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希望》——我最喜歡(但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希望主題作品

題記:

雖然世界被戰爭撕裂,雖然世界被仇恨摧殘,雖然世界被猜疑蹂躪,雖然世界被疾病懲罰,雖然……。她的豎琴被毀壞得只剩下一根琴絃,即使發生了這一切,但是這位女人仍有無畏的希望。她有著無畏的希望,在她那僅存的一根琴絃上,去彈奏音樂……。歸屬於我的希望主題。

1、簡介與背景

《希望》——我最喜歡(但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希望主題作品

Second version of Hope, 1886

Artist: George Frederic Watts

Year: 1886, further versions 1886–1895

Type : Oil

Dimensions: 142。2 cm × 111。8 cm

Location: Tate Britain

在我的希望主題(及未來的成書)中,無論如何都會涉及到英國畫家喬治·佛雷德利·沃茨(George Frederic Watts)的象徵主義油畫——《希望》(Hope)。與之前的希望主題傳統畫作截然不同,這幅由畫家於1886年完成前兩個版本的畫作,有意使用象徵主義手法,在幾乎空白僅有一顆星星的背景上,展示了一名蒙著眼睛的孤獨女性坐在地球上,在彈奏著只剩下一根弦的里拉琴。

雖然剛展出期間,許多評論家因為其含義含糊不清並不喜歡這副畫,但《希望》後來卻受到極大的歡迎,不僅因為使用的顏色及純粹的美,而且也正因為其含糊成分,使得人們有更多想象與解讀的可能

據資料,《希望》完成後,沃茨收到許多主動購買畫作的需求,但他願意將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捐贈給國家。因此於1886年晚期,沃茨又畫了第二個版本。完成後,沃茨賣了原作並將副本捐贈給國家。他之後至少畫了兩個版本作為私人出售。

應該說,《希望》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希望主題油畫了。一直有大量複製品流行。而1922年有一部上映的電影就以這幅畫作創作以及背後的故事為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在美國的影響,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的以“破碎的夢”為題的佈道,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的以“無畏的希望”為題的演講,都援引這幅畫作作為基礎。

2,主題

《希望》——我最喜歡(但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希望主題作品

一些版本,畫家最喜歡的是第二版本,也是流行版

傳統上,希望是一種神學美德(當然是一種與上帝的恩典而不是與工作或自我完善相關的美德),因此其藝術表現形式將希望描繪成一個年輕女子,通常手持花朵。

但19世紀70年代的長期蕭條摧毀了英國的經濟和信心,經濟衰退、環境惡化,以及日常生活機械化的侵蝕,使現代生活越來越沒有靈魂。與此同時,歐洲文化開始質疑希望的概念,將希望視為一種負面屬性的東西,認為希望鼓勵人類將精力花在徒勞的努力上。比如弗里德里希·尼采認為,給人以希望,事實上是邪惡中最邪惡的,因為它延長了人的折磨。

因此,沃茨,與這一時期很多其他藝術家一樣,開始重新構想在一個人們質疑進步的概念和上帝的存在的社會中描繪希望的替代方法。

“希望”坐在一個地球儀上,蒙著眼睛在演奏里拉琴,琴絃都斷了,只剩下一根,她竭盡所能地奏出的只是可憐的吱響,並竭力所能聆聽著那孱弱的聲音——你喜歡這個想法嗎?

這是沃茨在1885年12月給他的朋友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希望》的創作設想。這大概能給我們一些暗示。

但我還想提到如下幾點:

1,希望坐在地球上,以及她的里拉琴只剩下一根弦,這是人類基本的處境。

2,畫中的人物只有孤獨的希望,她的服裝風格,還有里拉琴,是希臘的,且(如果說希望是神學美德的話)沒有同伴的傳統神學美德——愛(慈善)與信仰出現在畫中。有一點訴諸於希臘神話中希望的矛盾本質的意味。

3,希望是盲目的。據說這是歐洲藝術家第一次將希望描繪成盲人,後來是否有人這樣做我也不太清楚。而傳統上,愛(慈善)作為一種神學美德才是矇住眼睛的。沃茨說:我讓希望失明,所以什麼都不期待”。但於我,再一次想到希臘。普羅米修斯說,我把盲目的希望種植在人類的心裡。人只擁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有限的知識,因此人需要(盲目的)希望作為自己的人類條件。

3,希望竭盡所能地演奏斷了琴絃的里拉琴,並她努力聆聽沒有斷的單絃發出的聲音,象徵著堅持和脆弱,以及希望和絕望的並置。

4,在背景的最頂部,閃耀著一顆小星星,大概象徵著超越畫中人物本身的進一步希望。即使這顆星與中心人物的距離,以及即使她被矇住眼睛,但也許並不悲傷,希望存在。

3,在美國的影響,或馬丁·路德·金和巴拉克•奧巴馬的關係

《希望》——我最喜歡(但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希望主題作品

根據《每日郵報》一篇未經證實的報道,當年奧巴馬曾建議將《希望》從英國轉移到白宮,但遭到了拒絕。但不管怎樣,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希望》在美國的影響力。

我們今天的佈道使我們直麵人類經驗中最痛苦的問題之一。我們中很少有人能夠看到我們所有的希望都實現了。我們普通人日子裡的許多希望和承諾都沒有實現。我們每個人都像舒伯特一樣,開始創作一首永無止境的交響樂。喬治·弗雷德裡克·沃茨在他的畫作《希望》中,對希望的富有想象力的描繪中有大量的真理。他把希望描繪成坐在我們星球上,她的頭悲傷地低著,手指撥著一根沒有斷的琴絃。誰沒有面對過希望的幻滅與夢想的破碎的痛苦呢?

這是馬丁·路德·金在他1959到1962年左右的“破碎的夢想”的佈道中的話。

但你細細觀察,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地獄。彈著豎琴的女子坐在那兒,衣衫襤褸。她的衣服破爛不堪,她,她自己就好像是廣島的或者沙佩維爾的受難者。……但是畫家仍敢於把這幅畫名為“希望”。

雖然世界被戰爭撕裂,雖然世界被仇恨摧殘,雖然世界被猜疑蹂躪,雖然世界被疾病懲罰,雖然在這個世界上飢餓和貪婪難以共枕同眠,雖然種族隔離和人情冷漠助燃種族偏見之火焰。……她的豎琴被毀壞得只剩下一根琴絃,即使發生了這一切,但是這位女人仍有無畏的希望。她有著無畏的希望,在她那僅存的一根琴絃上,去彈奏音樂,去讚美上帝。

這是傑裡邁亞·A·賴特(Jeremiah A。 Wright)牧師的“無畏的希望”的佈道中的話。奧巴馬在佈道中被感動流淚,這位年輕的勇者後來成為美國的總統,他以“無畏的希望”主題的演講非常受歡迎,他也是以“希望”為主題進行競選總統的。他的自傳就是以《無畏的希望》命名的。

4,

《希望》——我最喜歡(但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希望主題作品

不多寫了。

在我的希望主題(及未來的成書)中,會有對《希望》的系統處理。

相關文章

頂部