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莫言文學作品的思想性惹爭議

作為我國首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對其作品的討論從沒有停息過。是非曲直尚無定論,這裡概述莫言作品的是是非非。

莫言文學作品的思想性惹爭議

莫言作品的爭議一直高燒不退

一、思想性與藝術性

思想性是靈魂,是主導,是骨骼,是方向,藝術性是內容與血肉脈絡。思想性只有透過藝術的加工表達,才能與廣大群眾建立密切聯絡。藝術是橋樑,就是透過對思想性的藝術加工,適合了廣大民眾的口味,才能夠消化吸收。不然的話思想性就寫成了政治教材,普通民眾怎麼接受?非政治專業人士,理解發生了困難,宣傳效果當然不好。

這裡主次就分清了。沒有思想性的藝術作品是缺乏靈魂的庸俗作品,民眾看了糊里糊塗,不知作家的動機,價值觀,美醜觀,世界觀,財富觀,善惡觀到底是什麼?懵懵懂懂,這樣的文學作品不是精品。對於社會而言,它需要正能量,需要積極向上,需要弘揚民族精神,需要倡導犧牲精神,匡扶正義,為國家的整體服務。這些可以透過政治課,政黨課直接宣講,也需要藝術的潛移默化這種形式,文學是藝術的一部分,以文字加工美化為主,十分普及,地位特殊。

莫言文學作品的思想性惹爭議

二、文學與歷史的界限

歷史,為啥要考古,為啥要多方驗證?其目的是還原歷史真相。歷史具有客觀性,但歷史書,歷史著作卻打上了歷史學家,史官的武器思維烙印,並非歷史事件的簡單回放,久而久之,二者可能差別較大,就需要對比不同版本加上考古多方印證,最終是否真的還原了歷史真相,也沒有一個絕對的客觀標準,只要符合歷史事件的邏輯,也就認為是真實的歷史。

莫言比我大幾歲,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受過苦,這是不可迴避的事實。有些人由此就認為,莫言合盤托出,就是正確的,無可辯駁的,更把一些陋習,刻意潑墨,這正確嗎?當然,謬以千里。混淆了歷史與文學的界限,把文學當歷史寫,已經迷失了文學的宗旨。歷史是可以挖掘,旁證真相的學問,可能不合乎人們的價值觀,可能使後來人痛苦,不可思議,這就是歷史,不能絲毫主觀更改,哪怕更改後更合乎邏輯,但,還是不能改,所以,歷史具有客觀性,只能讀,從中找出規律,總結經驗教訓,用客觀的內容得出經過思維加工的真理性認識,這很重要。

文學家可不是呈現歷史的,而是按照思想性為靈魂,挑選符合社會價值觀,有利於社會發展,弘揚正能量,弘揚獻身精神,個體服從集體 ,高尚道德等素材,進行藝術加工,採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它與歷史不同的是,文學作品必須有魂,有思想性,把文學寫成歷史,正是莫言作品失魂落魄的表現,很多人感到不對味,又無力反駁的原因就是分不清歷史與文學。歷史無論如何細化,由於歷史材料,歷史文物不多,寫出來的歷史也就乾巴巴的一些主要歷史事件,大家平常心對待,客觀對待,就是正確態度。

文學作品則不然,順著歷史事件的大概脈絡,加上血肉,加上靈魂,加上想象,加上作者的情節設計,最後形成一部文學作品。

莫言文學作品的思想性惹爭議

我國文學作品源遠流長,名家輩出

三、不懂漢語的西方評委

在西方人眼裡,漢語難學,文化差異比較大。幾個漢語的門外漢,知道漢語的妙處嗎?知道漢語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嗎?

這些評委們來源於不同的地域、國家,價值觀,判斷標準還是有的,對待文學候選作品,大多采用他們的價值觀,合則過關,不合則閉門,這樣的評委能夠點石為金,選出文學泰斗嗎?顯然不能。

莫言文學作品的思想性惹爭議

俄羅斯央行行長只是莫斯科普通的大學畢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