個新號碼卻給他帶來了不小的煩惱。

“我剛用了幾天時間,就收到了銀行發來的一條催還款簡訊。”鄧先生介紹,他的新號碼於2022年1月3日和1月5日連續接到中國工商銀行客服電話發來的簡訊,內容主要為提示機主,其尾號為7216的牡丹貸記卡5日前應還人民幣33512。09元。

新辦的手機號,咋頻繁接到催還款資訊?運營商二次放號引麻煩,專家支招“資訊騷擾”咋化解

鄧先生收到的催款簡訊

新入手的號碼,尚未來得及繫結自己的各類賬號和銀行卡,怎麼就會有銀行的催還款簡訊呢?鄧先生確認自己並未在工商銀行辦理過銀行卡,更沒有一張尾號為7216的工行信用卡。“我當時就推測這很可能是前任機主的欠款資訊。”

鄧先生說,雖說自己並不是欠款人本人,但現在這個手機號已在自己名下,總收到這樣的催款資訊也令人不舒服。於是1月6日他就打了銀行客服反映情況,要求銀行系統幫他遮蔽這類資訊的傳送。在對方的要求下,他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證號,對方隨後表示“退訂成功了”。

然而,等到1月12號、13號時,他的手機又接到了相同的資訊。由於臨近年關,鄧先生考慮到過年期間如果再收到相關的催款資訊很不吉利,就在1月29日再度撥打工行電話反映此事。當日,工行當地的一個下屬支行回電表示,他們已上報省行遮蔽成功。

新辦的手機號,咋頻繁接到催還款資訊?運營商二次放號引麻煩,專家支招“資訊騷擾”咋化解

鄧先生收到的催款通知

可令鄧先生沒想到的是,2月3日是大年初三,他又一次接到了同樣的催款資訊,這讓鄧先生非常不高興。於是2月7日銀行上班第一天,他在提前電話預約的情況下,跑到了工商銀行濰坊市分行再次反映此事。

據鄧先生稱,此次交涉雙方鬧得並不愉快。但在此後不久,他透過通訊運營商遮蔽了他手機上所有以9開頭的號碼的來電和資訊,事情得以解決。“事情是解決了,但這事鬧得我很是煩惱。”鄧先生說。

原機主去世

銀行稱不掌握致資訊誤發,早已處置停發

“事情早已經解決了,催款簡訊早已經停發了。”就此,工商銀行濰坊分行宋姓負責人表示,鄧先生的手機號前機主去世了,卻一直欠著工行信用卡的錢,但這個情況銀行並不瞭解,所以鄧先生在拿到這個手機號後仍能接到催款資訊。

“鄧先生反映之後,我們協調了省行、總行,已經把資訊改過來了,已不再往那個手機上發信息了。”宋行長表示,對於此類情況,銀行方面單方面即可解決,並不需要透過通訊運營商——銀行系統中留存有客戶資訊,修改一下即可停發簡訊。

宋行長表示,這次是遇到了前機主去世的特殊情況,但日常工作中,一些客戶在棄用電話卡後各種原因不解綁銀行卡的現象並不少見,但只要客戶及時反饋情況,銀行方面都會及時修改資訊。“另外,如果我們長期聯絡不到一個客戶的情況下,也會進一步核實相關情況,主動及時修改原繫結的聯絡方式資訊。”

宋行長表示,此類現象中,銀行方面也是無辜的,前任機主的資訊未及時修改引發的尷尬不僅存在於金融部門,而是涵蓋方方面面,甚至存在於警方辦案、違法車輛查詢領域中。“鄧先生的說法也不是很客觀,我們一直在主動予以解決。”宋行長說。

解決有方

移動、工行客服均稱若客戶反映情況,有解決流程

那麼,發生這樣的事情,涉事的中國移動和工商銀行是否設定有常規的解決辦法呢?日前,記者以普通使用者身份分別致電了兩家單位,兩家客服人員均明確給出了類似情況的解決辦法。

中國移動客服工作人員表示,這樣的情況很可能是前任戶主在銷戶的時候忘記解綁銀行卡,現任機主可以直接聯絡移動說明情況,移動可以在查詢確認後自行進行相應遮蔽處理,也可與銀行機構進行溝通處理。

這名客服也表示,被擾機主也可以直接向銀行反映情況,銀行也應當會及時做出處理。但這名工作人員表示,銀行卡和各類賬號在繫結電話卡時往往是透過身份證號辦理的,一般情況下的規則是需要身份證解綁,這就較為麻煩,需要上一任機主的身份證,客服也認為這個實現起來比較困難。

“如果是涉及多個銀行或者其他方面的一些催還款電話和簡訊,可以找通訊運營商統一處理。”對此,中國工商銀行客服則表示,如果僅是工行的簡訊,可由被擾機主致電工行客服,具體查證是哪一類簡訊或者確認是否誤發,而類似催還款資訊可以由人工客服查詢傳送記錄,然後透過系統人工操作限制傳送,不需要客戶參與操作。

而實際上,據記者瞭解,所有的通訊運營商和銀行金融機構均就該方面設定有相類似的規則和處置流程。

然而,記者網路檢索相關關鍵字發現,與鄧先生有著類似遭遇的消費者並不在少數。在相關的報道中,消費者提出處理訴求後,往往會被要求自己協商解決。而使用者需要與各大應用挨個對接解綁,費時費力不說,機主往往還被要求拿著當地營業廳開具的紙質證明線下辦理,這也增加了該類問題解決的難度。因而在很多情況下,消費者只能選擇默默承受不勝其煩的騷擾,自行採取一些拉黑和遮蔽的手工操作。

業內人士

消費者被擾系運營商“二次放號”機制不健全造成

儘管鄧先生無辜頻頻遭受催款簡訊騷擾的事情得到了解決,但鄧先生究竟為什麼能收到他人的欠款催收簡訊呢?

“這種情況主要是電信領域通訊運營商的‘二次放號’造成的。”就此,在電信領域中層管理崗位從業多年的趙女士表示,所謂“二次放號”是指老使用者停棄用手機號一段時間後,由運營商收回並再次投放市場。一般情況下,老使用者欠費停機或棄用手機號120天后,號碼即自動登出,通訊運營商會把這個號碼閒置6個月,再重新投入銷售體系之中,讓消費者選購。

“手機使用者數量越來越龐大,位數固定的情況下,手機號屬於稀缺資源。”趙女士說,當前號碼資源已非常緊張,“二次放號”則能有效盤活閒置通訊資源。而當前社會,手機號幾乎相當於使用者的“網路身份證”。在“實名制”情況下,使用者的手機號與身份證是繫結的,使用者如需登陸各大網路平臺,首先可以用手機號進行便捷註冊,即便忘記密碼也可以憑手機號輕鬆驗證找回密碼。

使用者在線上線下會註冊大量賬號,等停用、棄用手機號時,卻因為遺忘、解綁程式繁瑣等原因未對各類賬號進行解綁、登出,導致新使用者在承接舊號的同時,也一併承接了與手機號繫結的原機主的各類賬號。“但在這個過程中,銀行方面往往並不知道機主已經更換,而通訊運營商也無法精準判斷哪個電話或簡訊不屬於現任機主。”趙先生說。

“銀行的催還款資訊傳送還比較規範,對新使用者的正常使用不會造成太大影響。”趙女士表示,但現實中,使用者可能遇到的遠不止來自銀行機構的催款資訊,很多時候還有一些專業的催債機構,會採取一些較為極端的催款方式,極大影響現任機主的正常使用。

趙女士表示,面對“二次放號”給消費者帶來的困擾,通訊領域專業人士認為,消費者作為享受通訊服務的主體,享有知情權,在其辦理號碼入網協議時,運營商應明確告知號碼是否為二次號。另一方面,應研究如全面清除老使用者的資訊、痕跡,與相關第三方聯動解綁各種捆綁賬號等如何針對二次號完善服務體系的工作。目前行業主管部門和通訊企業已著手建立資料互通平臺,協調運營商和網際網路企業間的資訊互通和賬號管理。

趙女士建議,使用者遇到這類事情,可以先與通訊運營商或者銀行等金融機構反映情況,申請處理,運營商及銀行等金融機構有義務及時處理問題,消除影響。“正常情況下,這一步驟走完基本就可以解決問題。”趙女士說,從使用者角度來講,還可以利用一些手機的白名單功能遮蔽陌生電話。“實在不行,可以考慮再次更換手機號碼,一勞永逸。”

律師說法

機主頻遭催款資訊騷擾可訴運營商,惡意欠款不還涉嫌犯罪

“消費者辦理新號碼,就是與通訊運營商就建立了一個合同關係,運營商有義務保障消費者的隱私權,如果消費者頻繁被騷擾卻遲遲不能解決可以訴訟至法院,運營商很可能要面臨賠償問題。”

陝西稼軒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冠華

表示,只不過在現實中很少有人真的這麼做罷了。

而那些不及時歸還欠款從而導致金融或催貸機構催促還款的人群的行為將給自己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甚至涉嫌犯罪。

張冠華表示,這種行為首先會一直產生利息和滯納金,這些都是明確規定和約定的,另外會影響到個人徵信系統,產生不良還款記錄,影響到欠款人在金融機構辦理其他業務。例如貸款,房貸等,甚至會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更為嚴重的是,拖欠一直不還而且被認定屬於惡意的話,銀行機構還會以信用卡詐騙的名義起訴,信用卡詐騙屬於經濟犯罪。

張冠華說,我國刑法明確規定了惡意透支的多種行為:明知沒有還款能力而大量透支,無法歸還的;肆意揮霍透支的資金,無法歸還的;透支後逃匿、改變聯絡方式,逃避銀行催收的;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還款的;使用透支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等,而存在惡意透支行為將面臨法律的嚴懲。

我國法律規定,惡意透支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華商報記者 楊德合 編輯 陳有謀

(如有爆料,請撥打華商報新聞熱線 029-8888 0000)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