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賈浩楠 發自 副駕寺智慧車參考 | 公眾號 AI4Auto

成本史無前例得低,產品界限逐漸模糊。

這是

L4自動駕駛商業化

的最新趨勢。

來自自動駕駛明星創業公司

輕舟智航

,為人熟知的標籤是無人小巴頭號玩家。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最新的L4自動駕駛套件,包括軟硬體在內,總成本1萬元,是有史以來的最低價,甚至比大多數乘用車上選配的輔助駕駛還便宜。

而搭載這套方案的產品,也突破了以往客運或貨運的界限,有了車企“平臺”開發的味道。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這樣的探索不是輕舟智航一家在做,無論是Robotaxi還是無人配送玩家,低成本和平臺化成了趨勢。

這樣的勢頭也指出了一個尖銳的矛盾:

AI司機能力泛化足夠好,成本又足夠低,那麼希望從L2入手升級的自動駕駛路線,還有必要堅持下去嗎?

成本1萬的L4,能力怎麼樣?

把自動駕駛成本做到足夠低,然後在不同場景的產品上釋放,這其實就是百度為代表的的一眾L4玩家常說的“降維打擊”。

但“打擊”的前提是能力水平,而低成本不免讓一部分人擔心是不是透過“簡配”實現,那麼輕舟智航的這個史上最低成本的L4,能力到底怎麼樣?

可以從

實際表現

硬體配置

產品特徵

3個角度來看。

輕舟放出了一段在蘇州老城區鬧區市內的路測實錄,從場景來看,這套產品其實已經符合“城市領航輔助駕駛”的定義。

也就是說能夠根據導航資訊自動規劃線路,自主處理紅綠燈、交通標誌,人車混雜、不規範行為、狹窄道路等複雜路況。

按照日常用車流程逐一來看。

首先是停車場的自主召喚: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上路之後,DBQ V4可以實現城市環路場景下的領航輔助駕駛: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這些功能如今並不能稱得上是驚豔,畢竟領先的自動駕駛公司,甚至是主機廠都已經將停車輔助、高速領航量產。

輕舟智航DBQ V4的能力,官方認為是應對城市複雜道路複雜場景,尤其是車道線不明顯,人車混行的場景。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比如挑戰蘇州老城區狹窄的巷弄,還是在主副駕都完全無人的情況下。

像是隧道,無保護左轉這樣的場景,應對流暢: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除此之外,還能夠在極限狹窄的情況下通行: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遇到障礙物時,能夠等待合適時機透過: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另外在夜間場景,系統除了受到目標識別上的干擾,同樣也得兼顧其他目標的行為預測行駛策略博弈。

在測試實錄中,出現了正常車道被違停佔道,使得本車不得不借道通行,同時對向又有來車的複雜博弈問題: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而輕舟DBQ V4系統表現得亮點在於,並不是一味謹慎低速,而是根據動態的速度、距離資訊判斷是加速通行還是停車避讓。

而且,過程中還成功識別避讓了在機動車道上穿行的兩輪低速目標。

成本1萬元的輕舟智航L4級自動駕駛系統,能力就是這樣,你認為能稱得上老司機嗎?

硬體配置上,DBQ V4的最高配置有5個鐳射雷達、4個盲區雷達、6個毫米波雷達、12個感知攝像頭,實現360度無盲區、無死角的感知能力。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這樣的硬體配置在量產乘用車上也算得上是豪華,量產選配至少也得數萬元,但輕舟智航如何能把成本控制在1萬?

據官方透露,關鍵在於所用零部件的國產化,比如來自地平線的車載AI晶片,以及國內某供應商的固態鐳射雷達。

你肯定注意到了,前面說DBQ V4的“最高”配置是5個鐳射雷達,這其實是輕舟這套方案獨特的產品形態,能根據不同車型、不同客戶的需求,靈活配置鐳射雷達、盲區雷達的數量和佈置方式,而且都能保證無盲區的感知能力。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這樣的產品策略,表明輕舟智航正在拓展除小巴之外的其他L4級技術落地場景,同時像是一種宣告:

L4成本已經走足夠低,應用場景可以是小巴,可以是Robotaxi,也可以是乘用車,甚至也可以用在商用車,這樣的情況下,輔助駕駛可能會被降維打擊。

L4反擊戰

這樣的趨勢已經再明顯不過:

技術上,L4玩家正在努力打造通用的AI司機,底層感知、決策核心相同,感測器方案、資料也能最大程度複用。需要改變的,只是根據不同車型的控制要求適配。

產品上,逐漸模糊過去載客是載客,運貨是運貨這樣功能明確區分的形式,而是推出車型平臺,按照不同使用者需求擴充套件成不同功能的移動設施。

換句話說,AI司機更加純粹,核心技術和具體功能正在逐漸剝離,“一條大河灌溉所有田地”。

比如輕舟最新的龍舟Space,既可以是拉客的無人巴士,也加裝貨艙變成物流配送車。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而這種趨勢的基本成立條件,正是L4自動駕駛成本的不斷降低。

立足L4的公司,受制於場景難度和政策准入,過去幾年在商業化上一直不如L2順利。

L4要保證1%的長尾場景處理能力,需要足夠資料對演算法進行訓練,而以往高效能鐳射雷達、算力平臺的成本,導致大規模的測試車隊不可能實現。

但AI司機的安全可靠性提高,根本途徑還是得依靠“資料收集——訓練——部署——反饋”的閉環能力,規模量產實現不了,有效資料的收集就慢,成本也居高不下…

整套L4暴降至1萬元,成本史上最低,能力靠譜嗎?

不過現在L4套件成本降到1萬,甚至已經進入了普通家用車都可以承擔的水平,L4能力的釋放,其實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隨著核心感測器成本降低,L4自動駕駛玩家開始反向進入更多場景,可以是乘用車上的L4功能,可以是無人小巴,也可以是Robotaxi,甚至可以是商用車。

這樣的優勢,是L2技術棧短時間內不具備的。不過眼下L2還是佔有政策和市場先發的優勢。

所以懸而未決的問題只剩下一個:

誰的資料處理和技術迭代更高效?

誰就可能最先實現自動駕駛終局目標。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